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利川的土家族服飾也在不斷演變,解放前所用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史書稱之“溪布”或“峒布”,本地稱“家機布”或“龍頭寬布”,衣著顏色基本為青、藍、白三色。本文就清末至解放前這一時段述其服飾式樣。

(一)男裝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衣 男上衣,勞作時著對襟短服,釘有七至九顆布紐扣,小衣小袖,無滾邊,青藍二色,便於勞動,不易弄髒,俗稱火汗頭。出門則穿高領長袖,白色火汗頭,滾韭菜花藍邊,藍色滾青布邊,青色則滾藍布邊。春秋兩季內穿白布火汗頭,外套青布褂褂(似坎肩,解放以後稱衛生褂褂)。

較為古老的男裝為琵琶襟,衣邊貼梅花邊,繡銀鉤。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帽 成年男子喜戴風帽,帽後白布齊肩,上繡動物圖案,不繡花草。現代多纏長布帕,平常纏青色帕,出門纏白色帕。帕長三尺、五尺、七尺、九尺不等,最長一丈二尺,越長越顯富貴。纏法各異,老人纏裹整齊即可,青年人常纏額前人字格,也可纏吊三寸、吊七寸、指天罵地、朝天衝等樣式。一頭吊出耳際,依吊出長短稱吊三寸或吊七寸。一頭朝上,一頭下垂稱指天罵地。兩頭內壓,額前纏出人字格稱朝天衝。

褲 男裝褲子為青藍色,白布褲腰,大腰大褲腳,褲管短,齊膝下,膝下纏裹腳(即綁腿),俗稱“壇沿褲”,又稱“一二三褲”。古時褲腳邊繡花,膝蓋也繡花,後改為褲腳滾邊。

(二)女裝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衣 女上衣可分為外託肩和二馬居兩種。外託肩:短領、滾邊、右開襟,在袖口和下襬繡二道絲欄杆。二馬居,介於長衫和短衣之間的一種上衣,豇豆領,在袖口和下襬繡二至三道絲欄杆,胸襟前用綵線繡花紋、圖案。二馬居類似於現在的中長服,中老年婦女喜歡其“前遮羞後遮溝”的作用。年輕婦女喜穿外託肩,並喜歡大衣袖,有的衣袖大到可以從袖筒中給小孩餵奶。

褲 古時土家女喜穿八卦裙,近現代喜穿繡花長褲,較早也和男人一樣穿“壇沿褲”,青藍褲加白褲腰,後逐漸改為穿褲帶或縮筋褲,褲腳有三條寬度不同的梅花條,有的繡到膝蓋以下,梅花條上挑繡楊柳吊、狗兒花、樹樹花等圖形,褲腿比男褲長,長齊螺螄骨,中青年婦女不紮裹腿。富裕人家用紅色窩緞布料作衣褲。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三)童裝

童裝特色突出體現在童帽揹帶及骨飾上。童帽:隨著小孩年齡不同縫製不同樣式的帽子,如狗頭帽、風帽、斑鳩帽、涼帽、圈圈帽、荷花帽。比較典型的童帽如斑鳩帽,冬天用,外用青布,內用紅布,中間墊棉花,腦後有披風齊肩,額前和披風均繡斑鳩上樹或喜鵲鬧梅、鳳穿牡丹等圖案。

「民風民俗」土家族——服飾篇

民國以後,境內服飾逐漸變化,特別是抗日戰爭以後,布料和服飾變化明顯。直至解放前夕,火汗頭、長帕子、壇沿褲、包穀草鞋、棕襪子、草窩子、黃銅煙桿、麂子蹄、花荷包、夾板刀仍然是土家男人的主要服飾。外託肩、二馬居、白帕子、花圍腰、繡花鞋、銀簪子仍然是土家族婦女的心愛服飾。布料有所改變,樣式改變不多,土家傳統服飾仍為主流。

發展至今,除極少數偏遠地區服飾比較傳統外,絕大多數土家人著裝新潮,只盛大集會或逢年過節著民族服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