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在我不算长的职业生涯中,前同事李姐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是深刻。

不是因为李姐在我们那个行业里专业性技术不错,也不是因为她人缘好,而是因为她对事情十分地"不敏感",甚至有点"神经大条"。

举个例子:

有一次,公司的一个脾气很不好的大领导当着很多人的面骂了李姐。我们当时都担心李姐心里不舒服,本想安慰她。

结果提起这事,李姐自己倒是一点都不在乎,该干啥干啥,她压根就没往心里去,反而还安慰我们:"没事,不就是被领导说几句嘛,这算什么。你们都好好干,领导会看到你们的努力的。"

说实话,如果当时被骂的是我,我估计会哭鼻子。就算不哭鼻子,也得难受几天。

其实,和李姐相处久了的人就知道,李姐不是什么都不往心里去,而是她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会自动过滤掉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

用更专业一点的解释就是,李姐拥有一种力量——"钝感力"。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李姐的钝感力更让人钦佩)

什么是"钝感力"?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提出的。在书中,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通过作者列举的多个拥有"钝感力"的人的故事,总结下来,这些人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

  • 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略有一种"迟钝"感
  • 快速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 比起他人的评价与看法,更关注自己的目标

"钝感"不同于"迟钝","钝感"虽然表明一个人对周遭事物不过于敏感,但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职场中,拥有"钝感力"于我们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1.促进同事之间和谐相处

就像我的同事李姐,她能快速地过滤掉领导当众给她带来的难堪,不会一直纠结这件事,也不会因为这件事影响自己的工作,更不会对领导有看法。

相反,如果是一个缺乏 "钝感力"的人遇到和李姐类似的事情,他可能就会深陷其中,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太差劲了,让领导这样骂"、"太丢脸了,同事们会不会看轻我"、"他凭什么这样骂我,太过分了"等等。

很显然,当一个人的脑子里一直被这些念头的盘踞,他本人心理上会承受不小的压力,情绪很容易崩溃。一旦他带着情绪去工作的时候,且不论会不会把情绪发泄在同事身上,但大概率上会影响工作效率。在职场中很多工作都是互相配合的,他工作效率跟不上,就会影响别人的工作进度,这让其他同事怎么会开心呢?

一个拥有"钝感力"的人,在遇到不愉快之事时,会快速把这些烦恼抛之脑后,在源头上就遏制住了这种会造成同事间关系紧张的隐患,给同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助力。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钝感力是同事间和谐相处的助力)

2.让人专心于职业目标的实现

《钝感力》书中有一段话阐述了"钝感力"的精髓:

一旦下了决心,就能够无视周围人的目光和流言蜚语,毅然决然地进行。即便听到别人的讽刺,也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架势,大大方方地勇往直前。

演员黄渤是一个很有"钝感力"的人。

少年黄渤不是个成绩好的好学生,但他明确知道"人生不止读书一条,生活究竟要靠自己定义。"

所以,他做过歌手,后来又做了演员。尽管刚开始很多人质疑他,毕竟他"既没有受过专业的演技训练,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俊俏外貌。"和同学去参加试镜,还曾被工作人员认错是经纪人。

尽管被人质疑,黄渤却没有这些质疑声打倒,而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磨炼演技,从一个小配角走到好评连连的影帝。

拥有"钝感力"的人就是这样,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对他人一些不好的评价不做过多注意力的停留,用实力证明自己。黄渤如此,李姐也是如此。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钝感力》封面)

"钝感力"这么好,为什么很多人缺乏"钝感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钝感力"。缺乏"钝感力"的人,通常怀有一颗过于敏感的心。因此,要谈谈什么很多人缺乏"钝感力",就免不了要说说为什么很多人很敏感。

敏感的人是什么样的?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这样描述"敏感"的人:

"心里就像装着一个放大镜,对事物的感知要比其他人敏锐的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甚至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自我检讨哪里做得不够好;情绪容易奔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窥探出有些人过于敏感的两点原因。

1.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一般来说,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会在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所以,在意别人的看法,本身是很正常的。

但凡事要有尺度,对于别人的评价太过于在乎的话,就显得过犹不及。

习惯性地揣摩别人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够照顾到别人的方方面面,期盼着得到别人的认同;一旦感受到别人的"不悦",就会像"惊弓之鸟",时刻都想着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这些过度敏感的表现,正是源于一个人太在意他人的看法。

2.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情绪

过度敏感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会过度地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情绪,就像拿着放大镜看待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被放大了,你就会觉得是大问题。

比如:同事和你说,我发现你最近总是加班呀?

