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他們"鼻子被打斷"、"血濺人行道"還被"打成腦震盪"...

因為疫情,他們


今早圈哥看到小夥伴發來的截圖 —— 一位新加坡籍男生在倫敦街頭被毆打。


因為疫情,他們

圖:推特


根據他本人發的臉書,在2月24號晚上9點15分左右,他走在倫敦牛津街上。


幾個年輕人對他說“冠狀病毒”這個詞,在Jonathan Mok看著他們時,被幾個青少年認為是挑釁,其中一人說:


“你竟然敢看我”


因為疫情,他們

事情發生經過。圖:推特


其中一人又說了句種族歧視的話,隨後3、4個男生和1個女生對Jonathan大打出手,拳打腳踢。


在路人勸阻之後仍出手打了他的鼻子,血立馬濺在了人行道上。


因為疫情,他們

人來人往的牛津街。圖:天空新聞


他們一邊施暴一邊說:


“我不想你把病毒帶到我的國家裡!”


在警察到來之前這些青少年立馬離開了現場,Jonathan被醫生告知臉上有多處骨折,可能需要進行重建手術才能修復。


以下圖片可能會引起不適,請謹慎下滑!!


-


-


-


-


因為疫情,他們

剛被攻擊後的情況。圖:推特


因為疫情,他們

被攻擊後幾天的情況。圖:推特


在發稿之前,圈哥還沒有還沒有收到Jonathan本人的回覆,也沒有看到英國警方發佈相關追查信息。


但Jonathan Mok絕不是個例,在疫情蔓延期間,種族歧視從未停止過。


濺的到處都是血 “There are blood everywhere”


據《泰晤士報》,倫敦第一起因為新冠病毒的歧視案是一名 24歲的泰國稅務顧問 Pawat Silawattakun,在2月17日,他在西倫敦的fulham road站等公交車。


因為疫情,他們

圖:泰晤士報


Pawat說:


我剛下了公交車,就聽見好像有人在對著我說話。於是我摘下了隔音耳機,幾個青少年就指著我的臉大喊


“哈!病毒!病毒!哈哈!”


他們還拿著手機拍攝我的反應。我甚至沒有機會說一句話,請他們停止或者質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他們就暴力拽掉了我掛在脖子上的耳機。


我想追上他們,沒想到其中一個青少年轉身後,一拳打在了我的臉上,一下子血濺的哪裡都是。


我向旁觀的人求助,但沒有人立馬伸出援手。最後有兩位路人幫我訂了一輛出租車去醫院。我的鼻子被打斷了。


一想到這些人還在外面我就覺得很擔心,這不僅僅是暴力搶劫。他們決定攻擊我是因為看到我的亞裔面孔,並且錄下羞辱我的視頻。


這些人認為所有東亞人都很逆來順受,是可以輕易攻擊的目標。


帶著你的病毒滾回家去 “Take your fucking corona virus back home”


在2月8日,一名印度籍女性米亞 (化名)與友人在伯明翰的Ana Rocha Bar & Gallery酒吧慶祝生日。


因為疫情,他們

圖:Resonate


與米亞同行的一名英籍華裔女生,受到隔壁桌一名南亞男子的騷擾。


米亞說:


從他的言語中能看出,很明顯,他對我,一名印度籍女性有一群印度籍以外的朋友而

感到非常不滿意。


他甚至還向幫我從他的騷擾中掙脫的朋友吐口水。


除了言語攻擊,在結束聚會後他尾隨我們,不斷用言語辱罵我的的華裔朋友。


他不停地對著我的朋友大喊 —— 骯髒的中國佬,好像還不夠解氣,又補充道 —— 帶著你的病毒滾回家去! 他越來越激進,還試圖逼近、肢體接觸我們


因為他的激進的行為和下流的語言,我很震驚也很害怕,我對他大喊停止並且想試圖推開他。


他立馬對著我的頭狠狠得打了一拳,我當時就因為劇痛倒在了地上,再次撞到了頭部,失去了意識。但當我躺在地上、無法起身、意識不清的時候,他依然在持續的羞辱、威脅我的朋友,和他一夥的人並沒有阻止他或是幫助我們。


在急診室呆了6個小時後,米亞被診斷為腦震盪,醫生警告她必須要休息一週來恢復。


工作了15年,他們強迫我離開 “ I must leave the building otherwise he will contact the council”


蘇(化名), 54歲,來自中國臺灣。在Aberystwyth Martket Hall 工作了15年,她從臺灣回到工作崗位後,其他的店主強烈要求她離開。


因為疫情,他們

圖:Resonate

蘇說:


當我回到市場,走到我自己攤子的時候,我對面攤位的男人立刻要求我離開這裡。


他還強調了每一個市場裡的成員都認為我必須立刻離開

,不然他就會聯繫市政來強迫帶我出去。


其他的很多攤主也支持他,他們還開了一個會,並且集體決定不給我回到攤位的許可。


然而網站隨後報道說管理人並不知情這一會議,而且只有極少數人支持驅逐蘇的決定。


蘇補充道:


我真的很難過,這件事情非常讓我很情緒化、讓人傷心。


我也很憤怒,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被確診有病毒在傳播,為什麼他們要針對我?


