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前言

日本國在隋唐時期叫做倭國,唐朝中期才更名為日本國,倭國與我民族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那麼在隋唐時期,中原與世界各地的國家民族交往達到空前的鼎盛時期,那時的隋朝、唐朝人是如何看待、瞭解倭國的。對倭國亦或者說日本是一個怎麼樣的態度?這些對我們瞭解日本的歷史及發展是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的。

倭國是一個遠離中原的小國,這樣的國家是如何在當時科學技術落後的時代,遠渡重洋與中原建立關係的?建立的是一個怎樣的關係,這些都可以在歷史中找到答案。

倭國的大小以及由來

倭國,地處新羅東南方向三千里的大海中,居民依託山峰島嶼居住,魏朝時期被叫做通中國。倭國在隋唐時期極為分裂,由幾十個小國組成。倭國人對距離沒有公里數的概念,只會使用通過所需要的天數來判斷遠近。他們的國土大小,從東往西需要走五個月,從南到北需要三個月。地勢東部高西部低。

都城建在了一個叫邪靡堆的城市。在《魏志》一書中被叫做邪馬臺。古書說:去

樂浪郡境及帶方郡並一萬二千里,在會稽之東,與儋耳相近。在漢朝光武帝時期,倭國曾經派遣使節入朝,自稱是大夫。漢安帝時期,被叫做倭奴國。漢朝末期,倭國發生嚴重內亂,各個小國之間相互攻伐,沒有一個統率。

《隋書》記載,有一個倭國女子叫做卑彌呼,被立為倭國之王,他的弟弟佐卑彌輔助治理朝政。她的侍女有上千人,但是很少有人見過她的真面目,只有兩個男的負責她的飲食,以及傳達消息。

倭國自從魏朝之後便世代與中國都有溝通。

倭國的風俗文化

倭王的妻子叫做雞彌,後宮有女子七百人左右。倭國的太子叫做利歌彌多弗利。

倭國沒有城牆。設置了官職等級大小十二個等級: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義,小義,大禮,小禮,大智,小智,大信,小信。這十二個等級所設置的官員並沒有準確的數量。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倭人

倭國一共有軍尼一百二十人,地位等同於牧宰。所謂軍尼,倭國每八十戶就設置了一個官職叫伊尼翼的人,就好像里長一樣。一個軍尼負責管理十個伊尼翼。他們的官員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下級見到上級要匍匐在地上。


倭國人女子少,男子多,有自己的文字,百姓大多信仰佛教。倭國人大多赤足光腳,用寬布遮蔽身體,有錢人家會佩戴錦帽。百姓會把頭髮梳成椎髻,並不佩戴冠帶。倭國男子的衣服就是裙襦,但是袖子十分窄小,鞋子就好像隋唐時期中原地區用麻葛製成的一種鞋,他們在鞋子上塗上漆,用繩子將鞋子固定在腳上。女子的衣服大多都是純色,將頭髮是在身後,身體左右佩戴長八寸銀花,以此來確定等級。衣服的制度,跟新羅十分類似。

倭國雖然人數眾多,兵馬完備,但因為當時技術條件不發達,沒有與中原地區發生過交戰。他們的王前來朝拜的時候,必定會設置儀仗,並且演奏倭國國樂。

倭國的律法也十分嚴格,犯殺人強盜等罪的犯人一律死刑,偷盜者依據髒物的價值進行賠償,沒有錢物賠償的被羈押為奴隸。再根據所犯罪行的嚴重程度決定是流放還是杖責。

每次進行刑訊的時候,如果遇到態度強硬的,刑罰十分嚴苛,動輒就會致人性命或者使人殘疾。手段十分殘忍,也因此,他們很少有人犯罪違法。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圖二:五絃琴

他們樂器有五絃琴,琴,笛子等等男女都會在身上及手臂留下紋身,而且十分擅長下水捕魚。他們對占卜吉凶也十分有研究,而且十分信任巫術。


每年的正月一日,倭國人必定會,投壺、射箭、飲酒,其他的節日習俗與隋唐時期的中原地區沒有太大區別。

倭國的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青草樹木即使是冬天還是綠的。水多而陸地少。倭國人還會將小環掛在鷺鷀的脖子上,訓導它們下海為他們捕魚,每天能抓數百條魚。

