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歌德在他的《敘事謠曲》中講述了一個小故事:

耶穌帶著門徒彼得遠行,路上看到一塊破舊的馬蹄鐵,便讓彼得撿起來。

彼得覺得馬蹄鐵毫無用處,於是假裝沒聽見。

耶穌自己撿起馬蹄鐵,路過城鎮時他到鐵匠鋪換了三文錢,然後用錢買了十八顆櫻桃。

二人在荒野穿行時,彼得又渴又餓,耶穌故意讓藏於袖子裡的櫻桃掉出一顆,彼得慌忙撿起來吃掉。

耶穌邊走邊丟,彼得也就狼狽不堪地撿了十八次。

破舊的馬蹄鐵→三文錢→十八顆櫻桃,這場深謀遠慮的交換,讓彼得緩解了飢渴,也成就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英國詩人阿拉斯泰爾•裡德在半個世紀前,同樣講述了一個關於交換的故事——《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

阿拉斯泰爾•裡德是一位來自蘇格蘭的詩人和南美文學學者,以翻譯博爾赫斯和聶魯達的詩作而聞名,出版了四十多本詩集和遊記作品。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作者在《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一書中開啟了一段奇妙的交換之旅,從一隻蝴蝶開始交換,竟能換到糖果機、熱氣球、動物園……一切。然而,最終蝴蝶竟然飛走了。作者用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和讓人始料不及的結局,帶給每個人的卻是不同思考。

01天馬行空的詩歌體故事,歷久彌新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呢?

歷經時間的考驗和歲月的沉澱,依然被奉為經典,讓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都深深為之折服。

《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就是這樣一部歷久彌新的好作品。

本書初版是在1960年,2008年費頓出版社將其再版,2019年中文版與中國的讀者見面。雖然穿越了個近半個世紀的時光,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卓越的藝術價值,讓人無法忽視。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書的第一頁是一雙緊扣的手,下面用簡潔的對話開場:

“我手裡有一隻蝴蝶,你願意用什麼來換它?”

“我會給你一根許願骨。”

就這樣,交換之旅正式開啟。這是一場讓人心跳的交換遊戲,作者腦洞大開,充分發揮了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以如果不翻閱下去,你根本猜不到下一次交換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看看奇妙的交換過程吧:

蝴蝶→許願骨→旗子→草帽→海馬→裝在瓶子裡的船→糖果機→圓號→槍→熱氣球→有軌電車→兩匹木馬和小型動物園→高塔→小型軍隊→小鎮→森林→一座島→一切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一隻蝴蝶竟然換來了想要的一切,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樣的交換卻映射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用寒窗苦讀換來學歷,用學歷換來工作,用工作換來收入、成就……每個人的人生就這樣在一次次地交換中,體現出各自的價值。

所以說,這個故事看起來充滿幻想,卻植根於現實。

前面提到作者是一位詩人,所以他創作的文字極富詩意。比如:

我要拿森林換什麼呢?

也許是八座雪山,

或是十一座高聳的冰山,

或是一片草木茂盛的叢林,

或是一片無邊無際的沙漠,

或是兩顆星星。

不過我想我寧願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島,四周全是大海。

這種意境唯美、韻律感十足的文字,不僅朗朗上口,便於孩子誦讀,也極具文學性和藝術性。

所以,與其說作者創作了一個故事,不如說他創作了一首敘事詩。

無論是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詩歌體的文字,還是歷久彌新的價值,都體現出了本書的獨特魅力。

02孩子和大人不同的認知,極富深意

這本書的藍色封面上赫然印著金色的書名:“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

封底印著兩行小字:“如果你有一隻蝴蝶,你會用它來換什麼?”

