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理財中容易犯的7個錯誤

1、高估自己

投資就像開車,經驗越多越膽小

沒有投資過,或者初入市場的人們,大都有一種出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

他們會對年化收益20%從心底裡產生不屑,認為收益太低

他們一定不會承認自己會是一賺二平七賠中的七賠

直到一段時間後,他們從鮮嫩的新韭菜成了老韭菜

2、近因效應

魚的記憶只有7秒

股市中多數人就像魚一樣會選擇性失憶

不信?

看看多少憤而離場,最終又回來的人

看看有多少人,想高拋低吸被套牢,發誓再也不被套,卻一次又一次的或接飛刀,或追漲殺跌

每次有新的概念出來時,就急不可耐的湊上去

因為這次不一樣

這次的牛市不一樣,所以會突破10000點

這次的政策不一樣,政府不會讓跌下來

這次的熱點不一樣,再不上車就沒有機會了

不一樣嗎?

的確不一樣

類似人在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的不一樣

但,人還是那個人


3、從眾心理

在電商平臺買商品時,有人習慣找銷量高的,邏輯基礎是:有那麼多人用,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在投資市場中,這樣的行為就不好,非常不好

投資市場,從短期來看,像個賭場

賺的是低買高賣的差價,獲取利潤的唯一途徑就是以更高的價格,把手中的籌碼交換出去

所以短期交易中,所有參與交易者都是對手,是零和遊戲

誰能保證自己不是博傻遊戲中的最後接盤者?

所以,投資中,遠離喧譁,人多的地方不去才是上策


投資理財中容易犯的7個錯誤

4、事後諸葛亮

未來三千,過去唯一

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為什麼呢?

因為失敗者已經失敗,沒了讓人記住的資本

從現在看過去,好像開了一個上帝視角,再加上人類喜歡總結,所以總是給各種成功找原因

某某某創業成功,是因為他具有某某特質

誰誰誰賺大錢,是因為他從小就表現出的天賦

諸如此類的事情,多不勝舉

然而真這樣嗎?

《成功與運氣》書中說,有時候的運氣,會導致後來一系列的成就

比如書中舉例,一個棒球明星,本是替補,連參加正式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結果因為某次球隊主力感冒,才讓這個替補抓住機會,一飛沖天

有人覺得還是因為替補球星的技術好,這個當然不能否認

問題是,如果沒有那次機會,這個替補球員可能過不了幾個月就會退役

成功者一定是努力的,但是努力就一定成功嗎?

投資者有時會說,看吧,我當時就說這個股票會漲,果然漲了吧

但他忘了,可能他說了10次要漲,就漲了這一次


5、認知失調

牛市中虧錢的,要比熊市中的人多

貪婪,猶豫不決,後悔,憤怒等等各種情緒都會在這時候被放大

特別是在牛市末期

因為站在現在看未來,一切都是預測

有預測就會有對有錯

現在看過去知道某個點是牛末

在當時根本不可能知道某個高點就是頂點

所以當下跌10%時,會把這種下跌當回調

當下跌20%時,回調的想法開始動搖

當下跌30%時,知道該跑但是不捨

當下跌40%時,索性裝死,放棄逃命

於是從盈利到虧損被套

6、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就像有朋友邀請你參加一個宴會

為了這個宴會,提前一週就開始各種準備,從服裝到造型,再到時間安排

假期都請好了,結果宴會頭天晚上,朋友告訴你宴會由於特殊原因取消了

你會怎麼辦?你能怎麼辦?

用接下來的一週去抱怨?還是大怒從此和朋友老死不相往來?

很多人賣出股票的標準是:我多少錢買的,必須要比買的價更高才會賣出去

碰到中弘怎麼辦?碰到樂視怎麼辦?

即使沒壞到那種程度,像捂著石化幾年不漲,真的好嗎?

時間成本呢?資金利用率呢?

正確的做法是:發現自己犯了錯誤時要及時糾正賣出,不用在意成本是多少

7、零風險偏好

在股市裡面受過挫折的人,對風險的偏好更低

沒有什麼能比無風險獲得收益更能讓人放心的了。

所以才有那麼多人去買銀行理財,把錢放在貨幣基金。

現實中存在零風險的收益嗎?

不存在。

通貨膨脹會蠶食我們的資金,讓我們的購買力降低。

放棄對零風險的偏執,反而可能收穫更多。

假如有兩個機會擺在面前,該怎麼選:

A、100%的幾率獲得一百萬美元

B、50%的幾率獲得一億美元。

50%的幾率是得不到這一億美元的,你願意冒著這個風險,放棄唾手可得的一百萬美元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