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全球應對疫情,宜“少比較、多釋放善意”

秦朔:全球應對疫情,宜“少比較、多釋放善意”

著名人文財經學者、中國商業文明研究中心、“秦朔朋友圈”創始人 秦朔

“在當前全球抗疫的氛圍下,我們不應過多地說其他國家不會抄作業,這樣容易出問題。我們大量的訂單在別人那裡,如果存在隔膜,會影響我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樹立自信,另一方面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裡,儘可能搞國際合作,多釋放善意,建立更友好的溝通交流界面。”4月8日下午,著名人文財經學者、“秦朔朋友圈”創始人秦朔做客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陸家嘴對話”欄目演播室時如是表示。

當天的“陸家嘴對話”主題為“後疫情時代,尋找企業再出發的力量”,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共同參與,就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企業帶來的挑戰及應對之道探討互動。

本次對話通過新華社現場雲平臺和快手短視頻新華社“快看”官方財經賬號同時進行直播,當天,超過2萬名觀眾在線收看了直播。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收看回放。

秦朔:全球應對疫情,宜“少比較、多釋放善意”

實體經濟衝擊大需全社會形成合力

秦朔表示,此次疫情是全球化時代的一次對所有國家的無差別打擊。當前,全球經濟都在面臨嚴峻考驗,多項指標、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活動在萎縮。中國作為佔全球貨物出口13%的出口大國,也不可避免受到衝擊。改革開放後我們沒有體會過負增長的滋味,但可以肯定今年一季度是負增長,而且負得不少,確確實實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針對實體商戶遇到的困難,秦朔表示,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尤其顯著。製造業面臨零部件供應商斷供、物流不暢等問題,訂單萎縮;偏服務型企業受到的打擊也非常大。我國現在第三產業大概佔57%,其中最重要的幾項如金融、房地產、交運、倉儲、餐飲、酒店、批發零售,除金融外,其他都受影響較大。

實體商業當前的困難應當如何應對?秦朔認為,全社會應形成合力共同抗擊疫情帶來的影響:第一,政府還是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包括金融政策、減稅減費、財政政策等,幫助企業渡過寒冬。比如在商業中心裡面做服務業的商戶,遇到了很大困難,有的商場比如月星集團主動給商戶減免了部分房租,但這畢竟無法持久,我給你免了,我也要垮了。這時候政府不出手肯定不行,特別是金融支持,比如考慮免去疫情期間的利息,幫助企業活過這個階段。

第二,企業自身也要努力。現今許多企業面臨最普遍的問題就是現金流,無論做債權融資還是股權融資都很困難。這時候就很看重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龍頭企業由於過去幾年供給側改革,行業集中度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強。因此,需要龍頭企業發揮帶頭作用,幫扶與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這次在各行各業都很突出。

第三,也要創新。如今,很多企業員工、甚至老闆、書記市長都紛紛開啟全員直播帶貨模式,紛紛向數字化轉型,只有在時代洪流中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不被淘汰。再加上未來中國消費主力軍是年輕人,年輕人的消費形態模式跟以前不一樣了,所以不斷創新更加重要。

最後,也需要全社會共同的承擔。許多企業受到疫情影響,為自保無奈選擇降薪、裁員,這時,政府更應該給予企業信心、出實招,幫助廣大企業活下去。活下去才是根本,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直播帶貨大熱反映消費活力

針對直播帶貨這一最近大熱的現象,秦朔表示,網購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搜索式的購物,你想買什麼東西你去搜,是“人找貨”的模式;後來無論是今日頭條的智能推薦模式還是拼多多的拼單模式,強調了社會化、娛樂化和參與性,變成精準的“貨找人”模式;現在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直播。直播不僅僅是賣貨,而且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展現,把一切商品和服務模式都變成了內容。

秦朔表示,這個變化也和中國年輕群體的消費觀念有關,現在中國出生在1990年以後的人已經有4億多。與購物目標性很強的上一代人相比,年輕的消費群體購買東西往往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去購買的,非特定指向的消費佔的比重大很多,被別人推薦,或者看到一種表演,沉浸式的體驗激發出來了,都會引起購物衝動。由此可見,未來的消費模式和以前的舊商品時代純粹談功能的消費模式完全不一樣,帶有更多情感、時尚的東西。比如李佳琦搞直播,有的小姑娘一買就買9個10個口紅,說明這種衝動性、場景化、體驗式的消費比重越來越高,直播的流量之大、成長之快令人驚歎。

秦朔認為,直播的大熱同時也反映出中國的消費還是很有活力的,所以對於實體企業來講,未來的營銷也將變成創造性的,需要不斷地適應變化。去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已經超過美國,一旦疫情結束,未來的空間還是很大的。現在其實也看得出來,有些地方消費已經起來了。

後疫情時代,企業長遠發展需要哪些思維?秦朔講到,首先要堅定信心。從失業率、GDP增速來看,中國雖然面臨著下行壓力,但較之美國等國家,還是相對樂觀。從這一點去看,我們還是要有信心。其次,練內功,更多地進行自我反思。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已經從高速變成中速,而且整個市場向龍頭企業更加集中,意味著一般的企業容錯率降低了。同時,中國已從追求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跨越,因而不能再持有過去亂擴張、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而是要追求精細化、精緻化,企業要花更多功夫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創新、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如何通過數字化提供不間斷服務。最後,促創新。與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基礎創新能力還是比較薄弱,經常出現“卡脖子”情況,所以未來在原創型的基礎技術研發上還需不斷髮力。

全球應對疫情,宜“少比較、多釋放善意”

談到各國對此次疫情的危機處理和經濟前景,秦朔認為,這次疫情發生到現在為止,人類對於病毒的規律還沒有搞得很清楚,疫苗還沒有研發出來,因此人類還是要更加謙卑。中國此次做得非常不錯,特別是勝在集中統一的組織管控力以及高度的執行力。抗擊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是整個社會組織能力的勝利,並不代表醫療水平有多高,目前治療主要是技術應對,並沒有特別直接的辦法。中國這次實施全國範圍的大規模隔離措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蔓延趨勢,讓我們看到了強大的人民力量。相比而言,其他國家組織管控就要鬆散很多,導致疫情擴散得很快。這說明社會組織管控上中國是比較好的,相信有這樣的社會資本,對於社會的經濟發展是有支持的。

秦朔同時指出,放眼全世界,我們在抗疫上固然有一些成績,但是也不要輕易做太多比較,不應有過度的放鬆和驕傲情緒。因為一個群體性的災難和困難能夠讓國家凝聚,雖然我們做得不錯,但其他國家的人民也覺得他們做得不錯。所以在這樣一個全球性的氣氛下,我們大量的訂單在別人那裡,如果存在隔膜,會影響我們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樹立自信,另一方面要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格局裡,儘可能搞國際合作,多釋放善意,建立更友好的溝通交流界面。

文字:韓靜

攝影:陳奕屹

統籌:張宏妹、李志琴

主持:施渝楠

攝像:侯凱、欒雪、鄭星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