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独特的捕捞方式:“扣沽”

“扣沽”一名“扣圈”。“扣沽”曾是潮汕地区一种独特而且很主要的海洋捕捞方式。据清《澄海县志》载:“春夏间天晴无风,掌圈者集数十蛋船出港,给予饮食。择老练者为长年,每(船)舵公共正副二人。至洋,长年居中,众蛋群而听命焉。以旗挥之,咸相率远布,令幼稚环圈击板以驱鱼。逾时,复以旗招之,使圈渐逼而击板益急。不论何鱼,凡头有沙者毕集圈内,困不能舒。若其头无沙则逝矣。长年张网取之,或多至数十担,获利什百。若所获少,俗谓之扣白圈。”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扣沽”就是渔民在长年的指挥下,猛敲沽板,使之发出刺耳声音,脑中有小沙石的鱼类受到此剧烈的声波震荡都会处于半昏迷状态而网捕之。潮汕的“扣沽”作业,以捕捞大黄花鱼为大宗。

另外经考证,扣沽捕捞还是被称为“海畲”创造的蛋民最先创造的。历史上曾有数量颇多的蛋民活动于潮汕的江河近海。蛋民的远祖是越人,越人习水,故捕鱼经验丰富,后来蛋家渔民逐渐同汉族渔民融合,但遗韵仍存,扣沽船大的称“沽母”,小的叫“蛋艇”,集体劳作的扣沽渔民称“众蛋”。

潮汕渔民从事扣沽作业的历史,最少盛行了200年以上,上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认为这种作业方式是对海洋资源的极大破坏,已禁止。但“扣沽”一词却流传下来。 潮汕方言“扣沽”形容吵杂实在太形象了。如“勿扣沽”、“而(杂)过在扣沽”、“勿哭扣沽哭嗳除死人”等等。

潮汕独特的捕捞方式:“扣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