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為了應對危機,近期我國央行宣佈定向降準降息,同時設專項再貸款進行再貼現。預計,央行將向市場釋放長期資金近四萬億。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而根據中美貿易階段協議,我國在4月1日放開了金融市場。此外三月以來,國內經濟活動在邊際上有所恢復,製造業採購指數回升,達到了52%。但作為環比指標,三月的數值理論上應該明顯高於往年同期水平,應該有個大反彈,而實際數據只有50%。說明三月份我國宏觀經濟的恢復速度可能依然較緩,經濟何時復甦尚不明確。

眾多因素交織,貨幣政策所面對的局面錯綜複雜,經濟恢復緩慢,市場有萎縮態勢,收入負債及失業壓力增加。因此理論上應該實行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下調利率,降低企業與家庭的債務負擔,為市場輸血,以度過難關。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同時,歐美實行零利率、負利率,貨幣極為寬鬆,我國也應下調利率,緊隨國際金融週期的步伐。但現今我國仍處於金融週期高位,若政策過為寬鬆,大幅度下調利率,可能會推高通脹、房地產價格及經濟槓桿率,造成更大的隱患。可若不下調利率,當金融大門打開後,利率便會下跌,企業轉而會向外資借錢,信貸市場和商業銀行風險巨大,匯率貶值,資產價格下跌,容易觸發債務危機引發更為嚴重的風險。因此現階段,我國金融開放的步伐,應考慮與金融週期的調整步調相符。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從總體上看,我國貨幣政策為財政及企業融資服務,為宏觀經濟增長服務。但是金融市場開放後,我國政策性經濟的邏輯難以成立,我國須考慮確立新的增長體系,因此貨幣政策職能也將發生變化。因此從長期來看,貨幣政策需要逐漸向新的定位靠攏。需要在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政策、資本的自由流通中進行考慮。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隨著金融開放,貨幣政策為政策性經濟輸血的功能也會被削弱。當今全球,發達國家已基本告別了利率管制,只有部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還在實施利率管制。金融開放時,貨幣政策依然是重要的,但貨幣權力將被削弱,政策目標很可能從服務於宏觀經濟目標,向更加具體的多元化目標轉變,如通脹率,就業及金融穩定等。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企業復工容易復產不易,訂單減少,風險尚未解除,市場信心不高,企業破產和工人失業壓力增大。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因此,面對這次災難,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應該突破為救市而刺激經濟的範疇,啟動保障民生就業的救災模式。延期還貸,進行財政貼息,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和違約風險;發行國債,提供流動性支持尤其是投資基建;以現金利息補貼及轉移支付的方式投放到最需要的低收入者、失業者、個體戶、中小企業以及受衝擊最嚴重的地區;定向降準降息,及專項再貸款,降低企業家庭短期債務負擔。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回看近幾個月央行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一月下調金融機構準備金率零點五個點,向市場釋放八千多億資金,三月定向降準0.5%到1%,向市場釋放五千五百億多資金,四月,針對村鎮銀行及中小銀行定向降準1%,向市場釋放四千億多資金,。4月7日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從0.72%下調至0.35%。另外還設立了三千億防控專項再貸款,增加再貼現。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目前為止,央行的一系列操作預計將為市場釋放近40000億的長期資金。但有個問題是:傳導機制能否將資金快速的輸送到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手上?因為貨幣市場的核心問題不在流動性,而是傳導機制。

通常傳導機制是由利率機制決定的。商業銀行根據資金供需及市場風險調整利率向企業提供貸款。但我國的利率並非完全市場化,以央行定價為主,利率價格難免會失靈,價格機制缺乏合理調節,因此信貸傳導機制便出了問題。價格機制失靈,接著只能人為調配。


央行過去使用各種貨幣操作工具,依然應接不暇,難以招架。而在商業銀行層面,由於商業銀行的國有屬性,人為調配信貸,存在所有制歧視問題,會傾向性的將信貸分配給國有企業。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所以,非市場化利率與信貸所有制歧視阻礙了傳導機制,造成私企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因此需著手解決傳導機制問題,重點在利率市場化和所有制歧視。但這一核心改革及消除信貸的所有制歧視超過了央行的能力範疇,須上升到國家改革層面。因此解決傳導機制問題依舊任重道遠。

危機之下,我國貨幣政策應如何應對?



文章僅為個人觀點!

素材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