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近些年大热的古装剧,似乎都集中在清朝与唐朝。秾艳富丽很好,但看多了,未免觉得吵闹。

最近,小六子却从古装剧中发现了一股清流,犹如被大鱼大肉包围的翡翠白玉汤,清新朴素。定睛一看,原来是讲仁宗盛世的新剧《清平乐》,服化道完美契合宋朝淡雅含蓄的美学风格。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宋朝的版图虽然比不上汉唐,但中国文化却“造极于赵宋之世”。这和宋朝经济有直接关联。与大家印象中的“积贫积弱”不同,宋朝是真正的藏富于民。虽然国力不咋地,但老百姓手里有钱心中不慌。京城里资产百万者非常多,十万以上比比皆是。小市民阶级在宋朝,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而这些安居乐业,家有余财的小市民,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自然也有闲情逸致去寻找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具现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也许,宋仁宗时期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要比21世纪的中产阶级们,更懂得什么叫做“美”,什么叫做“生活”。

比如,现在有一种风靡全球的室内设计风格,即“极简装修”,说起来都是日本人的创造,其实不然。

“极简”,根本就是宋人玩儿剩下的东西!

就拿瓷器来说,宋瓷所秉承的,就是典型的极简美学。宋瓷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整体风格素雅简洁,古朴大气。即使是钧窑被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的釉色,也在艳泽之外独有一份沉静莹润。除此之外,还有“墨纹梅花片”、“紫口铁足”、“雨过天晴云破处”等等。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这些造型美丽,颜色素淡的瓷器,就是宋人的日常用品。是不是充满了极简美学的气质?但宋朝审美技高一筹,不仅极简,而且在极简中蕴含着无限禅意。那就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美学可以分为两个大类:清水芙蓉和错彩镂金。宋人的审美理想,无疑是清水芙蓉的集大成者。所以这种审美风尚不仅出现在瓷器造型上,更浸润在书画文艺之中。

宋朝画家马远,擅长山水画,一改五代以来的“全景”构图,创造性地运用留白技法,画出“边角之景”,给人意味悠长的审美享受。以他最著名的《寒江独钓图》为例,画面中只有几道水纹,一叶扁舟,一位渔翁,其余皆是大片大片的留白。但依靠留白,反而创造出了无垠的空间感,表现出烟波浩渺里的“独钓”二字。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绘画到了这种地步,就不单单是画了,而是一种思绪,一种禅意。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宋代绘画笔墨与留白之间的化学反应。

说到文学,我们都知道,宋代是词的天下,对宋诗反而不太了解。其实宋诗说理,是一个极其笼统的印象,更多是为了与唐诗做出区分。事实上,宋诗中还有王安石开辟的“半山体”,雅丽清绝,优美含蓄;黄庭坚领导的江西诗派,瘦硬峭拔,以故为新。除诗词之外,宋代还有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文风,追求平淡自然,古朴畅达的语言风格……

受到“清水芙蓉”审美趋向的影响,比起浓墨重彩,烟熏火燎的物质世界,宋代文人也更倾向于寻求幽远的禅意,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一趣味,又成为了后世文人画的滥觞。

那么“禅意”是不是一种很遥远的东西呢?

宋人说:非也。禅意就在日常生活中。有多日常?看看宋代的家具就知道了。宋代家具造型古雅,不事雕琢,色彩纯净,给人典雅平正的审美享受。在取材上,甚至用起了檀香木。

从《清平乐》看清水出芙蓉的宋朝美学

就拿这张《听琴图》来说,其中桌椅都是典型的宋代家具,其工艺美术秉承简雅而禅意十足的美学取向。直到今天,宋代家具都是国风设计的主要参考对象。

林语堂曾经说过,古代文人的生活艺术,表达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精神。宋人的生活美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在这里,可以照出中国人内心深处追求恬淡、素朴、端正的的一面。在如今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中,宋代美学何尝不是另一种“清水出芙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