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作者 | 李行之,北京大学硕士,创新教育探索者

1

两个挫伤孩子学习动机的场景……

“孩子不爱学习”绝对是最困扰家长的头疼难题之一,毕竟能自觉自愿好好学习的孩子真的是凤毛麟角。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各位爸爸妈妈,请在脑海中试想一下这样两个不同的场景——

场景一:你家宝宝对学英语很感兴趣,于是你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班。不料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讲解语法规则为主,把几个孩子讲得昏昏欲睡。只有两个孩子比较积极踊跃,一个孩子很喜欢这些条条框框规则鲜明的语法,另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老师奖励发言的小卡片。

场景二:你给宝宝换了个英语班。上课第一天,老师告诉大家,这门课非常难,要付出比学习以往课程更多的努力,但即使这样,也依然会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难以支撑到课程结束。

设身处地想象完以上两个场景作何感受,还愿意继续让孩子上这两门课吗?

大部分家长会心生担忧和抗拒。因为,显然孩子的学习动机经过两位老师的蹂躏,已经所剩无几。

可是,这两位老师究竟做了什么,就如此“春风化暴雨”般地打消了孩子们上课的动机呢?换句话说,孩子们的学习动机会受什么影响呢?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有两个概念对动机非常重要。

第一,价值,即对目标的主观价值判断,这件事儿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第二,预期,即对成功达成目标的预期,这件事儿我能不能做到?

细心的家长可能已经发现,介绍这两个概念时,都有目标出场。的确,只有在追求目标时,价值和预期才有意义。

2

价值:这件事儿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目标就像指南针一样,激发孩子们想要做成某件事的强烈愿望,也往往决定了孩子判断“这件事儿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这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

那么,我们在考虑“这件事儿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在做价值判断时,究竟考量的是什么呢?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价值一般可分为三类:



1、成就价值,这是结果导向,宝宝们完成了一件有点难度的事情时,是不是会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2、内在价值,这是过程导向,是内在动机的来源。满足感来自事情本身,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无论能不能做成,都欣喜万分。

我的小侄子王幸福特别喜欢搭乐高,有些结构复杂的乐高对他来说很难,但他也不求能完全拼出来,只要把玩着乐高积木,将积木一点点拼在一起,这件事情本身就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愉悦。

3、工具性价值,实现的是一些外部奖励,例如赞赏、认可、金钱等等。

我们往往喜欢用一些外部奖励来吸引孩子学习,比如给孩子买他们喜欢的玩具,夸奖孩子,带孩子去吃好吃的等等,这些外部奖励可能在刚开始有用,但需谨慎,不当使用可能会对学习动机造成伤害,《奖励的惩罚》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之后我们有机会再详细讲解。

了解了这三种价值,我们再回头来解释下场景一:

孩子喜欢学英语,本来有很强的内在价值,但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讲解抽象的语法规则为主,孩子喜欢学英语是因为有趣的动画对话,英语故事,并不是对语法规则感兴趣。也就是说,老师的授课形式与孩子的内在价值不相关,不符合孩子的价值判断,所以孩子不喜欢。

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两个孩子非常积极主动呢?

对那个喜欢鲜明规则的孩子来说,学习语法符合他的内在价值;

对于喜欢奖励小卡片的孩子来说,课程有工具性价值。

所以,就算全班都被老师讲睡着了,他俩还是能听得津津有味。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其实呢,我们对学习的价值判断往往不是唯一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也并不是非黑即白只能存在一个。比如,孩子在学习步步阅读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也是多样的:

  • 孩子每完成一个阅读任务都会获得很强的成就感(成就价值);
  • 孩子学习了智能导读,喜欢上了那种沉浸在故事世界和知识海洋中的感受(内在价值);
  • 孩子读的好,问题回答正确,淘淘就会说“Excellent!”,还会奖励很多金币和钻石(工具性价值)。

好的家长和学习体验设计师会从多个价值来源,全方位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既有成就感,又能享受学习的内在价值,真正喜欢上学习。

3

预期:这件事儿我能不能做到?



不过呢,仅仅明白了目标的价值还不足以激发孩子们的行动。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去追求某个目标,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能成功,反之,如果我们认为无法实现目标,动机就会大大消减。

也就是说,对结果预期的判断,“我能不能做到这件事”,极大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动机。

孩子认为目标结果是能达成的,学习起来一定动力满满;

孩子对目标是否能达成持不确定甚至是否定的态度,那目标很可能无法实现,甚至是干脆直接放弃了。

场景二中,那位老师告诉大家课程很难,即使付出更多努力也不能保证坚持到最后,这会让大部分孩子产生消极结果预期。孩子可能会想,“这么难啊,这么多人都完成不了,那还是算了吧”,继而打消宝贵的学习小念头。也许那位老师的本意是想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地学习,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孩子们在判断“我能不能做到这件事”时,会受什么影响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之前孩子有没有类似的成功经验

这容易理解,孩子之前读英语得过“Excellent!”的评语,就更可能期望在未来跟英语相关的活动中再次获得优秀;如果之前遭受的多是打击和挫败,那就更可能预期未来还是失败。

不过,家长帮助孩子对之前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归因,也会对孩子的预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把孩子的失败归因为天赋不够、能力不足这些较为固定、不易改变的因素,那么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可能会大大下降;如果家长将成功归因于孩子的努力、坚持、不断练习这些可控的因素,孩子就更有可能期望未来的成功。

将孩子的成功归因为努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会想,我在步步阅读读句子得到了"Excellent!"的评语,是因为我不断练习,我失败了,评语是”It's OK",说明我努力不够,那么继续练习就是了,总有一天我能达成“Excellent”。

孩子不爱学习,到底是为什么?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4

那么,家长如何正确激励孩子学习?

当家长确定孩子对一件事的确感兴趣(有价值),孩子也相信自己能做好(有积极预期),那么这件事情就一定能做到吗?

不一定!

孩子不是在真空中学习的,是在某种情境或氛围中学习的,只要有了情境,就自然会有互动。孩子对环境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价值和预期。

如果孩子感觉环境是支持的,“就算我读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我,而是会再给我机会,告诉我该怎么做”,“妈妈很支持我学习,还会告诉我怎样可以做的更好“,那么孩子的动机就会增强;

如果孩子感觉环境是非支持的,“我总是被批评,老师好像不喜欢我”,“我学得怎么样似乎妈妈并不在意”,这种感觉可能会削弱孩子对成功预期的判断,进而削弱孩子的动机。

当孩子觉得学习的内容有价值,他们喜欢(有价值),也觉得自己能学好(有积极预期),并且有困难可以得到解答,家长支持孩子学(环境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的动机会很高。

除此之外的情形,就需要家长们针对价值、预期和孩子对环境的感知,来分别判断啦。

当孩子能体会到学习内在价值,也就是说,孩子能沉浸在学习中,发现探索未知的愉悦,感受知识海洋的广阔,对世界产生了无尽的好奇,能自发主动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TA就获得了打开人生之门的钥匙。

学海无涯,动机作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摇着价值和预期的两桨,在支持性环境这个船篷下,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纵舟踏远,不惧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