這種首尾呼應的不同問法,為讀者提供了多維度解讀的視角,也激發了讀者多角度的思考。

我們再來重溫一遍交換清單:

蝴蝶→許願骨→旗子→草帽→海馬→裝在瓶子裡的船→糖果機→圓號→槍→熱氣球→有軌電車→兩匹木馬和小型動物園→高塔→小型軍隊→小鎮→森林→一座島→一切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交換物一次比一次價值更高。一開始只是旗子、草帽這種小物品,後來是動物園、小鎮、一座島,甚至是想要的一切。

用童真的眼光來看,這一切往往與價值無關,只是一場有趣的交換遊戲,想到什麼就去交換什麼。

這是大人和孩子認知的不同。

電影《大話西遊》中有一句經典對白:“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

用這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結局再合適不過。

結尾與開場一樣,用的也是對話體:

“讓我看看你的蝴蝶。”

“你瞧。”

當那雙緊扣的手打開時,一隻綠色的蝴蝶,翩然起舞,越飛越遠。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故事戛然而止了,這種開放式的結局,帶給了我們不同的思考。

你會不會覺得懊悔、沮喪呢?本來可以擁有一切,可是轉眼成空。

你會不會覺得驚喜、快樂呢?那隻被一直束縛著的蝴蝶,得到了自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網上看到一位作者記錄了一件真實的小事:

有一次帶女兒拜佛,我看見她雙手合十,認真地對菩薩說:“菩薩,祝你健康。”

我們去拜佛,往往是為自己和家人祈福。小女孩卻沒有一點私心,虔誠地祝願菩薩健康。她天真無邪、真誠無私的話語,令大人們不禁汗顏。

在世俗生活中摸爬滾打久了,很多人漸漸變得老練、精明而務實,習慣索取而鮮有付出,時常希翼著用最小的成本賺取最大的利益,就像用一隻蝴蝶換取到一切那樣。

當很多人抱著這樣的人生態度,這個世界必然是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糟糕。

上面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卻一語驚醒夢中人。

如果我們學會像孩子那樣,用童真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用純淨的童心去感受這個世界,那麼一切都會變得簡單而美好。就如同最後蝴蝶獲得了自由,是我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

真的,有時候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03大膽復古的鋼筆畫,打造繪畫遊戲

本書的插畫師是來自美國的鮑勃•吉爾,他生於1931年,是世界著名的插畫家和設計師。他的另一部童書代表作是《你的世界是什麼顏色?》。

鮑勃•吉爾用鋼筆作畫,既大膽復古,又創意十足,使《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充滿時代的質感且不過時。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鮑勃•吉爾不僅僅是在為阿拉斯泰爾•裡德的故事配插圖,其獨特多變的藝術創意,更是讓繪畫增加了遊戲的功能。

其一,記憶遊戲。看完書後可以讓孩子嘗試說出,書中共出現了哪些東西,哪些東西是文字中提及的,但沒有畫出來的,訓練孩子的記憶力。

其二,數學遊戲。可以讓孩子數一數文字中共出現了多少東西,畫出了多少東西,訓練孩子的數學能力。

其三,色彩遊戲。鮑勃•吉爾在色彩的運用上極為簡潔,分別運用了紅、黃、綠、黑和白五種顏色。書中哪些東西是綠色的,哪些是紅色的,哪些是黃色的,哪些是黑白色的,讓孩子逐個分辨出來,激發孩子的色彩敏感度。

其四,填色遊戲。書中出現了多個黑白圖,比如:手、許願骨、熱氣球的吊籃、島嶼,讓孩子試著為這些黑白圖填上喜歡的顏色,培養孩子的填色能力。

其五,繪畫遊戲。書中沒有畫出來的東西,試著讓孩子畫出來,培養孩子的繪畫能力。

陳丹青說:“

看一副畫重要不是道理,而是驚喜。

鮑勃•吉爾的繪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又一個驚喜。

英國詩人用一場交換遊戲讓我們明白:孩子是大人最好的老師

本書中既有詩人般的浪漫情懷,也有純真質樸的童趣,還有曾經夢想的藍圖,更有出其不意的結局。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帶給了你什麼樣的感想,什麼樣的啟示。

人們在評論《哈姆雷特》時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用這句話評論《你願意用什麼換我的蝴蝶?》也不為過,它同樣讓每個人獲得了不同的思考和感悟。真的是,言已盡而意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