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西漢初年,朝廷奉行“黃老之學”,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誠然,“無為而治”是適應時代需求的積極選擇。然而,在這樣一個時代,也埋沒了不少才華橫溢的能臣。他們極其富有預見性,洞察到漢帝國隱藏的種種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方案。可惜,因為時代的侷限,這些人難以展翅高飛,不得不抱恨而終。

其中,最令人扼腕嘆息的,非賈誼莫屬。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賈誼像


英年早逝的天才

賈誼,舉世公認的天才,無論是辭賦文章還是治國理政,都可評為天下第一。

他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就已經得到了漢文帝的重用。為政期間,屢屢上書針砭時弊,提出了各項改革措施。漢文帝卻總是覺得時機不合,終不予採納。後因得罪朝中權貴,先後被貶去長沙國和梁國。這一段經歷,使得賈誼對漢王朝的種種弊端,有了更切身的體會。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位於長沙的賈誼故居


他的目光變得高遠,思想更加成熟,並寫下了著名的《治安策》,對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規劃。然而,種種富有創造性的改革措施,終究埋沒在“無為而治”的指導思想下。32歲的賈誼,鬱鬱而終。

唐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經慨嘆: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而另一位詩人李商隱則直接批評漢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這位才華橫溢的賢臣,只能怪自己生錯了時代。直到漢武帝時,他的種種理論和措施,才開始熠熠生輝,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和國策。漢武帝用之,成就了千古美名;漢王朝用之,奠定了百年基業

“推恩令”的真正起源

漢朝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各地分封的諸侯王逐漸對中央形成了巨大威脅,並在漢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而這個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才得到真正的解決。

司馬遷《史記》記載:

主父偃說上(武帝——引者)曰:“……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而班固《漢書》更是直言: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將諸侯王封地不斷拆解


可見,主流史書將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功勞,基本安在了主父偃的頭上。然而,早在賈誼給漢文帝上的《治安策》裡,就已經關注到諸侯王的問題,並提出瞭解決方案。該方案與“推恩令”幾乎完全一樣,只不過在當時沒有得到重視而已。

《治安策》在開頭,便用極長的篇幅,說明了諸侯王必反的道理。不但異姓王會反,同姓王也會反,就連親兄弟都會反。現在之所以不反,只是因為大諸侯國的王還比較年幼,中央派去的丞相依然握有實權。而如果一直不採取措施,情形就會發生變化:

數年之後,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治安策》

事實證明,賈誼的預言完全正確,在以後的數十年間,諸侯王的叛亂從未停止。而這些叛亂有一個普遍規律:強者先反,弱者不反。因此賈誼認為,要想杜絕諸侯王的叛亂,最有效的方法是削弱其國力: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治安策》

這種方式,一方面不至於激發矛盾;另一方面,可以拉攏諸侯王的子孫,從內部瓦解諸侯王的勢力,可謂釜底抽薪。賈誼將這一條作為《治安策》的開篇之策,其用意是告訴漢文帝,削弱諸侯王勢力是“當務之急”,必須立即著手去做。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李商隱《賈生》,對於漢文帝的“怠政”有所批評


然而,漢文帝本著“寬仁”之心,將賈誼的策略當做耳旁風。

在我看來,所謂“時機不成熟”,更多隻是一個藉口。貿然“削藩”固然不合適,但“廣建諸侯”,卻必然得到諸侯王子孫的支持,有利無害。漢文帝之所以不肯這麼做,可能是因為目光不夠長遠,也可能只是“怠政“,通俗一點,就是懶。

然而,身為皇帝如果“不作為”,必然給國家帶來巨大的隱患。倘若漢文帝能夠採取賈誼提出的建議,可能就不會發生“七國之亂”了。所幸,數十年後的主父偃讀到了賈誼的文章,再次向漢武帝提出了”廣建諸侯“的建議,也算為時不晚。

重“禮治”,輕“刑罰”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治”社會,這種思想可追溯到西周時期,但真正在大一統的格局中推廣開來,是在西漢。而西漢最早論述“禮治”與“法治”的,便是賈誼。

《治安策》說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其中,“痛哭者”指的是諸侯王的問題,“流涕者”指的是匈奴的問題,而“長太息”的六件事,幾乎都和尊卑禮制有關。

