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床墊:40後到90後的演進

華為床墊:40後到90後的演進


01

床墊與床墊文化


公司的企業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大的如使命、願景、核心價值觀,小的如儀式、範式、慣行等。


企業文化太複雜,難以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人們只好用擬人化的手法對企業文化做出歸納,故有狼、虎、獅、象、龜、牛、馬、鶴、鷹、松、柏等一系列文化出臺,企業文化被搞得恰似一個小朋友嚮往的動物園或植物園。


其實,不僅企業,其他組織亦如此,如美國的兩大政黨,19 世紀70 年代政治漫畫家托馬斯·納斯特的畫,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象比擬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不料漫畫問世後,兩黨出人意料地欣然接受了這兩種動物:民主黨人認為驢子其實是既聰明又有勇氣的動物;而在共和黨人的心目中,大象代表了尊嚴、力量和智慧。自此,驢和象就逐漸成為美國兩大黨的象徵,兩黨也分別以驢、象作為黨徽的標記。


以往我們的組織與企業也有文化,軍隊裡有云南陸軍講武堂的《中國男兒》、黃埔軍校軍歌、抗日軍政大學的軍歌、雷鋒精神等,張揚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企業中,新中國成立前有民族企業的“產業救國”,新中國成立後有“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雷鋒精神”;改革開放後聯想、海爾、華為、長虹等公司提出“產業報國,科教興國”;到今天,我們的企業文化越來越通俗了,只剩下動植物和“以人為本”了,總覺得缺點什麼,少點什麼。


華為的床墊文化不在此列。


如果說企業文化是一棵大樹的話,企業的經營管理哲學就是樹根,核心價值觀就是樹幹,企業的經營業績就是枝頭的果實,而員工的工作慣行就是枝幹與綠葉。


在華為企業文化這棵大樹上,也有人們熟知的枝幹,這就是所謂的“床墊文化”,它是華為企業文化系統的組成部分,使華為的企業文化絢爛多彩,企業文化之樹因根深才會葉茂枝壯,葉茂枝壯才能結碩果。


床墊文化是華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為企業文化的一種象徵,一種表象。


華為內生的“床墊文化”,如同一個標籤的正反面,予以華為的企業文化特殊的含義。


床墊,別稱“墊子”,1881 年由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郊外一個小鎮,一位名叫丹尼爾·海恩斯(Daniel Haynes)的軋棉機工匠發明。床墊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獲得健康而舒適的睡眠而使用的一種位於人體和床之間的以某種材質製作的物品,一般為布面,內填充海綿,價格不等,華為周邊小店及公司內部店鋪大量供應。與床墊共同使用的一般是毛巾被。


所謂床墊文化,又稱“墊子文化”,網上的解釋為:1988 年華為創業以來留下的傳統,“床墊文化”意味著華為人艱苦創業、堅韌不拔,努力把智力發揮到最大值,它是華為精神的一個象徵。


看來,床墊文化是華為獨有的。那麼,床墊是如何成為華為文化的呢?


02

創業期的床墊文化


華為的床墊文化是何時出現的已無從考證。可以推測的大致過程是,在創業期,華為人乾脆將公司到宿舍的兩點一線式的生活,壓縮疊合成一點,工作地點與宿舍在同一樓層,吃住與工作都不需下樓,根本不需要通勤時間,同時避免往返交通的麻煩。曾看到華為創業期的宿舍照片,其實就是一個大通鋪。後來員工搬出去租住後,宿舍的床墊也就留在了辦公室。


於是,華為的辦公室就有了床墊,及後來的床墊文化。


1996 年 10 月 29 日第 35 期《華為人》報上題為《床墊文化》(作者石文金)的文章這樣寫道:“幾乎每個華為人都備有一張床墊,卷放在各自的儲存鐵櫃的底層或辦公桌、電腦檯的底下,外人從整齊的辦公環境中很難發現這個細節。午休的時候,席地而臥,方便而實用。晚上加班,夜深人靜,燈火闌珊,很多人整月不回宿舍,就這一張床墊,累了睡,醒了再爬起來幹,黑白相繼,沒日沒夜。可以說,一張床墊半個家,華為人是攜著這樣一張張床墊走過 8 年創業的艱辛與卓越。顏色各異、新舊不同的一張張床墊,載著我們共同的夢想,床墊文化意味著從早期華為人身體上的艱苦奮鬥發展到現在的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構成華為文化又一道獨特的風景。”


那時,在華為,上到任正非高層領導,下到基層員工,辦公桌下都有一個床墊,這是辦公必備傢俱。


當年曾流傳著一個故事,一家外協廠去華為送貨,正值中午休息,送貨業務員就地找了張板子睡了一覺,醒來後發現身邊躺著一個人,定睛一看,是任正非。


一位員工是這樣回憶 1991 年的工作情況的:“在工段上班,包括開發人員,累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上找張泡沫板、紙板,席地而臥,睡一下,醒來接著幹,包括公司領導也是這樣。整層樓沒有空調,只有吊扇,高溫下作業,經常是汗流浹背。每天加班到很晚,熄燈就睡。四周老化測試的機架,設備上一閃一閃的信號燈,高頻電流的振盪聲,伴隨著枕戈待旦的華為人進入夢鄉。”


