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几年前看了一部纪录片,最近看到有朋友在截图分享,昨晚上又再刷了一遍。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它就是郑琼导演历时6年拍摄的纪录片《出路》。


三个不同的家庭,三条不同的人生轨迹。


1、马柏娟


马柏娟,来自甘肃大山深处的小山村,父亲年近60,母亲弱智,哥哥14岁辍学在家务农,一大家子挤在窑洞里,2008年整年的开销不超过50元。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拍摄的初期,她12岁,就读于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野鹊沟小学二年级,每天早上吃完开水泡馍就神采奕奕地去上学,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尽管上学之路每日耗时6小时。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她对着摄像机说:她要去北京上大学,要去打工挣钱,要一个月挣1000元,买面,因为家里面不够吃,再买点油。


画面一转,被采访的父亲固执地认为,女孩子是别人家的,迟早要嫁人。读书读一点,够用就行了。只要生了娃,拖累大,即使有工作,想干也干不成。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如此情况下,她似乎根本就没有选择。尽管她非常想去尝试,却还是向命运妥协了。


15岁,第二次拍摄马柏娟,她已经退学了。这样的年纪连打工也无法实现。所以,16岁的她,和表哥结婚,村子里面的大家,都是选择一样的出路。最后记得最深的画面是她面对镜头,无奈的摇头,随后走向土坡,后面是一望无际的荒芜。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袁晗寒


袁晗寒,生活在一个条件优渥、极富艺术感的家庭里,从小就读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高中也是北京最好的高中--美院附中。但她没有读下去,袁晗寒的母亲给她办理了退学,她却记挂的是刚买的舒适小被子还没睡过几天,可惜了。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对她来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对抗无聊,以及找到活着的意义。


为此,她花半天的时间看电影,闲书,到大街上写生,开咖啡馆,开酒吧,投资失败只是她的人生常态,或者不能用失败来形容,因为第二天她总有新的点子。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第二次拍摄,她最终去了德国,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读书,拿到了硕士文凭,回国实习,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她无需为生存挣扎,父母又给予了大量的试错成本,走些弯路又何妨?


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会被饿死就行了,而且没有人会被饿死”。


出路之于她更多的是说“不”的能力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由父母为此承担后果。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3、徐佳


第三位主人公,名叫徐佳。


和马柏娟、袁晗寒相比,整部剧中,徐佳的境况更符合普罗大众,更有代表意义。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父亲是进城务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深觉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殷切希望儿子能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事与愿违,徐佳落榜了,两次高考,都考出了497分的成绩。


带着老天似乎有意捉弄自己的怀疑,他选择再次复读。彼时,父亲早逝,他决定带着父母亲的期望,再去赌上一年。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一段时间内,他很难克服复读带来的羞辱、压力、恐惧、以及自卑感,甚至出现冒汗、手抖、走神、做不了试题等问题。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幸运地考过了二本线。


当导演第二次把镜头对准他,他大四了,四处投简历,由于非985、或者211大学,工作找得十分艰辛。但最终,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和相恋四年的女友如愿结婚。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十年后,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武汉买车、买房,成为了一个城市新一代。变成人人眼中,能吃苦,有拼劲,有出息的新一代中产阶级。

为了生计、为了父母、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家人,徐佳的前半生,都在为他人而活。


但他却从未感到怨恨,哪怕导演把袁晗寒的生活片段展现给他看,他也只是淡淡地回应:“我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存在,但我会努力去改变,我希望我的下一代可以拥有那样的生活。”


虽然他奋斗的终点,虽然还远未到达袁晗寒的起点,但他扎扎实实是三个人中,唯一一个确实被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

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当年看这个片子的时候,

我一直在问自己:贫穷,是最可怕的事吗?


不,无知才是。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教育分层

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会看到一个不可逆的趋势,那就是:教育分层。社会阶层的不同,带来教育阶级的分层。社会阶层不同的家长,能够给孩子的教育影响各有不同。


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孩子个体化最主要的因素。家庭其他因素很大程度上就由这一点决定的。


首先,父母的职业就是由文化层次决定的,不同的职业决定家庭的经济收入,经济收入又决定了物质生活水平。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决定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父母也不是天生会教育孩子,他们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汲取他人经验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父母,学习能力通常高于一般家长,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句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不全对,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如果你的父母秉持女孩子不值钱,终归是别人家的孩子,读那么多书并没有什么用,这样的认知会使得你最终走上父母的“死路”。


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个性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说明了孩子对父母的认同心理。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另外,没有原则的父母,教育出没有原则的孩子,并且失去孩子对他们的尊重,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自卑,要么暴力;要么任性,要么霸道粗暴;又或者是对人生充满无聊感,对任何事情没有责任心,没有规划。


3、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引导和期望


中国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孩子、在孩子身上投入最多精力的父母,也正是因为这种付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会更精确。


如果我们精确的把自己的意愿投射到孩子身上,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把孩子变成我们自己,这意味着:孩子或许能继承我的大部分优点,也会继承我的全部局限性。基本上等于培养了一个“我”。又或者说,要求孩子朝自己制定的目标前进,不顾孩子的真实想法,把他们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未来蓝图,让他一定变成那样的“他”。


而那些极个别打破了阶级固化定律的孩子,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把自己的局限性一代代传下去,而是放手让孩子做选择。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教育中的放手就像艺术手法中的留白——留白可以给孩子更多可能性,去体会到我们无法教给孩子的那些东西,他们才有可能超越我们,才能打破阶级局限性。


当然,有一点我一直认为,无论怎样的“留白”都应该有底线,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有引导的不做决定性作用的“指路”。


无论是哪个阶层,他们的孩子都不过是在父母生命中路过,藉由家长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终究去拥抱他们自己精彩的人生。


教育的精髓不在于做多和做少,而在于做对,和做好。


三个家庭的故事,三条人生轨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社会阶层分化一直会有,教育分层也将愈演愈烈,想要找到出路,无论未来怎样,都是一道整个家庭必须共同解答的难题,这从来都不是任何单方面的自私选择。你需要坚信的是,出路一直都会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