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在我不算長的職業生涯中,前同事李姐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是深刻。

不是因為李姐在我們那個行業裡專業性技術不錯,也不是因為她人緣好,而是因為她對事情十分地"不敏感",甚至有點"神經大條"。

舉個例子:

有一次,公司的一個脾氣很不好的大領導當著很多人的面罵了李姐。我們當時都擔心李姐心裡不舒服,本想安慰她。

結果提起這事,李姐自己倒是一點都不在乎,該幹啥幹啥,她壓根就沒往心裡去,反而還安慰我們:"沒事,不就是被領導說幾句嘛,這算什麼。你們都好好幹,領導會看到你們的努力的。"

說實話,如果當時被罵的是我,我估計會哭鼻子。就算不哭鼻子,也得難受幾天。

其實,和李姐相處久了的人就知道,李姐不是什麼都不往心裡去,而是她有明確的職業目標,會自動過濾掉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

用更專業一點的解釋就是,李姐擁有一種力量——"鈍感力"。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李姐的鈍感力更讓人欽佩)

什麼是"鈍感力"?

"鈍感力"一詞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提出的。在書中,作者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通過作者列舉的多個擁有"鈍感力"的人的故事,總結下來,這些人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

  • 對周遭事物不過於敏感,略有一種"遲鈍"感
  • 快速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 比起他人的評價與看法,更關注自己的目標

"鈍感"不同於"遲鈍","鈍感"雖然表明一個人對周遭事物不過於敏感,但強調的是對困境的一種耐力,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在職場中,擁有"鈍感力"於我們而言有什麼意義呢?

1.促進同事之間和諧相處

就像我的同事李姐,她能快速地過濾掉領導當眾給她帶來的難堪,不會一直糾結這件事,也不會因為這件事影響自己的工作,更不會對領導有看法。

相反,如果是一個缺乏 "鈍感力"的人遇到和李姐類似的事情,他可能就會深陷其中,腦子裡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差勁了,讓領導這樣罵"、"太丟臉了,同事們會不會看輕我"、"他憑什麼這樣罵我,太過分了"等等。

很顯然,當一個人的腦子裡一直被這些念頭的盤踞,他本人心理上會承受不小的壓力,情緒很容易崩潰。一旦他帶著情緒去工作的時候,且不論會不會把情緒發洩在同事身上,但大概率上會影響工作效率。在職場中很多工作都是互相配合的,他工作效率跟不上,就會影響別人的工作進度,這讓其他同事怎麼會開心呢?

一個擁有"鈍感力"的人,在遇到不愉快之事時,會快速把這些煩惱拋之腦後,在源頭上就遏制住了這種會造成同事間關係緊張的隱患,給同事間的和諧相處提供助力。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鈍感力是同事間和諧相處的助力)

2.讓人專心於職業目標的實現

《鈍感力》書中有一段話闡述了"鈍感力"的精髓:

一旦下了決心,就能夠無視周圍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語,毅然決然地進行。即便聽到別人的諷刺,也是一副「與我無關」的架勢,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

演員黃渤是一個很有"鈍感力"的人。

少年黃渤不是個成績好的好學生,但他明確知道"人生不止讀書一條,生活究竟要靠自己定義。"

所以,他做過歌手,後來又做了演員。儘管剛開始很多人質疑他,畢竟他"既沒有受過專業的演技訓練,有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俊俏外貌。"和同學去參加試鏡,還曾被工作人員認錯是經紀人。

儘管被人質疑,黃渤卻沒有這些質疑聲打倒,而是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磨鍊演技,從一個小配角走到好評連連的影帝。

擁有"鈍感力"的人就是這樣,專注於自己的目標,對他人一些不好的評價不做過多注意力的停留,用實力證明自己。黃渤如此,李姐也是如此。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鈍感力》封面)

"鈍感力"這麼好,為什麼很多人缺乏"鈍感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鈍感力"。缺乏"鈍感力"的人,通常懷有一顆過於敏感的心。因此,要談談什麼很多人缺乏"鈍感力",就免不了要說說為什麼很多人很敏感。

敏感的人是什麼樣的?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這樣描述"敏感"的人:

"心裡就像裝著一個放大鏡,對事物的感知要比其他人敏銳的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甚至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我檢討哪裡做得不夠好;情緒容易奔潰,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小心翼翼。"

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窺探出有些人過於敏感的兩點原因。

1.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一般來說,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會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所以,在意別人的看法,本身是很正常的。

但凡事要有尺度,對於別人的評價太過於在乎的話,就顯得過猶不及。

習慣性地揣摩別人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夠照顧到別人的方方面面,期盼著得到別人的認同;一旦感受到別人的"不悅",就會像"驚弓之鳥",時刻都想著自己是不是做錯了。這些過度敏感的表現,正是源於一個人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2.過度解讀他人的行為和情緒

過度敏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會過度地解讀他人的行為和情緒,就像拿著放大鏡看待問題,一個簡單的問題,被放大了,你就會覺得是大問題。

比如:同事和你說,我發現你最近總是加班呀?