新員工到公司報到後,都要在公司小賣部或外面的小超市裡買床墊。


伴隨華為全球化的進程,床墊也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安家落戶了。


我在華為也有床墊,第一張床墊在由科技園搬到坂田時丟失了,後又新買一床墊,至今還靜靜放在辦公桌下,但是很少用到它,這麼多年我仍然不習慣於男女雜處,抵足而眠。我一般在茶水間看書讀報,恐怕這與個人的定力不足有關吧。


記得某年,某阿拉伯國家的總統訪問華為,總統特意要求參觀員工的辦公室,與隨行人員一起參觀員工的床墊,總統向隨行人員表示,要學習華為的床墊文化。


在華為,床墊的作用有兩個:


其一,加班後用來休息。加班後,拉開床墊,便進入睡眠模式。深圳氣候溫暖,一個床墊、一床毛巾被足矣。特別是研發人員,吃住睡在辦公室幾乎是常態。這也是外界把華為的床墊文化與所謂的“加班文化”畫等號的重要原因。


其二,用於午休。吃完午餐,展開床墊,美美地睡上一覺。中午不睡,下午崩潰,華為人深諳此道。所以,每臨午後,華為如同大學的校園,靜悄悄,老闆在睡,員工也在睡。何以解困,唯有床墊。睡眠是為了工作,是工作的協奏曲,是工作的補充,如同大決戰前的休整一樣!


在外界的思維定式中,床墊是用來加班的,床墊文化就是加班文化。不可否認,在華為的創業期,床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用來加班,這是歷史的真實,但是華為的床墊文化包含的內核要豐富得多。


03

永遠的床墊文化


外界長期詬病華為的床墊文化,如同將華為的文化貼上“狼性文化”標籤一樣。尤其是 2006 年後,對華為床墊文化的批判到了人神共憤、口誅筆伐的頂峰。


也就是那一年,公司撥亂反正,為床墊文化正名,並傳遞出明確的信號:不論外界如何議論,華為還必須堅守床墊文化。


2006 年 7 月 7 日公司發表的《天道酬勤》中,明確提出:


“創業初期,我們的研發部從五六個開發人員開始,在沒有資源、 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秉承20世紀60年代‘兩彈一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忘我工作、拼搏奉獻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為榜樣,大家以勤補拙、刻苦攻關,夜以繼日地鑽研技術方案,開發、驗證、測試產品設備……,沒有假日和週末,也不分白天和夜晚,累了就在地板上睡一覺,醒來接著幹,這就是華為‘床墊文化’的起源。雖然今天床墊主要已是用來午休,但創業初期形成的‘床墊文化’記錄的是老一代華為人的奮鬥和拼搏,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床墊文化’、奮鬥文化已經不合適了,可以放鬆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危險的。繁榮的背後,都充滿危機,這個危機不是繁榮本身必然的特性,而是處在繁榮包圍中的人的意識。艱苦奮鬥必然帶來繁榮,繁榮後不再艱苦奮鬥,必然丟失繁榮。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來。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給了我們多麼深刻的啟示。我們還必須長期堅持艱苦奮鬥,否則就會走向消亡。當然,奮鬥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艱苦奮鬥,時刻保持危機感,面對成績保持清醒頭腦,不驕不躁。”


其實,不僅在華為,國外優秀的公司儘管沒有床墊文化,但堅守的東西是相同的。在《不眠的硅谷》一文中,可以看到與華為床墊文化共同的堅守: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你很難看到有人在外面閒逛,也很難看到有人在午夜之前就上床睡覺。當然,我們不是在談論夜間活動的‘吸血鬼’,而是在說硅谷自己的‘夜遊神’。這些編程人員、軟件開發人員、企業家及項目經理堅守‘睡著了,你就會失敗’的信條。憑著遠大的理想,藉助大杯大杯的咖啡,他們會坐在發出融融光線的顯示屏前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點鐘,有時甚至到六點,而不是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


“睡覺是一種奢侈。”


“睡眠必然成為一種災難。”


“抵抗睡意是一種必要的生活方式,儘管這不是他們所希望的。”


“‘睡得太久,就會有人搶先得到專利、升職、項目資金或市場份額。’正是這條座右銘驅使著睡眼矇矓的硅谷人徹夜工作。”


“我常常想找一種方法來避免睡覺。我認為人在生理上並不需要睡眠,睡覺只是精神上的事。”


“員工們總是要求重新開設鋪有褥墊的房間。”