我一點都不懷疑,是因為我的國籍、我的膚色,這使我更加難過。


我嘗試去和那個男人溝通,可是他鎖了門不允許我進去,這是他的房產,他有權利拒絕我。


除了亞洲人,意大利人也因為疫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視。


因為疫情,他們

圖:衛報


一位在倫敦的意大利記者Federico Gatti稱:


他的四位意大利朋友都告訴他,他們因為意大利的疫情被欺負和歧視


其中一個朋友被趕出了她在倫敦切爾西區的家,在學校裡的意大利孩子們也遭受了言語攻擊。


因為疫情,他們

圖:推特


一位網友詢問 :


“她(記者的朋友)真的是被趕出了家裡嗎?!”


記者回復到:


“是的,她現在借住在一個朋友家裡等著‘未來可期’。還有一個案例:一個朋友的房東不允許她的父母(居住在那不勒斯)來拜訪她。”


因為疫情,他們

圖:推特


除了民眾,媒體的歧視行為也是層出不窮,早在疫情最開始就有紙媒用中國國旗大做文章。


因為疫情,他們

圖:丹麥日德蘭郵報


並且稱此疫情是“中國病毒”


因為疫情,他們

圖:德國明鏡報


為了反歧視,一位在倫敦國王學院的中英混血小哥做了一首英文詩,用中文朗讀,發在了微博上。


因為疫情,他們

圖:微博


圈哥摘抄了幾句給大家讀一讀。


在昨晚回家的路上,我看到許多戴著口罩的亞洲人,被周圍的人用恐懼和輕蔑的目光盯著。

我在推特,臉書和ins上看到了一些評論和表情包,說這是中國人的報應因為他們糟蹋環境。

他們說:天吶,中國人哪裡都是,侵擾了許多國家。

....

我沒有看到對數千位死者的悲痛之情;我沒有看到為武漢祈禱的熱搜標籤;我沒有看到西方網友籌款來幫助武漢。

只有散佈恐懼的人、指手畫腳的人、將種族歧視偽裝成政治問題的人。

只有仇恨。

當我回家我開始哭了。

我為我的同胞哭泣,他們在過去的200年裡受了太多的苦難。

我為我的同胞哭泣,他們被殖民、被屠殺、被侵略、被強姦、被欺騙、被非人化。

我們終於開始從傷痛中恢復並走向繁榮,但世界卻稱我們為害蟲。

.....

我哭了是因為莫名的恐華變得越來越常見;

我哭了因為一些浪跡海外的中國人為了政治鬥爭毫不猶豫背棄自己的人民;

我哭了因為我認識的很多所謂“覺醒”的人,一邊唾罵種族主義,一邊又把他們對中國人的偏見包裝成地域政治或者人權問題。

我為我的家人和朋友哭泣。

我哭了,為我生命中有幸遇見的所有勇敢的、富有同情心、勤奮的、堅韌的、有才華的、開放的、又創造力的、寬容的超級棒的中國人而哭泣。

....

他們說中國人哪裡都是,確實,我們是的,但我因此而驕傲。


疫情在國際蔓延的形勢下,最可怕的不僅僅是對抗病毒,還有那些以病毒為藉口,明目張膽的進行暴力種族歧視的行為。


如何應對種族歧視行為


英國警方預防安全手冊中寫道:如果受害者或者其他人認為某個行為是基於種族的敵意或偏見實施的,那麼該行為就是種族歧視行為。


因為疫情,他們

圖:BBC


這就意味著,當你認為某人的行為是基於種族主義的,那麼你就可以把它記錄下來並報告給警方。一些嚴重的種族歧視行為會上升為刑事犯罪,被歸到仇恨犯罪中(hate crime)


因為疫情,他們

圖:英國政府官網


據英國政府網站,歧視行為包括但不限於:


言語或者身體上的暴力(verbal and physical abuse)

霸凌(bullying)

威脅(threatening behaviour)

網絡暴力(online abuse)

損毀財物(damage to property)


英國警方《仇恨犯罪受害人幫助手冊》給出大家遇到歧視時的幾點建議:


在緊急情況下(人身安全及財產當下受到威脅)時:

  • 以自己及家人的人身安全為首要,避免激化暴力衝突,覺得受到威脅時大聲呼救
  • 第一時間撥打999,或編輯短信至999,到達一個安全的地點等待警方記錄犯罪人特徵及目擊者
  • 打電話給朋友和鄰居來陪伴你
  • 不要碰任何有可能成為證據的事物,如果你被襲擊,不要在警方取證前洗澡或更換衣物
  • 不要飲酒,你需要在錄口供時保持清醒的頭腦
因為疫情,他們

圖:BBC

在非緊急情況下時:

  • 保持警覺、冷靜、自信,避免激化矛盾,儘可能快地與朋友離開,記錄事件發生過程、騷擾人特徵及目擊者
  • 電話報警舉報:非緊急撥打101
  • 在網站上進行舉報:https://www.report-it.org.uk/your_police_force


不過今天還有一個壞消息,BBC今日報道稱如果疫情蔓延嚴重,警方將只關注重大刑事案件以及維持公共秩序。


因為疫情,他們

圖:BBC

(英倫圈綜編,編輯:汐汐,參考:BBC新聞、天空新聞、推特、Restone、新浪微博等,圖片除標註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