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老一代的音乐家创作了较多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在历次运动中,有的随着老一代音乐创作人员的政治思想问题而被禁止,或者因为不符合政治需要而被摈弃。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文革”结束,这些钢琴作品再次被搬上舞台,繁荣了音乐活动,也为钢琴在中国的普及提供了可以使用的中国音乐作品。下面,我们围绕几个著名钢琴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进行具体的阐述。

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提到汪立三,想必我们对他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他是一位善于吸收最新思想和探索新技法的作曲家。

他早在1957年写的《小奏鸣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的《在阳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整部作品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朝气十足,是我国最早最成功的第一首中国《小奏鸣曲》。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此时就已经显示出汪立三鲜明的创作个性、勇于探索的创作风格。他的钢琴组曲有很多都十分著名,包括《东山魁夷画意》《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等。

《东山魁夷画意》

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汪立三1982年发表的作品。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日本当代画家东山魁夷画展的那清高、冷峻的风格,选取了四幅画,谱成了四个乐章的组曲。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意欲寻求一种新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感受。组曲由《冬花》《森林的秋装》《湖》和《涛声》四个乐章组成。乐曲描绘了日本异国风光。

汪立三采用了日本的“都节调式”,这种调式带有两个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他没有用现成的日本音乐,在《冬花》《森林秋装》《湖》中,也采取了相同的创作手法。

《涛声》是最激动人心的一章。原画只是一幅海景,钢琴曲赋予了更多的联想,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原画只是海景,钢琴曲却赋予了原画更多的联想。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表达了我国古代鉴真大师历尽艰辛、六次东渡日本终获成功的传奇故事。作者将中国佛教音乐《目莲救母》的音调,与具有传统日本风格的音乐巧妙结合。

钢琴的音乐主题塑造了鉴真的英雄形象,让人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这个主题贯穿于《涛声》全曲,渗透出浓烈的情感和哲理性的思绪。

作者所创作的大海的形象,有时象征艰难,有时表现得十分舒缓。大海深不可测,波涛翻滚,海浪时高时低,听来惊心动魄。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涛声》化为晨钟,其钟鼓之声的音调甚为特殊,作曲家加进了表现寺庙钟声的音块,设计用钢琴最低的五个白键同时轰鸣,震撼心脾的音响表现的既是钟鼓之声,更是壮伟的魄力。怪异的和声结构、自由无惧的节奏,听起来就像惊涛拍岸一样。

结尾,钢琴用四行谱非常有力量的击键,演奏出“高音钟群”。“高音钟群”结合了中国和日本的音调,绵绵不断,这样一来,便能够引起听众的无限遐思。

音乐创作与作品的解放代表人物——汪立三的音乐创作


综上所述,汪立三将日本音调融入了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中,技法的不同,创作思维的独特,表现出哲理性的境界。

显然,该钢琴组曲是一首中国风韵与异国音调结合、运用创新技法创作的成功作品。该曲以其纯美的意境、富于个性和新颖的创作手法,表达了深刻的内涵,是我国新时期钢琴音乐的第一个里程碑。

其表现的是我国作曲家一贯开放求异的创作思维,作品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具有创新开拓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