這就是硅谷精神,這就是美國人民的奮鬥精神。無數硅谷人與時間賽跑,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成就了硅谷的繁榮,也引領了整個電子產業的節奏,為人類生活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大洋兩岸,床墊文化與硅谷精神,交相輝映,彰顯的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和奮鬥精神。


實際上,華為多次出臺限制員工加班的相關規定,2010 年,公司人力資源部出臺了《華為公司加班管理規定》,對指令性加班和非指令性加班的申請及補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2016 年 11 月 14 日 EMTa 再次發出《關於員工加班時間管理的決議》。從此,床墊已失去作為加班休息的功能,但“床墊文化”的載體即床墊並沒有在華為消失。雖然幾乎每個員工都有床墊,但那是用來午休的,不是用來在公司加班過夜的。


摘錄新近網上流傳的一位員工的離職信的內容,作為佐證:“午睡,不是趴在桌上小憩。每個人方寸大小的辦公桌底下卷著鋪蓋,午飯過後,鋪蓋一拉,關燈,男男女女相鄰而眠,壯觀且有儀式感,想起初中在學校的桌子椅子上午睡的盛況。從醫學角度來講,午睡對身體有好處。對公司而言,午睡可以保證員工下午精力充沛地工作,這種精力還可以延續到晚上加班。”


看來,床墊會伴隨華為人的職場生涯,它伴隨著 40 後到 90 後,從20 世紀 80 年代,跨越新世紀,走到了今天,相信以後還會繼續伴隨華為人走下去。


從某個角度講,能夠傳遞的被堅守的就屬於文化的範疇,床墊文化也是如此。華為創業已 30 年,床墊文化也從 40 後,歷經 5 個代際,傳遞到 90 後。


不過,任正非並不認同床墊文化,在 2008 年的一次講話中,他提出:“最近網上曲解了華為的‘狼性文化’‘床墊文化’。床墊不是文化,文化是可以傳承的,床墊只是一個睡午覺的工具,它不能傳承。其他公司睡午覺也許不用床墊,因此‘床墊文化’沒有推廣的價值,也不一定需要批判。”


同時,任正非也為所謂的“狼性文化”正名:“我們沒有提出過‘狼性文化’,我們最早提出的是一個‘狼狽組織計劃’,是針對辦事處的組織建設的,是從狼與狽的生理行為歸納出來的。狼有敏銳的嗅覺、團隊合作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撓的堅持。而狽非常聰明,因為個子小,前腿短,在進攻時是不能獨立作戰的,因此它趴在狼的背上,一起行動,就像舵一樣操控狼的進攻方向。狽很聰明,很有策劃能力,很細心,它就是市場的後方平臺,幫助做標書、網規、行政服務……我們做市場一定要有方向感,這就是嗅覺;以及大家一起幹,這就是狼群的團隊合作;要不屈不撓,不要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世界上的事情沒有這麼容易,否則就會有千億個思科。狼與狽是對立統一的案例,單提‘狼性文化’,也許會曲解了狼狽的合作精神。而且不要一提這種合作精神,就理解為加班加點,出大力,拼苦命。那樣太笨,不聰明,怎麼可以與狼狽相比。”


有了床墊,華為人就有共同的價值依託;有了床墊文化,華為人就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園。


現實中床墊實物的代際傳遞,實質上是虛擬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


床墊是華為人在公司的精神家園,床墊文化是華為人的共同堅守。


床墊實際是華為精神的象徵,是持續奮鬥文化的寫照。


床墊實際上就是華為人心中的“上甘嶺”,床墊也是華為的文化平臺。




眾所周知,華為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公司!沒有華為的國際化,就沒有今天的華為。那為什麼華為拉開了幾乎中國99%的企業一大截呢?本質上是華為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的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面對的是世界各個地區差異化的客戶需求,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競爭力。那麼華為國際化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路徑呢?


用一位在華為24年的高管的一句話說,就是:華為其實沒有國際化戰略,只是要把種子先撒出去,把公司最優秀的一批人撒出去。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變革逐步形成面向全球競爭的管理體系。如何深刻理解這兩點呢?本次直播帶您深入問題進行探討中國任何一個行業的任何一家企業,都有機會成為全球領先的企業。


4月16日晚20:00,南方略大講堂特別邀請17年華為工作經歷、華為公司原戰略部部長、全球區域營銷部部長、《華為智慧-轉型與關鍵時刻的戰略抉擇》作者蘭濤博士帶來以“贏在全球——華為的全球化戰略與執行”為主題的營銷戰略直播課,助力企業家、創業者打贏疫情攻堅戰,贏得更廣闊的市場。


華為床墊:40後到90後的演進


華為床墊:40後到90後的演進


4月16日晚8點

蘭濤博士直播課:

贏在全球——華為的全球化戰略與執行

直播間見,不見不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