這原本是一句簡單的話語,陳述你最近的工作狀態。當你過度地解讀同事的話語時,就會變得敏感脆弱:"他這樣說,是在說我工作效率低嗎?他這樣想了,領導會不會也這樣想呢?天吶,完蛋了!"

然而實際上,同事也許只是看到你加班,隨口問一句而已。

職場如戰場,敏感過度會給自己我們自己造成不少的困擾,輕則被說"玻璃心",重則喪失很多好的機會。拋去"過度敏感",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職場敏感過度要不得)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1.正視自己的“敏感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缺乏鈍感力,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有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追求完美”,希望得到最好的評價。

追求完美的心,是沒有錯的,但我們更要學會包容自己的“不完美”。畢竟,“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態。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如果我們能承認和接納人格中的陰影,就會對精神生活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當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我們就能坦然面對別人的評論,即使聽到不好的評價又如何呢?

當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我們就不再苛責自己要小心翼翼地做到最好,不再怕自己在無意中得罪別人。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擺脫過度敏感的第一步,是培養“鈍感力”的良方。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2.認識"焦點效應",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焦點效應,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焦點效應意味著人類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

"焦點效應"說白了就是揭示一個道理:我們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重要,別人對我們並沒有太多的關注。

所以,我們與其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如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面對別人的評價的時候,不妨關注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而不是糾結於別人說了什麼。

就拿上面所說的,同事和你說:"我發現你最近總是加班呀。"

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你應該關注的是"我加班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和學習更多的知識,現在努力一把,以後工作效率就會提高了。"

或者思考一下,自己可以怎麼做,會讓自己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

一旦我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我們就會發現,他人的評價,利用得當,也可以是促進我們自己成長的正面刺激。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普通的你其實沒有很多人會注意到)

3.就事論事,學會正確歸因

所謂"就事論事"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情況來評論是非得失"。

前面我們說,有些人過度"敏感",就是因為喜歡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行。要想培養"鈍感",防止我們對他人的言行做了過多的理解,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就事論事"。

如何做到"就事論事"?

step1.核查他人評價的依據

比如,你認真地做一份ppt,花了不少心血,結果同事小李給你一個不好的評價時:"哎呀,領導讓你做個PPT,你怎麼做成這樣?"

先別忙著自責和委屈,而是應該找機會虛心地和小李或者其他同事確認一下,哪裡的細節有問題,為什麼這些細節有問題。

如果同事們所指正問題,確實存在,你就可以記錄下來,做相應的修改。如果小李只是因為當天心情不好,胡亂評價的,那你就完全沒有必要理他了。

搞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他人評價的依據,不做無謂的猜測,才能客觀地分析事情。

step2.正確地歸因

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就要我們給出正確的歸因。

缺乏鈍感、過於敏感的一個表現是"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我檢討哪裡做得不夠好"。這種什麼事情都喜歡大包大攬,總覺得是自己的錯,搞的自己好像一無是處一樣的表現其實是"歸因"的片面性,一味地把"差評"的原因歸結在自己身上,會讓自己痛苦不堪。

我們在看待事情的時候,要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原因,既要分析自身的原因,也要分析給出"差評"的人他的言語是否本身就有偏頗。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小李是因為心情不好批評你的PPT做的不好,那你完全沒必要急著要給自己安一個"技能太差勁"的帽子。

我們常說,"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的本質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把所有不好的原因都歸結於自己,打擊自己的自信心。正確的歸因,也是對自己的負責。

step3.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找到問題原因所在,就可以對症下藥,給出合適的解決方案了。

如果PPT做的不好,再學就是了,提升自己比一直糾結於小李的話要重要地多。如果小李評論不對,淡然一笑,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也不用和正帶著情緒的他發生衝突。

通過以上3歩走,我們就可以避免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行,避免了自己的過度敏感,顯示出"鈍感"的力量。

“被領導罵算什麼?”:是時候拋棄“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做一個有鈍感力的人)

寫在最後

360創始人周鴻禕說:“人在年輕的時候,還是應該遲鈍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點,能夠承受各種鍛鍊和痛苦。”

這句話和“鈍感力”的意義不謀而合。我們在職場中會遇到各種考驗,擁有“鈍感力”可以讓我們更加坦然地面對這些風雨。我們是時候拋去“敏感心”,擁抱“鈍感力”了。

與你共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