他們最開始吃飯沒有盤子筷子,只會用手抓著吃飯。

性格直爽而且懂得文雅,他們不會嫁娶同一個姓氏的人家,男子女子兩廂情悅就可以結婚。女子嫁入丈夫家,必定要跨過狗才能與丈夫相見。他們的女子並不淫穢善妒。

死去的人會用棺槨收斂好,親人賓客在屍體周邊舞蹈送別,他們的妻子兄弟會用白布做孝服。有錢人家會埋葬在外面,平民則占卜一個好日子埋葬。埋葬了之後。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圖三:阿蘇山

倭國有一座阿蘇山,古書記載是一座火山,而且有噴發記錄在正史中。而且,倭國的寶物有很多,大如雞蛋的夜明珠數不勝數。


新羅和百濟在隋唐時期都將倭國視作大國,十分敬仰,而且頻繁相互派遣使節。

倭國與隋朝的交往

開皇二十年,有一位倭王,叫阿每多利思北孤,號阿輩雞彌,派遣使節前來隋都。隋文帝讓使臣講述一下倭國的風俗,使節直言倭王的把天作為兄長,把太陽作為弟弟,天亮時在外管理朝政,天黑便休息。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圖四:倭人使節

隋高祖覺得他們的道義十分沒有道理,下旨敕令讓倭國修改道義訓令。


隋朝大業三年,倭王多利思北孤派遣使節前來朝貢。使者說:聽說隋朝皇帝重視佛法,所以前來朝拜,還有十多名佛門弟子前來學習中原佛法。倭國的國書上還寫了:"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類的話。隋煬帝看到之後十分不高興,對鴻臚卿說,不希望再聽到這樣無禮的言語。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圖五:裴世清

第二年,皇上派遣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倭王派遣小德阿輩臺率領數百手下,擺設儀仗,擊鼓奏樂來歡迎隋朝使節。十日之後,又派遣了大禮哥多毗,率領二百多騎兵保護慰問。等裴世清到達倭國都城之後,倭王見到裴世清之後,十分高興,態度誠懇,言語中透露出對大國的瞻仰。之後更是派人跟隨裴世清前來還禮。


倭國與唐朝的交流及改名日本

貞觀五年,倭國派遣使節進攻珍寶禮物。太宗體恤倭國距離大唐路途遙遠,下旨讓倭國無須每年都上貢,又派遣了新州刺史高表仁作為使節前去撫卹回禮倭國。倭國上書說道,高表仁不懂禮數,與倭國王子爭執,倭王沒有接見就讓他回來了。

貞觀二十二年,有趁著新羅上書之際,一起上表。

倭國後來因為國家在太陽昇起的方向,也因為倭國這個名字不雅觀,改名為日本國。

長安三年,日本國派遣大臣朝臣真人作為使節來進貢珍寶禮物。朝臣真人,就好像中原的戶部尚書,衣著講究,為人喜好讀經書史籍,解讀古文,容貌舉止,溫文爾雅。皇上在麟德殿設宴款待他,授予他司膳卿一職,然後就讓他回去了。

開元初年,日本國又派遣使節前來朝拜,因此皇上派遣名宿大儒前往講授經文。還下詔讓四門助教趙玄默就任鴻臚寺前去教導。

隋唐時期的日本國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與民族?

圖六:朝衡

日本國的偏使朝臣仲滿。因為仰慕中國的風俗,因此留在了中原,久久不肯離去,還把名字改做了朝衡。在朝廷擔任了左補闕、儀王友等職位。朝衡在京城長安呆了五十年,喜好閱讀書籍,皇上讓他回去,久久不肯離去。


天寶十二年,日本國派遣使臣前來上貢。

上元中年,皇上升遷杜衡作為左散騎常侍、鎮南都護。

貞元二十年,日本國派遣使節來朝拜,留下了學生橘免勢以及前來學習佛法的和尚空海。

元和元年,日本國派遣判官高階真人前來上書,將這些在中原學習的人都接了回去。皇上同意了這件事。

再後來,朝貢絡繹不絕,但也沒有詳細記載。結論

倭國亦或是日本在隋朝時期的交流並沒有太過的深刻,而在唐朝時期,兩方的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的鼎盛,而唐朝在對待倭國的態度上一如對待其他國家一樣,開放包容。

從隋唐時期的歷史對倭國的介紹,可以看出來,倭國在最開始的文化是十分粗陋的,他們的文化中有著大量的中原地區的色彩,而且,他們十分謙虛好學。這也使得他們的進步成長十分迅速,他們派遣了大量的人才前來唐朝學習,將先進的文化帶回了倭國。

這樣的謙遜友好的學習精神使得他們快速進步,這也是我們應該積極學習的,只有不斷見賢思齊才能不停的成長進步。參考文獻

《隋書》

《舊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