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1為什麼別人行?


前些時日,各校的初中考試結束,成績陸續公佈了出來。

於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孩子帶著歡笑開啟了下半學期的課程,還有很多孩子像窗外的初冬,心裡落滿了枯澀的黃葉。

一次外出,我的目光被一對母子引了過去。孩子的母親約莫三十多歲,她的右邊是一堵刷了白漆的高牆,牆與她之間是她帶著小黃帽的兒子。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她一邊跟兒子齊身在人行道上走,一邊大聲對孩子說:“全班十多個考100多分的,你才考80多!怎麼考的!?”

孩子耷拉著眼睛說:“他們做對了附加題。”

“人家萌萌、小軒能做對附加題,你怎麼就做不對?還是你學的不行。”

這位媽媽邊走邊說,每說一句,孩子的腦袋就垂下去幾分。她與人行道邊上的白牆如同兩座大山壓得孩子抬不起頭來。

孩子垂頭喪氣的模樣,讓我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經歷。


2高高在上的壓力


相對於那個男孩,我要幸運很多——小的時候,橫在我面前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周恩來、愛迪生、貝多芬、莫扎特這類遙不可及的人物。

當母親用“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愛迪生堅持不懈,經過1000次試驗才製成燈泡”“貝多芬耳朵都聾了還能譜出《第九交響曲》”這類話,暗指我學習沒有崇高的目標、韌勁兒不足、不夠堅強時,我心裡暗想:這些人都是掛在名人牆上的精英人物,我哪裡能跟他們比?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靠著這份阿Q精神,母親的話沒有令我太過自卑,只是殘留了點出類拔萃、青史留名這類事跟我此生無緣的負面印象而已。

白牆下的那個孩子比我悲慘得多,跟他較勁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就在他的身邊,萌萌、小軒不但是具象的人物,還是與他同齡,朝夕相伴的同學。

一次作業或者考試,亦或者一場賽跑、一輪跳繩,男孩落後於人本就心傷、氣餒。他拖著受傷的身軀回到家,想要得到心靈的撫慰和認可。

可是家長卻在他們面前一遍又一遍的重複“別人家的孩子”——那些成績優異者的大名。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說:你還有進步的空間,還需要更加努力。

但在孩子看來,父母這是在告訴他們,“你可真差勁,我怎麼生了這麼個孩子。要是XXX是我的孩子就好了!”




3成長的煩惱


很多年前看《成長的煩惱》時,其中有一集講得是家裡的小兒子本·西佛做了個夢,夢到有另外一個孩子代替他的身份住到了他的家裡,成為他爸爸媽媽的小兒子,哥哥姐姐的弟弟。



而他本人則像個透明的幽靈,親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那個各方面看起來都比他優秀,有禮、幽默、乖巧……實際上卻虛偽奸詐的假本·西佛,用各種手段討好他的親人,剝奪本該屬於他的親情。

看這段劇集的時候,因為年齡尚小,我只是把它當做了無釐頭的情節。現在我愈發的覺得,經典就是經典,30年前《成長的煩惱》的導演和編劇們就用影視藝術為我們揭示了,孩子心中住著一個“別人家的孩子”是種多麼恐怖的感受。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別人家的孩子”總是乖巧懂事,“別人家的孩子”通常都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別人家的孩子”刻苦努力……

且不提這位“別人家的孩子”是否真的像表面上看的那樣光彩照人,即便他/她真的值得稱讚家長也不應對孩子總說他/她如何優秀。這樣是在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

“在大多數孩子心裡,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權威是父母。”(摘自《智慧家長:教子120問》作者殷永勝)

假如父母總是給他灌輸別人家的孩子完美無缺,他永遠都追趕不上,他的內心之中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像行刑官,一步一步將孩子的自信心從身體裡抽離出來。



他會喪失信心,甚至還會自暴自棄,“反正無論怎麼努力都超不過他,還不如歇下來玩會。”

長此以往,孩子只會唯唯諾諾低頭前行,看到的僅有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會高瞻遠矚;面對挫折一碰就垮,碰到壓力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避——不會有勇氣挑戰更美好的未來。


4田忌賽馬


上初中時,我班上有位同學學習成績很差。老師們多次給他“開小灶”,專門給他補習,雖然效果不佳,但在交流中發現他學習差主要是因為自卑。入校摸底考試,同學們的成績都在80分以上,只有他一個人語文數學全不及格。

回到家之後,他母親狠狠揍了他一頓,打那之後他覺得自己不是考大學的料。

瞭解到這些情況後,班主任決定鼓勵他,把他的注意力引回到學業中來。經過幾輪嘗試,她發現這位同學做值日、大掃除特別積極,就當著全班同學的誇他勤勞能幹。

幾次之後,老師的誇讚興奮劑似的點燃了他的熱情,不但幹活更加積極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我的班主任老師以點破面的方式,不可謂不高明。


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複雜而又豐富多彩,是因為有形形色色的人。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孩子,包括每一個大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有獨特的生命潛質。



把別人視為典範,拿自家孩子跟對方比,逼孩子參考對方的成長軌跡就是在照貓畫虎,最後的結果是別人永遠踩在自家孩子頭上,孩子永遠走在別人後面。

身為家長的我們,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那些歷史長河中的耀眼明星做對比。

科學家、哲學家、作家、畫家、音樂家……他們耀眼的光環只會彰顯孩子的瑩瑩之火是那麼黯淡。

我們更不能跟“別人家的孩子”站到一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一次次抽打自家孩子的心靈,不但不聞不問,還落井下石。

我們應該堅定地站在孩子的身後,用包容和關懷為他搭建一座港灣,在他經歷過風暴之後,用愛補給他,用和煦的風滋潤他。告訴他外面的大海儘可以去馳騁,風吹浪打,受傷之後隨時都可以回來。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發現孩子身上的亮點,讓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來一場“田忌賽馬”,將那個影響孩子一生的壞傢伙趕出自家地盤,幫孩子點燃自信的火焰。



【圖書簡介】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智慧的家長:教子120問》於2019年11月,經山東城市出版傳媒集團·濟南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殷永勝。本書依據當前家庭教育問題頻出,大量家長家庭教育認識、知識和資源匱乏的現狀,針對家長們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120個問題,分門別類地進行全面解析,說明了問題的成因,並給出了科學、系統的解決方案做參考。可以說,《智慧的家長:教子120問》既是一本蘊含豐富知識的心靈成長書,又是一本解決家庭教育問題的重要工具書。有它在手,家長朋友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信手拈來,快速地找到解決方案。




你還在幫別人家的孩子欺負自家孩子嗎?



殷永勝,1972年出生于山東濟南。著名教育專家,多年來致力於家庭教育、學習方法、素質養成的理論研究和探索創新。自1995年起在全國各地為廣大老師、家長傳播家庭教育新理念,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實踐家和改革者。現為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家庭教育中心副秘書長、山東中心主任,教育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教育部十二五課題《父母的言行特點研究》課題組組長,山東省行為科學學會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