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20年3月31日,華為發佈《2019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華為營收8588億,同比增長19.1%;淨利潤627億,同比增長5.6%;研發費用1317億,佔營收的比例提高到15.3%;最近四年(2016年~2019年),研發費用累計達4589億,佔同期總營收的14.8%。


華為從2B業務起家,2002年任正非拍桌子說“華為不做手機這個事,已經早有定論”。但最近三年,運營商業務營收零增長,消費者業務成為首要推動力。2019年,誓不做手機的華為賣出2.4億部智能手機。


《華為基本法》第一條就是“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但隨著華為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保有量日益增長,這一條也有鬆動的可能。


眾多中國企業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華為卻在南極洲以外的四大洲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如今華為的戰略重心從海外轉向國內,從2C轉向2C、2B並重。被華為這頭壯牛闖入的領域猶如瓷器店,比如前幾年的手機,未來幾年的智能電視,乒乒乓乓有得熱鬧。

營收增長繫於消費者業務

1)營收增速起伏


2007年華為營收增速達41%,受美國次貸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華為增速迅速下滑,2009年跌至19%。2010年反彈到22%後,華為熬過艱難的3年,營收增速徘徊在10%上下;2014年、2015年、2016年同比增速回升,分別為21%、37%和32%;


2017年營收增速回落到16%,隨後兩年逐步回升。2019年營收8588億,同比增長19%。


在2017年開始的這個週期,營收已較2016年增長64.7%,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1%。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外部環境越來越嚴苛,許多人為華為捏一把汗。過往三年,華為營收跌至20%以下,但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在保增長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是當初華為看不上的消費者業務。


2)營收結構


2010年之前,華為將營收分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和建造合同三塊。2009年,三者在營收中的比例大致為77 : 13 : 10。


2010年起,華為將營收分為三塊: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

2010年,to C的消費者業務收入309億,佔營收的17%;to B的運營商業務收入1458億,佔營收的80%。


2017年是轉折之年,消費者業務收入2373億,佔營收的39%;運營商業務收入2978億,佔營收的49%。


2019年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佔營收的54.4%;運營商業務收入2967億,佔營收的34.5%。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11年,運營商業務增速走低,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雙雙崛起,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57%、44%;

2015年、2016年華為運營商業務增速達升20%以上,但2017年回落到3%,2018年負增長,2019年雖然同比增長4%但絕對金額比2017年少11.5億。


2019年,企業業務收入達897億,但增速只有9%,略顯後勁不足。虎嗅作者老翼說科技發現:


2018年年報中運營商業務銷售收入為2940.12億元,在2019年年報中則調整為2858.30億元,調減了81.82億元;與此同時,2018年企業業務的銷售收入則相應調增了81.82億元。這也造成2019年年報的運營商業務的增長率更好一些,而企業業務則更差一些。

消費者業務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2015年收入1250億,同比增長67%;2017年收入2372億,同比增長32%;2019年收入4673億,同比增長34%。

過往十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營收從2010年的309億到2019年的4673億,累計增長14倍,年均複合增長35.2%。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15年、2016年,運營商業務增速反彈,對營收增長貢獻率連續超過40%,但仍稍遜於消費者業務。最近三年(2017、2018、2019),運營商業務對營收增長的貢獻率為零。


由於基數小,企業服務對營收增長貢獻有限。2018年運營商業務出現負增長,企業業務增長貢獻率破天荒達到24%。

2017年,消費者業務貢獻率達到70%,2018年、2019年分別為95%、86%。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華為消費者業務既是強勁技術積累的自然延伸,也是分散風險的重要措施。


疫情過後,中國很可能加快5G建設,帶動電信產業進一步升級,但海外運營商就不好說了。所以未來兩三年,華為營收增長還將繫於消費者業務一身。


3)營收地理分佈


中國始終是華為的主要市場,而且近三年收入及佔營收的份額均穩步提高。2017年中國市場收入3051億,佔營收的51%;2019年中國市場收入5067億,佔營收的59%。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歐洲、中東及非洲市場遭遇瓶頸,2019年收入僅比2018年增長14.7億,在營收中的佔比下降了4個百分點。鑑於歐洲是疫情的重災區,2020年歐洲中東及非洲這個板塊的收入大概率將會下滑。


