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广西靖西,这里山明水秀,奇峰异洞,被人们称为山水“小桂林”,高达99%以上的壮族人口,赋予这座边陲小城浓郁的民族风情。作为壮民族文化瑰宝的壮锦,在当地也有上千年的历史。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明早在汉代,壮族先民就已经有了织造壮锦的技术。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靖西市文化馆副馆长 丁红云

壮锦是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靖西壮锦起源于汉代,到明朝的时候被列为朝廷的名贵贡品。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新中国成立前,靖西壮锦仍然是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1956年,当地政府为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的民族工艺,把民间手工作坊集中起来,成立了靖西织锦社,到1960年,织锦社改称靖西壮锦厂,生产的壮锦在质量上,有了统一的标准,产量也有了提升。

2006年,靖西壮族织绵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李村灵,也在这一年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成为了壮锦技艺的代言人。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1987年,李村灵与壮锦的邂逅,始于壮锦厂的财会工作。斑斓的织锦,巧手的绣娘,比起枯燥的账目,更能吸引年轻的李村灵,她软磨硬泡终于让老厂长陈晔松了口,答应教她织锦。刚开始学艺时,李村灵只能每天晚上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学,毫无刺绣基础的她,要付出数倍于普通学徒的努力,尽管动作生疏,进展缓慢,但李村灵咬紧牙关整整学了差不多三年,终于一梭一梭地织出了自己的第一件作品。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可没几年,她和厂里的其他织娘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寒流。在上世纪90年代,原本大受欢迎的壮锦被面、头巾竟然滞销了。很多织娘离开了壮锦厂,李村灵却选择留了下来,就在这时,一个客户来问老厂长,壮锦厂能不能生产绣球,虽然绣球的工艺与壮锦完全不同,但当时李村灵她们顾不得许多,马上接下了这份订单,开始制作绣球。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果断的转型,让壮锦厂起死回生。李村灵的担当,被临近退休的老厂长看在眼里。2005年,38岁的李村灵接接任厂长,此时,她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民族工艺品,当时绣球就好卖,壮锦就卖不出去?几经调研了解,她发现,问题不在壮锦技艺,而是市场需要新的设计。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和姐妹们一起设计壮锦纹路、图样,讨论产品的改良,是过去十多年里李村灵的日常。她成了织娘口中亲切的“李姐”,只要一有机会,就带着织娘们去参加交流活动,学习他人之长。新的创意,被激发,壮锦厂开发出的手工织造壮锦背包、手提包,既有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广受年轻人的好评。如今,李村灵她们的壮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打入东南亚市场。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李村灵和织娘们每年都会走进校园,给青年学生讲述壮锦的历史,传授壮锦的制作工艺,此外,壮锦厂也打开大门,定期开设培训班,吸引感兴趣的人们前来学习、参观。壮锦的魅力来自传承千年的精湛工艺,来自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也因为传承者们的智慧和勇气,在新的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大型原创周播电视专栏《我和我的祖国》每周四21:40在广西卫视播出。敬请收看。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西卫视精心策划了大型周播专栏《我和我的祖国》,栏目于每周四21:40在广西卫视进行首播。节目坚持导向为魂,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展示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营造欢乐祥和的盛世图卷。

《我和我的祖国》大型周播专栏节目设置“为了新中国”“献礼共和国”“祖国大家庭”“祝福新中国”4个板块,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题定位,以丰富的史料真实再现革命先辈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的动人事迹;从不同的人物视角凝视新中国各个建设时期和发展阶段的生动场景,以此唤起人们对高尚爱国情怀的共鸣。

看明朝名贵贡品如何行销全国、进入国际市场

广西卫视《我和我的祖国》栏目向广大网友们征集主题视频啦!

无论是诗词书法还是音乐作品,也可以是一些想对祖国说的心里话,请拿起手机,拍一段视频发给广西卫视,即有机会在广西卫视全方位呈现您的大作!是不是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①广西卫视邮箱:[email protected]

②直接发送至广西卫视官方微信:广西卫视

③直接发送至广西卫视官方抖音:广西卫视

④直接发送至广西卫视官方快手:广西热门搜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