这原本是一句简单的话语,陈述你最近的工作状态。当你过度地解读同事的话语时,就会变得敏感脆弱:"他这样说,是在说我工作效率低吗?他这样想了,领导会不会也这样想呢?天呐,完蛋了!"

然而实际上,同事也许只是看到你加班,随口问一句而已。

职场如战场,敏感过度会给自己我们自己造成不少的困扰,轻则被说"玻璃心",重则丧失很多好的机会。抛去"过度敏感",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职场敏感过度要不得)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1.正视自己的“敏感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缺乏钝感力,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追求完美”,希望得到最好的评价。

追求完美的心,是没有错的,但我们更要学会包容自己的“不完美”。毕竟,“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如果我们能承认和接纳人格中的阴影,就会对精神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我们就能坦然面对别人的评论,即使听到不好的评价又如何呢?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我们就不再苛责自己要小心翼翼地做到最好,不再怕自己在无意中得罪别人。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是摆脱过度敏感的第一步,是培养“钝感力”的良方。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2.认识"焦点效应",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焦点效应,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

"焦点效应"说白了就是揭示一个道理:我们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别人对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关注。

所以,我们与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面对别人的评价的时候,不妨关注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是纠结于别人说了什么。

就拿上面所说的,同事和你说:"我发现你最近总是加班呀。"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你应该关注的是"我加班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和学习更多的知识,现在努力一把,以后工作效率就会提高了。"

或者思考一下,自己可以怎么做,会让自己的工作效率可以提高。

一旦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发现,他人的评价,利用得当,也可以是促进我们自己成长的正面刺激。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普通的你其实没有很多人会注意到)

3.就事论事,学会正确归因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情况来评论是非得失"。

前面我们说,有些人过度"敏感",就是因为喜欢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要想培养"钝感",防止我们对他人的言行做了过多的理解,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就事论事"。

如何做到"就事论事"?

step1.核查他人评价的依据

比如,你认真地做一份ppt,花了不少心血,结果同事小李给你一个不好的评价时:"哎呀,领导让你做个PPT,你怎么做成这样?"

先别忙着自责和委屈,而是应该找机会虚心地和小李或者其他同事确认一下,哪里的细节有问题,为什么这些细节有问题。

如果同事们所指正问题,确实存在,你就可以记录下来,做相应的修改。如果小李只是因为当天心情不好,胡乱评价的,那你就完全没有必要理他了。

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他人评价的依据,不做无谓的猜测,才能客观地分析事情。

step2.正确地归因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就要我们给出正确的归因。

缺乏钝感、过于敏感的一个表现是"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自我检讨哪里做得不够好"。这种什么事情都喜欢大包大揽,总觉得是自己的错,搞的自己好像一无是处一样的表现其实是"归因"的片面性,一味地把"差评"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会让自己痛苦不堪。

我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要全面分析各方面的原因,既要分析自身的原因,也要分析给出"差评"的人他的言语是否本身就有偏颇。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小李是因为心情不好批评你的PPT做的不好,那你完全没必要急着要给自己安一个"技能太差劲"的帽子。

我们常说,"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的本质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把所有不好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打击自己的自信心。正确的归因,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step3.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找到问题原因所在,就可以对症下药,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了。

如果PPT做的不好,再学就是了,提升自己比一直纠结于小李的话要重要地多。如果小李评论不对,淡然一笑,自己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也不用和正带着情绪的他发生冲突。

通过以上3歩走,我们就可以避免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避免了自己的过度敏感,显示出"钝感"的力量。

“被领导骂算什么?”:是时候抛弃“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人)

写在最后

360创始人周鸿祎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迟钝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这句话和“钝感力”的意义不谋而合。我们在职场中会遇到各种考验,拥有“钝感力”可以让我们更加坦然地面对这些风雨。我们是时候抛去“敏感心”,拥抱“钝感力”了。

与你共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