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看到那片花的時候,我好不驚訝。如果是春天那不會有什麼驚奇的,畢竟那是花開的盛季,可這是夏天,偌大的花叢的確是出乎意料。更讓我感覺親切的是,這花的身形是那樣的熟悉。我走向前,左右地拍攝著。

  “叔,這是什麼花啊?”不知什麼時候身邊多了一位小姑娘。

  “哦,天葵。”我應聲答道。不過,話一出口我就心虛了。第一印象裡感覺這花是叫什麼葵,可信口說出天葵的時候,才覺得這絕對是錯誤的。

  

【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心裡慌慌的回到家中,將照片發給朋友們看,想求證一下花名,不過還沒等朋友說出來,我已經想出了這花應該是叫蜀葵的。天葵和蜀葵,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卻是天地之錯了。這時候心裡更不得勁了,想想真是不應該那麼草率地回答小姑娘。把握不好就應該思索一下,回答得竟然還那麼幹脆?自以為是,也就常常顯示了自己的愚蠢和無知。

  

【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蜀葵,自然讓人想起了川渝之地。還真是,這花雖然有廣泛的生長範圍,卻是最早發現於四川,由此稱為蜀葵也就可以理解了。不過,這花的確有川人的性格,潑辣而率性,不枝蔓不矯情。花色雖然較多,花期較長,但卻少有香氣,好似村間妹子,本色自然,卓立鄉野,不爭春風,不媚蜂蝶。

  


【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幾位朋友中有多人將蜀葵誤認為木槿。花,果然相似,卻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一草本,一木本。我看到蜀葵,首先想到的是一種叫洋麻的農作物,小時候,老家的田地裡大面積種植。其實,這才是我看到那叢蜀葵非常激動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尺欄杆遮不盡,尚留一半給人看。”這裡是說蜀葵高可及丈,所以又名一丈紅,這身段又貼貼是一杆洋麻。清代陳淏之在《花鏡》這樣註解蜀葵:“其梗漚水中一二日,取皮作線,可以為布。”這一點看得出蜀葵和洋麻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了。不過,洋麻可以大面積地種植,大家感覺這是自然的事情。而如果這樣大面積地砍收蜀葵,更要扒皮焚梗,似是糟蹋尤物了。蜀葵和被鄉人們稱為洋麻作物好似有一定的血緣,但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理解和認知。

  一花一恩怨,一草一宿命。蜀葵和洋麻依然詮釋了一種人生哲理。

  

【草木文字】初識,已然愛

再到城中公園,又見到了幾叢蜀葵,依然挺拔卻毫無傲氣。我輕輕觸摸了一下那些葉子,感覺好似和老家的鄉親們手掌的輕握,澀澀的,難捨難離。

  洋麻在老家也少有種植了,淪落得難見影蹤。而蜀葵在古詩書裡和現代報刊上身影婆娑,而近來更成為我們這個小城景點的新寵,想來我對蜀葵的那種激情,正是對老家和童年的一種潛意識的思念吧?

初識,已然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