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廣西靖西,這裡山明水秀,奇峰異洞,被人們稱為山水“小桂林”,高達99%以上的壯族人口,賦予這座邊陲小城濃郁的民族風情。作為壯民族文化瑰寶的壯錦,在當地也有上千年的歷史。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明早在漢代,壯族先民就已經有了織造壯錦的技術。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靖西市文化館副館長 丁紅雲

壯錦是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靖西壯錦起源於漢代,到明朝的時候被列為朝廷的名貴貢品。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新中國成立前,靖西壯錦仍然是傳統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1956年,當地政府為保護和發展這一傳統的民族工藝,把民間手工作坊集中起來,成立了靖西織錦社,到1960年,織錦社改稱靖西壯錦廠,生產的壯錦在質量上,有了統一的標準,產量也有了提升。

2006年,靖西壯族織綿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李村靈,也在這一年走到媒體的聚光燈下,成為了壯錦技藝的代言人。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1987年,李村靈與壯錦的邂逅,始於壯錦廠的財會工作。斑斕的織錦,巧手的繡娘,比起枯燥的賬目,更能吸引年輕的李村靈,她軟磨硬泡終於讓老廠長陳曄鬆了口,答應教她織錦。剛開始學藝時,李村靈只能每天晚上下班後,利用業餘時間學,毫無刺繡基礎的她,要付出數倍於普通學徒的努力,儘管動作生疏,進展緩慢,但李村靈咬緊牙關整整學了差不多三年,終於一梭一梭地織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可沒幾年,她和廠裡的其他織娘不得不面對市場的寒流。在上世紀90年代,原本大受歡迎的壯錦被面、頭巾竟然滯銷了。很多織娘離開了壯錦廠,李村靈卻選擇留了下來,就在這時,一個客戶來問老廠長,壯錦廠能不能生產繡球,雖然繡球的工藝與壯錦完全不同,但當時李村靈她們顧不得許多,馬上接下了這份訂單,開始製作繡球。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果斷的轉型,讓壯錦廠起死回生。李村靈的擔當,被臨近退休的老廠長看在眼裡。2005年,38歲的李村靈接接任廠長,此時,她的腦海裡一直縈繞著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是民族工藝品,當時繡球就好賣,壯錦就賣不出去?幾經調研瞭解,她發現,問題不在壯錦技藝,而是市場需要新的設計。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和姐妹們一起設計壯錦紋路、圖樣,討論產品的改良,是過去十多年裡李村靈的日常。她成了織娘口中親切的“李姐”,只要一有機會,就帶著織娘們去參加交流活動,學習他人之長。新的創意,被激發,壯錦廠開發出的手工織造壯錦揹包、手提包,既有壯族傳統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理念,廣受年輕人的好評。如今,李村靈她們的壯錦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打入東南亞市場。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李村靈和織娘們每年都會走進校園,給青年學生講述壯錦的歷史,傳授壯錦的製作工藝,此外,壯錦廠也打開大門,定期開設培訓班,吸引感興趣的人們前來學習、參觀。壯錦的魅力來自傳承千年的精湛工藝,來自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澱,也因為傳承者們的智慧和勇氣,在新的時代下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大型原創周播電視專欄《我和我的祖國》每週四21:40在廣西衛視播出。敬請收看。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週年,廣西衛視精心策劃了大型周播專欄《我和我的祖國》,欄目於每週四21:40在廣西衛視進行首播。節目堅持導向為魂,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展示昂揚向上的奮鬥精神,營造歡樂祥和的盛世圖卷。

《我和我的祖國》大型周播專欄節目設置“為了新中國”“獻禮共和國”“祖國大家庭”“祝福新中國”4個板塊, 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這一主題定位,以豐富的史料真實再現革命先輩為國家和民族流血犧牲的動人事蹟;從不同的人物視角凝視新中國各個建設時期和發展階段的生動場景,以此喚起人們對高尚愛國情懷的共鳴。

看明朝名貴貢品如何行銷全國、進入國際市場

廣西衛視《我和我的祖國》欄目向廣大網友們徵集主題視頻啦!

無論是詩詞書法還是音樂作品,也可以是一些想對祖國說的心裡話,請拿起手機,拍一段視頻發給廣西衛視,即有機會在廣西衛視全方位呈現您的大作!是不是想想都有點小激動呢?

①廣西衛視郵箱:[email protected]

②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微信:廣西衛視

③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抖音:廣西衛視

④直接發送至廣西衛視官方快手:廣西熱門蒐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