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運營也要注入AI基因 商業航天或迎新“風口”

民營商業航天的“卡位戰”剛剛打響,就有企業在AI方面悄然佈局。

近日,在創業邦100未來領袖峰會暨2018創業邦年會的人工智能論壇現場上,出現了兩個商業航天領域的面孔,分別是國內民營商業航天公司銀河航天合夥人高千峰和星際榮耀副總裁霍甲,當商業航天這一硬科技出現在人工智能專場上,格外引人注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在AI領域的佈局逐漸增多。作為硬科技代表的商業航天和人工智能的結合點正迎來新的“風口”。

高千峰在現場表示,商業航天作為高精尖產業,每一個細節都要仔細打磨,稍有閃失就會釀成大錯。比如,業界傳統方式檢測部件,通過顯微鏡等輔助工具進行檢查,但實際效檢測的精準率仍然有待提升,而AI技術則能在這方面提升效率。

AI+航天已走入大眾生活

衛星遙感影像人工識別效率低下,無法應對海量衛星遙感數據,一直是困擾行業進步的最大難題。隨著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利用AI進行遙感影像處理,對於遙感數據解譯的自動化處理有著明顯的提升作用,而其效率上的提升,對於遙感應用向垂直行業的滲透也將大有助力。

眼下商業航天和AI的結合,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一點上,高千峰在會場舉例稱,目前,智能手機中各種地圖地理位置信息的確認,大部分都依賴衛星提供的定位;此外,通過衛星遙感+AI結合圖像識別等技術,可以將很多星球圖像呈現在大家面前。

從業者的感受和行業發展的風向密不可分,今年上半年的Google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宣佈在Google Map裡,谷歌將利用AI和衛星圖像技術加入新地址和商家。

近年來,以SpaceX、OneWeb等大規模衛星星座應用為代表的商業航天計劃,以及Amazon、Google、阿里巴巴為首的科技巨頭的參與,使商業航天再次成為焦點。

巨頭的佈局和商業航天發展的浪潮緊密相連。銀河航天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AI的應用有兩個大的前提,一是大量的數據,二是對數據進行客觀、準確的標註處理。本次商業航天浪潮的特點,一是逾千顆的大規模星座部署應用,二是玩家多以互聯網產業起家,擁有強大的AI技術儲備及商業化推廣能力。

具體到商業應用,高千峰提到,在商業航天中,AI可以賦能自動化生產。以商業航天中的衛星為例,目前很多衛星製造方式基本依靠人工製造的方式,在該產業鏈上的公司眾多,但衛星在標準化和細節方面存在難以統一的問題,而倘若在生產中注入AI元素,通過智能生產線統一流程,結合全生命週期的生產數據管理,將推動衛星製造的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

運用AI實現衛星高效運營

商業航天與AI的結合也源於產業的不斷進階。

星際榮耀副總裁霍甲在現場表示,隨著商業航天不斷地發展,衛星發展也出現了分化,大衛星越來越大,小衛星越來越小。低軌密集組網的小衛星星座成本非常低,且因為離地球近,通信、觀測、導航效率非常高,可靠性也非常高。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小火箭升空,太空流量入口打通以後,衛星應用和終端運營商與大眾的生活將會更加密切。

那麼,在衛星需求量不斷提升的當下,商業航天與AI結合的進程如何?

對於這一疑問,銀河航天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傳統的航天產業多以單星規劃、定製化設計為主,型號間具備技術共性,卻又各不相同,雖具備大量的標準化數據,卻少有AI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場景,且研究人員缺乏AI應用經驗。而商業航天的大規模星座規劃,及互聯網巨頭的參與,恰恰為AI在航天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的條件。當衛星像汽車一樣批量生產時,AI技術可大量的應用於生產、檢驗、測試等環節。

此外,銀河航天專業研究人員告訴記者,衛星多是系統化工程,大規模星座的部署應用,對單星的姿軌控能力、星座的測控、保持、調度能力的要求,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空間中諸如單粒子、輻照等嚴酷的環境約束條件對可靠性的要求,也增加了系統的複雜性。因此,運用AI技術,有助於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衛星商業化運營。

衛星運營也要注入AI基因 商業航天或迎新“風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