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1

距離2020年只剩30多天了,這兩天朋友圈一直被2017年到2019年的變化刷屏。

昨晚我也是一時興起發了一條。這兩年從學生到職場,從銷售到新媒體,生活上還是一樣沒什麼變化。

這兩年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健身帶來的身材變化,於是我在朋友圈發了兩張健身前後對比圖。發完我才發現自己忘記屏蔽某些人了。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果然不出意外,被朋友圈裡某些槓精看到了,底下一串串酸溜溜的文字真讓人噁心。

“沒想到你也這麼浪啊,想做塘主啊?”

“這是你嗎?不會是在哪盜的圖啊?”

“練的也就那樣吧,也敢秀出來。”

……

原本只是隨波逐流發一下這兩年的對比,結果心情就這樣被一大堆酸言酸語破壞了。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剛開始,有幾個人我直接回懟:“我發出來想做什麼,關你屁事啊?”

“自己不看看自己哪肚子,裡面不會是全是屎吧!”

後來,我直接將這些人設置了朋友圈權限,直接不讓他們看到我的朋友圈。

以前大家總是說,要實現財務自由,實現“車釐子自由”,到追求情緒自由。

但是,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2

初中的時候,只有QQ,總是會在哪裡發一些說說,無論是心情還是吐槽,總是那麼多隨心所欲。

後來,工作了,QQ成了過去,成了發送文件的渠道。微信取代QQ在90後心中的地位。隨之改變的還有朋友圈自由。

大學時,開始接觸新媒體,那時候開始寫公眾號,每次寫完都會分享到朋友圈,那時候總會得到一些鼓勵,但是也總會出現一些破壞情緒的語言。

“你一個理工科的裝什麼文藝青年啊。”

“讀書也沒見你多厲害,瞎折騰倒是挺積極的。”

“你也寫不出這種文章吧,這是在哪裡抄襲的啊?”

“不就是寫寫文章,雞湯文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在這些人眼中,他們努永遠不會看到你在寫每篇文章時花了多少時間查資料,花了多少時間排版。

他們不知道我因為喜歡寫作,放棄了吃喝玩樂,整天窩在宿舍看教程,追熱點,想破腦袋寫文章時的樣子。

在他們看來就是這麼簡單,總是把“真誠”當成免死金牌,隨便指指點點他人的辛苦成果。

見多了這類人,後來不讓他們看到我的朋友圈,你省心了我也懶得和你瞎逼逼,發朋友圈形成了部分人可見。

3

前兩天,有網友給我吐槽說他被公司辭退了,因為他發朋友圈忘記屏蔽了一位同事。

這位網友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他們公司有一天奇葩的規定,就是不允許辦公室戀愛。

但是,他在公司喜歡上了一個同事,兩人一直瞞著所有人在搞“地下情”。

前幾天,他們公司開會,兩人坐在一起拍了張開會前手牽手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並配文“不能明目張膽談戀愛很辛苦,不過也挺刺激的”。

但是,他忘記屏蔽新來的同事,結果第二天,老闆就將他們兩人辭退了,因為他們違反公司不能談戀愛的規定。

他們用行動證實了秀恩愛死的開的定律。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似乎發朋友圈都要開始分類可見了。

我是工作後,我習慣了將好友列表分類,客戶與同事老闆分一類,家人分一類,槓精分一類。

每次休息時,如果出去玩了,不想讓客戶找我,所以每次看到好看的,有趣的事情,總想發個朋友圈,就會選擇屏蔽客戶。

有時候工作累了,心情差,想吐槽一下,擔心讓同事老闆看到,於是,朋友圈就將他們屏蔽了。

工作後,朋友圈除了發工作內容,似乎發什麼都是錯的,每天不是被要求轉發工作內容,就是發一些蓋樓,“砍一刀”,“最美小女生”等沙雕投票鏈接。

自從聽了那網友的經歷,每次發朋友圈都會再三確認是不是該屏蔽的人都屏蔽了。

4

其實,發朋友圈我們不光是屏蔽了老闆客戶,有時候就連父母也會屏蔽了。

有一位朋友和我問我,你發朋友圈的時候會屏蔽家人嗎?

