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这两年,“跨界”在很多领域里面都颇为流行,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似乎任何领域都可以玩“跨界”,所有似乎都觉得不“跨界”就会被时代抛弃。就连综艺界也都开始在“跨界”上做起了文章,像“跨界喜剧王”“跨界歌王”等节目层出不穷。在传统行业内也不乏“跨界”的案例,比如众多企业争相涌入“跨界造车”的阵营中,试图在汽车产业中分到一块蛋糕。

随着跨界这一词汇不断深入到各行各业,每家企业都渴望着自己也能拿出点跨界产品。于是,在各行各业的努力之下,“跨界造车”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了不折不扣的行业热词。从百度、苹果等科技公司频频“触电”汽车,到现如今恒大房地产企业旗下的恒驰新能源汽车……全球的汽车产业在一瞬间变成了很多品牌都想要触碰一下的风口。

“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跨界造车”这一个比较新锐的问题,行业内外诸多人士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赞赏的人觉得这是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好时机,也是汽车产业变革的大时代之下必然发生的事情;质疑的人,却觉得在这么多“跨界造车”的企业当中,不乏有一些企业是在蹭汽车产业的热度,嘴上说着要造车,实际是打着跨界造车的旗号,给自己的企业品牌造势,而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要进入到汽车行业里,用心造车。

事实上,“跨界”作为一种概念,是展示企业独特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跨界产品,不仅仅可以提升品牌形象,还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很多的企业只将跨界造车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拿出成绩,这可能也是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对企业来说,跨界一定是沿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延展拓宽的,而不是盲目的瞎跨。就像是乐视的造车风波所表明的一样,当企业盲目地扩张其产业链,把手伸到了与自己企业和性能力不相干的领域的是,那必然是对企业的拔苗助长。

“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在新场君看来,无论是什么品牌和产业,都一定有它独立且必须遵循的成长规律,这个是不可打破的。那么一个品牌的跨界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与其现有产品相互关联,而不是另起炉灶。而且跨界到新领域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生产链,进而生产出一款既能凸显企业核心能力,也符合新领域传统产品概念的优质产品。所以作为企业,永远都不要为了追求新潮,而去做与自身品牌不符,脱离企业核心能力的跨界。

要造车,先搞定技术

说到汽车行业,就不得不提到技术。光有这些跨界企业自由的技术手段那肯定是不够的。所以面对这些突然出现在汽车行业的“新选手”的时候,新场君认为不必要对他们有成见,或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因为,汽车产业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了大变革时期,那么新的技术或者新的企业走进汽车行业,大家强强联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毕竟,汽车终将是要向着“互联网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正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造车或者进入汽车产业的初衷是什么?毕竟,我们不可以只是有美好的愿景,而不付诸实践。

“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因此,汽车行业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种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回归到汽车行业的本质。应当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汽车的生产制造、性能提升、材料升级等....因为这些是决定一个产品能走多远,能给予整个行业多少推动力的核心内容。

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会为汽车业注入新鲜血液,促使汽车进入到二次升级换代。但正如新场君前面提到的一样,造车就是造车,而不是蹭热度。挂着羊头卖狗肉必然得不到好的结果。所以,与其把跨界造车当做一个企业营销的手段或噱头,倒不如多想想如何研发更好的技术。有了技术,中国的汽车产业才可以蓬勃发展,也能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与国外的汽车产业过过招,掰掰手腕。

事实上,跨界造车的背后一定是汽车行业的升级。首先是技术升级,与移动互联网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才可以让汽车更加“互联网化”。当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汽车行业一起快速发展,就意味着新的汽车时代已经到来。

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钱包,又或是车载微信,其实汽车也在向着快捷,高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跨界造车为我们带来的智能汽车是值得期待的。但与其同时,我们又不可以让智能化代替了汽车本身的用途—出行。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忽视了人们对于汽车最核心的需求。

“跨界造车”是强强联手还是盲目跟风

在新场君看来,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其本身的优势,如果可以与国内的汽车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从设计到营销全部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汽车产业一定可以和跨界企业一起进入新世纪科技革命的浪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