亞太市場則已經開始下滑,2019年收入比2018年少114億,降幅達13.9%。


美洲市場(更準確地說是南美洲)小有起色,2019年收入較2018年增加46億,但在營收中的份額卻降低了半個百分點。2020年美洲市場大概率也會因疫情而下滑。


4)全場景智慧生活


華為消費者業務概括為“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1代表智能手機;8代表平板電腦、PC、VR設備、可穿戴設備、智慧屏、智慧音頻、智能音箱和車機;N代表泛IoT設備。


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以鴻蒙操作系統和HiAL為核心驅動力,而智能手機是整個板塊的龍頭。

2013年,華為消費電子產品整體出貨量為1.28億部,其中智能手機5200萬部,同比增長60%;

2014年,華為消費電子產品整體出貨量微增至1.38億部,其中智能手機7500萬部,同比增長62.5%;

2015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1億部,同比增長44%。財報從此不再披露消費電子產品的整體出貨量。

2019年,華為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4億部,同比增長16%。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和Strategy Analytics報告,華為(含榮耀)智能手機全球市場份額為17.6%,穩居全球第二。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除智能手機外,消費者業務板塊其它產品在2019年亦取得一定進步,因為基數相對小,同比增速動輒超過100%,但華為沒有披露具體出貨量。華為PC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00%; 智能穿戴業務量增長170%;智能音頻出貨量增長超過200%;下半年平板在中國市場份額超越蘋果居第一位……


由於“天災人禍”不斷,華為海外業務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必然將更多資源“砸”向國內市場。另外,由於to B業務具有周期性且受產業政策等“不可抗力”影響很大,保增長的重點是to C的消費者業務。


由於華為“增兵”國內,早已是一片紅海的中國消費電子產品市場必然更加“硝煙瀰漫”。


盈利能力強,現金流更強

華為運營商業務毛利潤率穩步提高、逐步接近極限值,但在營收中的佔比亦逐年下滑,新興的消費者業務毛利潤相對較低。多重因素作用下,華為毛利潤率拐點出現在2014年,為44.2%,絕對金額達1275億。此後逐年下滑,2019年跌到37.6%,但絕對金額達3227億。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一般情況下,to C的業務需要更多的銷售費用,從“ to B一家獨大”到“to B+to C混合”,銷售費用會大幅提高。

華為的厲害之處在於,轉向to C過程中“銷售和管理費用率”不升反降:2014年“銷售和管理費用”475億,佔營收的16.5%;2019年“銷售和管理費用”達1142億,佔營收的比例卻降至13.3%。


與2014年相比,2019年的毛利潤率“少賺”6.6個百分點,銷售和管理費用率“省下”3.2個百分點。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18年研發費用達1015億,佔營收的14.1%;2019年進一步增至1317億,佔營收的15.3%;最近五年(2016年~2019年),研發費用累計達4589億,佔同期總營收的14.8%。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以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藍色“淹沒”彩色才有經營利潤。從百分比視圖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隨著毛利潤率微降、費用率得到很好控制,盈利空間並沒有被壓縮。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19年,華為淨利潤同比上升5.6%,經營活動現金流達914億,同比上升22.4%。經營活動現金流相當於淨利潤的146%。2017年這個比例更是達到20.3%。


考慮到兩個背景,華為鉅額經營現金流的取得更加難能:一是千億研發投入,二是巨量“囤貨”。截至2019年末,賬面“存貨及合同成本”達1673.9億,較2018年末淨增708.5億,增幅為73.4%。


華為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


2019年經營活動現金流高於淨利潤的部分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就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截至2019年末餘額1422億,較2018年末增加452.7億;二是合同負債(即預收客戶款項),截至2019年末餘額693.3億,較2018年末增加110億。


2B業務被客戶佔壓資金是逃不掉的“宿命”。如果不能把資金壓力轉嫁給供應商,以2B為主營的企業能賺到淨利潤卻賺不到現金流,經常面臨資金壓力甚至有可能倒閉。華為近半收入來自2B業務,經營現金流居然比淨利潤高一倍,足見其向上遊、下游的議價能力超強。


華為囤的是什麼?當然是可能被斷供的產品,如芯片。根據摩爾定律,囤積芯片是不智之舉,華為“出此下策”也是無奈。不料突然降臨的疫情讓華為“因禍得福”。


“華為之變”不是按十年、二十年前制定的戰略在變,而是因時、因勢而變,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沒有什麼定論不可推翻,沒有什麼基本法不可更改。可以能定的是,華為進入的領域將發生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