“不會啊,畢竟我現在有兩個號啊。”我的回答直接得到了一個白眼,因為寫作原因,我弄了一個小號來接網友投稿。

後來慢慢的,很多在大號想說卻不敢說的話,想發不敢發的圖片都會在小號發。

這和這位朋友一樣,很多時候我們發朋友圈很怕讓家人看到,但是屏蔽他們又於心不忍,總覺得過意不去。

有一次,我這位朋友半夜感冒發燒,因為自己住的地方沒有備藥。於是,發了條朋友圈感嘆。

結果,夜裡被他爸媽看到了,他的爸媽非常擔心他,整夜沒有睡覺,直接買了最近的車票連夜來到他工作的地方照顧他。

當他看到他爸媽一臉焦急和疲憊時,他後悔了,他後悔發了那一條朋友圈。明明很小的一個感冒發燒,但是在父母的眼中都比天大的事還重要。

因為一條朋友圈,父母整宿睡不著,硬撐著暈車帶來的眩暈和噁心難受也要過來照顧他。

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但過多的是自責。

其實,大家選擇遠離家鄉,遠離父母在外打拼,很怕父母擔心,能報喜就不報憂。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奇葩說》第二季,也有一道辯題是“朋友圈要不要屏蔽父母?”

花希的話最能體現現在年輕人的心理狀態,

他說:“成長中不可避免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窺探隱私無非是過於擔心。自己的秘密因為父母的介入,變得不再美好。伸不出的手,放不下的心,只會讓父母平添心碎的無力感。只發好的東西給父母,朋友會覺得你裝逼。”

小時候,我們擔心父母偷看我們的日記,那時父母因為擔心我們早戀。長大後,我們擔心父母看到我們的朋友圈,除了怕他們擔心,就是怕他們介入我們的生活,因彼此的價值觀不同。

累了,跑到一個新的地方旅遊,在父母眼中,就是閒的沒事做,累了就應該好好休息。

朋友圈曬了一張自拍照,父母不看你的顏值,只注意到了你穿一條今年流行的破洞褲,在他們眼中那就是乞丐穿的。

在朋友圈發了自己的幾個偶像的照片,並配文“awsl,我老公/老婆太好看了”。在父母眼中,你的感情有問題,不夠專一。

傅首爾在錄製《奇葩說》期間,發了一條朋友圈說喜歡陳銘,結果她媽媽以為她要出軌。

正如馬東在辯題最後說的:“屏蔽是一種保護,避免我們因價值觀不同而產生衝突,是對自己的尊重,對父母的保護”。

5

小時候,日記是我們的樹洞,長大了,朋友圈是我們的樹洞。裡面記載著我們的喜怒哀樂,記錄著我們的過去。

有時候回頭翻看自己的過去,卻覺得那時候的自己是多麼的沙雕,簡直不忍直視。為了不讓別人看到,於是朋友圈設置了三天可見。

有一次,有個女生加了我,還沒問好,她就發了一條信息,連朋友圈都這麼見不得人,肯定是個渣男。

我剛回復就見到一個紅色的感嘆號,紅色的感嘆號,感嘆號!

what?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這是什麼理論和操作啊,我還沒來得及設置呢。

張小龍在某次會議上說過,設置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是最多的,達到了1億人左右。

其實說到底,朋友圈三天可見是我們對自己的保護,是我們保持著對人與人之間的一個界限。

以前我的朋友圈是設置三天可見的,有一次有人就問我,你既然設置了三天可見不讓人看你的朋友圈,那你幹嘛還要發?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其實,不是不想讓人看,而是我是一個不主動的人,因為我們不熟悉,我們之間還存在著界限感。

我設置三天可見僅僅是在練習著如何去接受他們,我先開放一部分空間讓他們瞭解我。

如果,對方看到了,他想深入瞭解你,他會主動找你聊天,在聊天中彼此瞭解,我也會慢慢開放朋友圈的權限。

這種界限就是一種價值觀和文化認同差異導致,正如有的人乘坐出租車覺得坐在副駕駛是不禮貌的,應該最在後面,但有的人卻相反。

正如《非正式會談》裡說的:“設置三天可見,是我們在練習,我們既開放一部分空間,同時又設立了一個屏障。”

而如今我的朋友圈也開始設置成了半年可見了。

6

朋友圈三天可見是一種微妙的表達,是我對於一些仗著所謂的“耿直”、“真誠”而語言暴力行為大膽說“NO”,也對你說“我們也是朋友。”

從一開始,隨心所欲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到小心謹慎的設置分組,在到最後的三天可見。互聯網雖然拉進了彼此的距離,但也大大的增強了彼此間的界限感。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一開始我在朋友圈暢所欲言,後來,編輯了一條動態,設置好了分組,卻發現只剩自己可見了,於是,默默的將編輯好的字一個個刪除了,放下了手機。一個人躺在床上,一個人體會一天的喜怒哀樂。

實現財務自由很簡單,但是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才能實現朋友圈自由呢?


  • 作者|林先森
  • 關注【迷途有鹿】頭條號。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 林先森,自媒體人,新媒體運營,公眾號“迷途有鹿(iD:mituyoulu2019)”作者。一個故事,一段情,我有酒,你有故事嗎?

    我,26歲,連個朋友圈自由的權利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