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死盗墓贼,剖析古代防盗墓措施

在提倡厚葬的古代,对墓葬的盗窃一直非常猖獗。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盗墓高峰开始,大规模有组织的盗墓团伙就时常出现。唐末,黄巢起义时,就对秦始皇陵、汉武帝陵、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乱挖一通,但是由于卖私盐出身的个体户"黄巢"的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专业技术,所以并没有对乾陵造成很大破坏,只挖出一条四十多米长的"黄巢沟"。乾陵建在山中,巨大的"身躯"本身就是强有力的防御武器。可是光有砗磲一样的大块头也没有用,某些盗墓高手们就像技艺高超的海鲜厨师,不管墓葬是多么坚实的"贝壳",都能将其撬开。其实,古墓可不仅仅是只会防御的贝壳,很多古墓还像包着铠甲的乌龟,不但能防御,还能"咬人",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的防盗技术。

坑死盗墓贼,剖析古代防盗墓措施

1. 主动防御,让盗墓者变成陪葬者

所有的墓主人都希望自己的坟墓永远不能被人打开,所以都会花大功夫请专人设计。古墓并不是呆在那里等着被盗,很多时候还能杀死盗墓者。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是用流沙或碎石包裹墓室,成为"积沙墓"或"积石墓";如果是复合型,则被称作"积沙积石墓"。这种坟墓利用砂石的流动性,使得盗洞非常难以被打出。即使打出了盗洞,盗墓者一不小心就会被活埋。防盗的沙子一般是被炒干的,这样既能作为天然干燥剂,减少水分,给尸体防腐,又能增加沙子的流动性。本文曾经说过,古代的盗洞支架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无法对付积沙墓,现在的盗墓者就不怕了,他们用一节一节的粗大钢筒连接成隧道,可以在砂石中保障安全。

坑死盗墓贼,剖析古代防盗墓措施

除了活埋用的沙子,暗器也是墓葬设计者所喜爱的"高冷范儿"利器。比如伏弩,就是利用装上箭的弩,扳机上连上机关,如果盗墓者不慎趟到触发线,箭便会射出。再如悬剑,传说在袁天罡的墓道中就有悬剑的机关,当有人从下边经过时就会落下。另外,还有些墓道中会撒上一些类似现代反坦克铁刺一样的暗器,用来扎伤盗贼的脚,如果哪位盗贼倒霉地摔倒,还有可能被扎成海胆,丢了性命。但是,随着年长日久,这些机械的小玩意大多会失灵,如果被盗贼发现,绕过也不是难事。

相队于令人惊叹的精巧设计,毒药是更简单粗暴且有效的方法。坟墓中的箭头、利剑、铁刺等都可以被涂上毒药,这样就会让坟墓对盗贼的报复更加狠烈。但是还有一些墓葬会让人在不知情时中毒。有一些防盗专家会把毒药涂抹在尸体或者殉葬品上,造成"尸毒",来对付盗贼。另如财大气粗的秦始皇,在他的陵中,注有成吨的水银,这样不仅可以让棺材浮在人造的"银河"上显得高大上,而且还可以利用汞蒸气的毒性,让所有盗墓者望而却步。至今,考古专家们还能检测到秦始皇陵附近土地的汞含量超标,仍然不敢轻易打开。

有些墓葬中还有"伏火",在马王堆汉墓中就有发现。就是在进入空气后,墓穴内会产生自燃,但是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古人并没有高超到会把白磷等物故意放入墓穴,那些自燃物质是尸体等有机物分解后自然形成的。

2. 被动防御,金刚不坏的坚固铠甲

即使杀死盗墓贼,自己的墓还是被人开了个口,墓主人最希望的当然是让墓穴压根就不被打开。很多帝王墓葬都有三至七道石门,每道门重达数吨至数十吨。最外层俗称金刚墙,是最结实的,而且很隐蔽。可是这些也并不是最难的,只要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还是可以慢慢移开巨石的。到了近代,有了大规模杀伤武器,这些巨石还可以被炸开。另外,即使打开第一道石门,也不见得能找到第二道,有些墓道如迷宫一般纵横交错,闯入者如果不熟悉,则很容易在里边迷路,活活被困死。这种设计思路深受世界各地的帝王青睐,不仅中国有,埃及也有。因此,对付这种墓葬,除了多人分工合作,互相接应之外,貌似也没什么有效的办法。

还有些墓主人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打开,干脆把自己的墓穴用铁水浇筑,将墓变成一个整体,让人挖也挖不动,可是挖不动并不代表古人拿它没办法——古人会用腐蚀性很强的粪水(文雅的叫法称为"金汁")对铁墙进行反复浇灌,只要肯花时间和掏大粪的成本就能将其破外。

坑死盗墓贼,剖析古代防盗墓措施

3. 大象无形,幽灵一般的隐形巨墓

上述的各种防御方式,不管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只要和盗贼发生接触,就难免会被高手打开,即使贼不偷,也会一直惦记。所以对于墓主人来说,如果不在乎后人凭吊的话,让自己的墓永远隐身,才是最好的策略。

想要让自己的墓葬不留痕迹其实很简单,有些帝王会杀死修筑陵墓的工匠,通过灭口防止被盗。在建造清东陵的时候,特意选择了很多聋哑人作为工匠,以防止泄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做得更绝,嘱咐其手下人在自己死后,将尸体夹在两块凿成人形的厚木板之中,埋在一片荒地里,让一群马踏的看不出痕迹,再牵来一对骆驼母子,杀死小骆驼。由于蒙古部落是游牧民族,随水草而居,第二年走到这里的时候,人类已经认不出了,可是母骆驼能认出这块地方,并且掉下眼泪,后人们便在这里祭拜,等到母骆驼也死后,就再也没人知道具体的埋葬地点了。

另一种隐藏的方法就是"分身术",大侦探波洛说过,"想藏尸体,最好的方法就是藏在很多尸体中。"墓葬也是如此。比如财大气粗的曹操建造了多个"疑冢",让人弄不清哪个真正埋的是他本人。魏晋时期的很多贵族发现大量空墓,便捡了现成的便宜。

最后,还有一种方法可以防止盗墓,就是曹操提倡的"裸葬",曹操本人从盗墓得出的最佳学术成果便是:要想不被盗,就要没啥可盗。所以临死前一再强调不要厚葬,这样虽然不能打消仇家和狂热粉丝的挖掘,但是至少能让众多盗贼对他不再惦记了。然而这没有什么用,孟德公或许万万没想到,两千年之后,他的墓还是被现代的考古学家挖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