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d or Alive,科技浪潮下的保險經紀(一)

Dead or Alive,科技浪潮下的保險經紀(一)

開場白

保險經紀,起源於17世紀的英國。在我國,保險經紀誕生於2000年,到目前還是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保險經紀人,是我國保險專業中介市場三駕馬車之一(代理、經紀、公估),是代表客戶利益,為其提供專業風險管理諮詢服務的機構。從早期以財產險為主,通過調研、溝通、方案設計、保險安排、經紀服務等專業技能和服務來賺取利潤的方式,到科技大發展當下,各路互聯網巨頭購買經紀牌照,快速利用C端客戶流量通過銷售健康險、車險等賺取利潤,利用保險或是保險中介進行流量變現。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保險經紀這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行業,到底何去何從?是成為流量變現的一個渠道?還是利用科技打磨自身專業技能,為客戶真正提供有價值的風險管理服務?老歪覺得,後者才是真正要去的地方,前者或者其他的方向,最終都會到達後者。

老歪做為一個擁有十多年保險經紀從業經驗的現互聯網科技從業者,就從保險經紀的業務、團隊、技術、管理等四個維度,談一談在科技浪潮下的一些思考,Dead or Alive,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今天,老歪來具體談一下第一個維度,也就是從保險經紀的業務維度,其他內容,老歪將在後續每星期發佈1-2期,歡迎讀者評論交流。

Dead or Alive,科技浪潮下的保險經紀(一)

業務驅動的方式:資源驅動OR數據驅動

傳統的保險經紀業務,基本上是靠機構股東或者個人的社會資源進行驅動,有什麼資源做什麼業務,最後落地的業務基本全是保險,賺取的都是保險公司支付的佣金,最具專業、最有價值的風險管理諮詢服務幾乎沒有,造成業務同質化嚴重,大家做的方案都差不多,幾乎都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拿來主義”,修修改改交給客戶,豪無專業可言。

保險經紀作為中介機構,生存的基礎是基於保險主體和客戶之間的保險信息不對稱,但科技的發展在逐漸打破這種環境。基礎打破後,保險經紀業務驅動方式勢必要調整。在科技推動下,客戶的風險變得可視化、可衡量化,保險內在更為核心的風險管理服務隨著行業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客戶相應需求愈發凸顯,僅僅“就保險賣保險”的時代將會快速消失。

誰能掌握客戶的風險大數據,誰能充分利用客戶的風險大數據,將是未來業務驅動的核心方式,但並不是唯一,老歪判斷,數據驅動是方向,但還有一段路要走,即使在未來,傳統業務驅動方式仍然會有市場,但這條路終歸會越來越難走。

Dead or Alive,科技浪潮下的保險經紀(一)

業務運作的方式:科技,正在成為業務運作成敗關鍵

從業務運作的流程來看科技帶來的影響:

市場信息——從經驗和溝通中低效獲取到從互聯網快速獲取

溝通方式——從面談、電話、電子郵件到微信、釘釘、各種網絡視頻

技術文件——從低效率的自創到高效率的網絡搜索、修改

風險分析——從參考同業經驗編寫到大數據精準分析可視化呈現

招標採購——從考量公司實力、同類經驗到考量信息平臺和科技能力

簡單來說,做業務,就是拼資源、拼效率、拼專業,但是在科技大發展當下,一個擁有高度信息化、擁有大數據分析能力、擁有數據應用解決方案的保險經紀公司,才具有業務運作核心競爭力,畢竟,客戶既然選擇保險經紀人,還是從本質上需要其能夠具有價值。老歪的真實經歷,一張數據可視化的呈現圖片,遠比一摞子保險方案更能吸引客戶。

Dead or Alive,科技浪潮下的保險經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