秦的強大,根源在於商鞅變法;而秦的速亡,根源亦在商鞅。賈誼寫道: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整個社會變得極為功利,連父母和兄弟也要處處算計、提防,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競爭和冷漠。的確,秦人用這一套統一了中國,但很快,“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並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這就是廢棄禮制的惡果。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儒家提倡“以禮治國”


到了西漢,統治者仍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社會缺乏嚴格的尊卑秩序,亂象叢生,而對於一些不法行為,還是一味地用刑罰去懲治。賈誼認為,這是“治標不治本”。他關於“禮”和“法”的一番論述,可謂鞭辟入裡:

  • 夫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 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

這些理論,先賢孔子早就已經提出,但長久以來都被忽視。到了秦朝,更是被統治者嗤之以鼻。西漢初年崇尚“黃老之學”,對這些繁文縟節同樣不感冒。試想,賈誼在那個時代能夠說出這些話,是多麼驚世駭俗、富有預見性啊?毫不誇張地說,自秦國崛起以來的百年間,僅此一人而已。

站在後人的角度,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賈誼的這番理論不但影響了漢王朝,而且深深紮根在此後歷代王朝的治理體系之中。

重農抑商

對於中國這樣的大河文明來說,農業是立國之本。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在治國理論中,都是提倡重農抑商的。秦國商鞅變法,最主要的幾條,便是“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農桑”。秦國以此橫行天下,兼併六國。

然而到了西漢,在“黃老之學”的影響下,“重農抑商”的政策有所廢弛。政府對於百姓,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甚至不管不顧的。這種措施當然有積極的一面:使得整個社會得到了很好的恢復和發展。但同時,缺乏管制也造成了一些亂象:地主豪強兼併土地、商賈橫行、百姓捨本逐末,甚至變得遊手好閒。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重農抑商”是商鞅變法的重要措施


賈誼《論積貯疏》裡描繪道: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人性本就是“好逸惡勞”的,從事農業生產,不僅勞筋動骨,而且很難發家致富。若能夠選擇,我想大部分人都願意去“做買賣”,雖然獲利不如農業穩定,風險也很高,但畢竟發展空間很大。因此,倘若一個政權不重視農業生產,整個社會很快就會失控。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沒有人種地,糧食不夠吃,一旦遇到大災大難,便會餓殍遍野,無可賑濟;更深一層的後果,便會造成國力空虛、軍隊癱瘓,倘若外敵入侵,國家便隨時覆亡。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種種隱患,在漢文帝時已經初現苗頭,只不過還未成氣候而已。若此時給予修正,只需要付出極小的代價就能成功。因此賈誼建議:

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論積貯疏》

然而,漢文帝依然對此不加重視。後來果然發生了災荒,漢文帝才下詔,令百官商議此事。在詔書中,文帝竟然說道: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不明白哪裡錯了)

——《文帝議佐百姓詔》

詔書中列舉了一系列原因,其中涉及到很多“祭祀鬼神”的問題,最後也提到了賈誼所說的百姓“捨本逐末”的現象。但文帝只知列舉,卻不知道哪一條是關鍵原因,只是要群臣商議,給他一個答案。在我看來,這種行為多少有些不負責任。

賈誼,一個生錯時代的天才,大漢國策的真正奠基人

農業為立國之本


其實,賈誼給出的解決方案很簡單:無非是多種地、廣積糧而已。首先,得保證百姓都有地可種;然後,保證有足夠的人去種地;最後,保證多餘的糧食能夠得到很好的儲存。有這三條,就不害怕災荒。

很淺顯的道理,卻很難做到。直到漢武帝時,才真正開始打擊富商大賈,重農抑商,為此漢王朝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結語

賈誼一生的政論文章有很多,可以說涉及到了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治安策》與《論積貯疏》。而兩篇文章中最有影響力的內容,我認為便是以上三點。並非說其他內容沒有價值,只是礙於篇幅,不能一一列舉。

在閱讀賈誼的文章時,我常常會感嘆:倘若此人生在漢武帝的時代,或許將成長為不亞於姜子牙、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可以憑一己之力影響歷史進程。屆時,同時代的人都將黯然失色。

遺憾之餘,也為賈誼感到幸運。畢竟,他的文章和思想,都很好地流傳下來,成為後人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僅憑三十餘年的生命,就可以在歷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這樣的一生也足夠飽滿和有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