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民國1928年在史學家傅斯年的主持下殷墟遺址正式考古挖掘,這裡埋葬著三千年前商朝的國都“朝歌”它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考古遺址之一,至今為止這裡的考古工作還在繼續,持續100多年的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皿,而與此同時伴隨著物器的出土出現了大量的人殉和和人牲。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殷墟青銅器物

根據考古學家統計在商晚期公元前1046年到1250年的兩百年間,僅排列密佈在西北岡王陵區的2500座殉葬祭祀坑中,超過13000人被殉葬或是被祭祀,人數之多令人震驚,王室墓葬中的死人骨頭數目驚人,常常一次儀式就是 50 人起跳,直逼平民的總和,而且最高紀錄達到 339 人,一次!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殷墟殉葬人牲

這麼多犧牲者,又可大致分為 2 種:人殉與人牲,兩者死前死後的待遇大不相同。人殉的死者,在墓葬中擺放較為體面,也有陪葬品,生前地位較高是墓主人喜歡之人家族成員或僕役;人牲的死者跟牲畜一樣,不但沒有陪葬品,還常常一大群人被亂埋在一起,推測其生前地位,或許真與動物區別不大。多是奴隸與戰俘。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被蒸煮的頭顱

問題接踵而來,如此大規模的活人獻祭人員來自哪裡?

商代的文獻-卜辭推論,人牲來自出徵虜獲的戰俘,也就是說,他們是不屬於商王國;絕大部分人牲屬於 15 到 35 歲的男性。 然而這種說法時至今日在考古學上,仍缺乏可靠的直接證據。假如他們真是外人,人牲又是哪種外人?根據甲骨文卜辭,人牲至少來自 13 種敵對族群,例如大、亙、而、印,其中又以羌人數量最多,卜辭紀錄過至少 7426 人。

這裡重點說一下羌人,羌人又稱作 “羌”、“氐羌”、“羌戎”、“西羌”是非常古老的部族,居住在如今的西藏,青海,甘肅,陝西河西走廊一帶,而商代的面積東至濱海,北至遼寧,西至陝西,南至湖北,這樣的大概地理位置,同時也就意味著除了這些地方其地方都是外地,或是“外國”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古羌人後裔

如果商人的軍隊常常遊弋邊疆舉兵征伐其他“國外”部族,常有戰俘帶回朝歌,或是為了獻祭主動攻打周圍部族,俘獲其他部族人口。又一個問題引申出來了,當這些戰俘被帶到朝歌之後是被如豬羊一般圈養等待時間獻祭,還是驅使他們勞動?這些問題至今不明。

運用現代分子學技術,通過對遺骨的檢測嘗試是否可以解開這一謎題。簡單來說讓死人骨頭的同位素說話,考古學家使用取自殷墟中 3 處,68 位獻祭者的遺骸(只有一位可能不是人牲,而是人殉),再加上 39 位確定不是獻祭者的一般人進行分析,兩者對照,替以上眾多問題,帶來非常有用的線索。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DNA分子學測序

用死人骨頭研究去世者生前的生活,是考古學家的專業。要闡明遺骸是在本地成長,或是外來者,考古學上行之有年的策略是,分析牙齒中的鍶同位素比值。這種技術目前以十分成熟,也有來自國來的成功經驗可以學習,鍶這種元素會由飲食進入人體,累積在牙齒內,由於各地環境中的鍶同位素比例不一,因此在不同地點成長的人,牙齒中的鍶同位素便會呈現差異。考古學家曾採取此一策略研究馬雅人,得知在公元前 426 年的古典期時,由提卡爾擁立,馬雅城市科潘王朝創始者並非在本地出生。但可惜的是殷墟獻祭的人大多沒有頭顱,沒有牙齒或是樣本不足夠大。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同位素檢測表

但是好在人牲雖然沒有頭,身體其他骨頭倒是挺多;考古學家知道,同一個人不同部位的骨頭,骨質更替率不一樣,像是大腿骨的骨質形成後,它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能代表此人較早以前的食性;而肋骨之類的小型骨頭,其中的膠原蛋幾年就會換一次新的,所以能反映去世前幾年的飲食狀態。

經過檢測得出的結果是人牲是外來者,曾在殷墟活過好幾年。

用骨頭中膠原蛋白比的不是鍶,而是碳、氮、硫的穩定同位素。一番計算後,論文用碳的穩定同位素判斷,殷墟中不論是人牲,或是商的本地居民,飲食皆以 C4 食物為主食,擺在商王國脈絡中,應該就是 2 種小米稷和黍,它們作為華北地區的主要糧食延續了數千年,直到漢代以後地位才逐漸下跌。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同位素測年

人牲遺骸中氮 15 和硫 34 的含量,明顯比本地人低。若是吃過愈多肉類蛋白質,身體會累積更多氮 15,這表示人牲的飲食缺乏肉類,待遇不如一般商人,這也符合人牲在商的社會中,地位最低的論點。綜合氮與硫的資訊,可推論人牲是商代社會中的外來者,這是在考古學上,人牲為外來者,第一個堅實的直接證據。

分析指出同樣一人,腿骨與其他骨頭明顯能看出差異,表示他們在被砍頭、變成人牲以前,歷經過飲食轉變,也就是曾經在商王國生活過好幾年,不只短短几天。一項關鍵發現是,人牲跟商人一樣都以 C4 植物,也就是小米為主食,攝取過的動物性蛋白質極低。這點基本上能夠排除,人牲本來所屬族群的生產方式,屬於遊牧或是半遊牧的可能性。從而更加說明商人的人牲大多來自西部,河西走廊一帶。

通過現代分子技術,追溯商代活人獻祭的人口來源是否來自甘肅青海

河西走廊

要注意的是,整個殷墟在 200 年期間,犧牲過超過 13000 人,光是 3 處的 68 人,還不到全部 1%,未必能代表全貌。不論如何,這回研究都起了個頭,替後續類似的研究奠定基礎;殷墟仍有非常非常多的樣本,等待繼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