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麗的悲劇到“四二一”家庭越來越難教育的孩子(上篇)

4月11日,北大女生包麗去世。包麗的母親接受採訪曾稱:“如果不是遇到牟林翰,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的事情發生。”她還提到,在包麗自殺到住院期間,半年多時間裡,牟林翰除了此前交了一點醫院的治療費用外,其一家人對包麗不聞不問,“從未有過聯繫。”


這起導致一個人去世的悲劇,與家庭教育有沒有關係,網上眾說紛紜。對於作為個體的北大學子牟林翰,其心理網上曾有眾多分析,這裡不再贅言。本文將關注廣域性的家庭結構變化,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家庭機構變化給家庭教育帶來的問題。


從包麗的悲劇到“四二一”家庭越來越難教育的孩子(上篇)

休閒白蓮湖

(以下為上篇)

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自1971始,幾經變更,迄今已執行49年,中國的家庭結構隨著出生人口的變化而逐漸變更,在大中小城市多數家庭,部分農村家庭,人口結構都已變為“四、二、一”自然結構,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發生了長週期的顯隱性病變。


我國家庭結構的顯性不良因素主要有:1、 家庭中缺父或少母,或父母雙方在外工作,由老人照顧小孩,核心家庭層缺失,或者直系家庭層人員常態陪護缺乏;2 、父母離異,孩子由一方管理或雙方託人代管,甚至雙方均放任不管。


而家庭結構隱性不良因素主要有:1、家庭生物關係結構的破壞——由於婚外情、婚前性關係的複雜化,部分城市家庭中的難以言說的生物關係混亂情況越來越嚴重。2、家庭社會關係結構的破壞——當今人才交流的頻繁,家長工作性質的影響等導致很多家庭中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孩子往往面臨與鑰匙為伴的尷尬境地或與保姆、寵物、玩具為伴。3、家庭心理關係結構的破壞——孩子在家裡唯我獨尊,缺乏約束,缺乏同伴遊戲等,心理成熟不良動因越來越複雜多樣。4、家庭中家長意識不良,性格惡劣:有的家長思想觀念不正確,整天在家長髮牢騷、說怪話、散佈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有的家長修養差,行為粗魯、滿口髒話;有的家長思想迷信,搬神弄鬼;有的家長極端自私、損公肥私;有的家長酗酒、吸毒、偷竊、鬥毆,家風不正。家長作為上位結構,其言行對孩子的影響長達一生。


無論是自然結構呈“四、二、一”的家庭還是具有顯隱性不良因素的家庭結構對後代的品德發展的負面影響是極端複雜而深遠的,這種品德不良的洪流進而衝擊社會道德體系,處處釀成突發性事故,這也是我國現今眾多令人瞠目結舌的“缺德事”發生的家庭根源。對我國家庭結構的不良因素對兒童、青少年品德發展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作深入剖析。


從包麗的悲劇到“四二一”家庭越來越難教育的孩子(上篇)

白蓮湖休閒(圖文無關)


我國家庭結構對不同年齡孩子品德發育的直接影響


品德的發展其實質是主體學習社會規範,逐漸建構自己的行為判斷準則的過程。皮亞傑認為,發展的實質是主體對客體的適應(adaptation),在於取得有機體與環境的平衡(equilibrium)。因此,品德發展的實質是個體對社會生活(規範)的適應。他還把兒童道德認知劃分成了三個階段:

一、前道德階段——無律(anomous),他認為幼兒5歲以前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對引起事情的結果只有朦朧的瞭解。幼兒只做規定的事情,因為他想避免懲罰或者得到獎勵。

二、他律(heteronomous)階段。5——8歲的兒童處於他律道德階段,這一階段的道德認知一般是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範,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

三、自律(autonomous)階段。隨著社會性互相協作以及相應的運算的發展,兒童達到了基於相互尊敬的新的道德關係,從而導致一定程度的自律。

依據皮亞傑的觀點,我們無論是考查表面看來尚屬正常的“四、二、一”自然結構家庭或是存在顯隱性不良結構的家庭均不利於孩子的品德發展。在我國家庭結構中,兒童在品德發展的第一階段,作為孩子應服從的外部權威對象總是難以確立。如果父親管孩子,母親有可能阻攔,如果父母態度一致管孩子,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可能阻攔。

因為思想觀念、興趣愛好、個性作風的差異,直系家庭中生活的7個人必然在6個人中存在剛性必然衝突,於是那種來源於外部,具有權威性的不可協商的規則就必然缺乏執行者,孩子不知道誰是對的,在規則淆亂中總是選擇那個最能庇護他(她)的人作為親近對象,進而必然形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完全以“自我中心”考慮問題,在道德認知、品德發展中長期處於低級階段。


其次,我國家庭結構中兒童、青少年缺乏同伴,不利於移情能力的增強。移情(empathy)是個體由真實或臆想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引起的並與之一致的情緒、情感體驗,是一種無意識的、有時又是十分強烈的對他人的情緒狀態的體驗。當看到他人處於困難、痛苦境地時,個體是否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這依賴於個體是否能知覺並體驗到對方的情緒體驗。


因而,移情作用是維繫積極的社會關係、促進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是人們內心世界相互溝通的橋樑。在提高移情能力的多種訓練方式中,開展遊戲、搞好角色模擬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它使個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位置,並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個人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不僅如此,較長時間的角色扮演還可以改變人們的心理結構。由於扮演中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徵最終能被“固定”在人們的心理結構當中,從而使人們的個性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由於我國家庭的現有結構缺陷,我們的兒童缺少同伴,且因為受到過多的關注和行為限制,沒有體驗多種角色的機會,就連自己應該具有的地位和身份都看不清,更不談認識到周圍不同的人們對自己的角色期望、要求和評價標準。兒童時期是“霸王”,其心智上的“社會化”進程被阻斷,對社會關係的領悟被剝奪或扭曲,少年時期則過分放縱自我的低層次慾望,青年時期就毫無對自我的責任感,心智和情感、道德發展水平長期停滯不前。(下篇見下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