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不会用人,为什么给两个胡人这么大的权力?不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李世民

“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魏征。

其实呢,除了他们俩是胡人,怂恿他们造反的,跟随他们造反的,基本都是汉人,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是少数民族。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

《旧唐书·安禄山传》载:“十一月,反于范阳……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而高尚、严庄“专居(安禄山)左右以画筹”。在这五个关键人物中,只有孙孝哲是少数民族。安禄山称帝时,大燕政权的左相达奚珣、右相张通儒、中书侍郎高尚、御史大夫严庄,前者为鲜卑人,后三人均为汉人。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称帝时的宰相周挚也是汉人。除了上述几个核心或关键人物外,在安史政权中担任过重要角色的一些人物几乎全是汉人。如安史政权的宰相陈希烈、平冽、张垍,尚书敬荣,中书令王伷和张均,全是汉人。

在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主要有崔乾佑、蔡希德、尹子奇、牛廷玠、徐璜玉、安守忠、安俊雄、李秦授、李归仁、毕思琛、周万顷、安晓、李钦溱、李立节、李庭伟、张孝忠、王武俊、申子贡、荣先钦、阿史那承庆、范秀严、阿史那从礼。这些将领中只有张孝忠(奚)、王武俊(契丹)、阿史那承庆(突厥)和阿史那从礼(突厥)是少数民族。其他如安守忠、安俊雄、安晓疑为安禄山的同一种族人。安史乱军中领兵打仗的将领多数还是汉人。

所以,不能因为他们俩是胡人,就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吧?他们想造反,必须得到大家的支持吧?

不仅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武将造反,也都是汉人为主的。

安史之乱的爆发,绝不是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唐玄宗不会用人造成的,而是很多矛盾集中爆发了,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而之后的藩镇割据,虽然从安禄山造反开始,但并没有因果关系,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结安禄山的造反,大概有这几个原因和矛盾点。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一,由于均田制破坏,府兵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了,终身当兵,军人势力崛起了,他们争取自己的利益,节度使只是他们推举的代言人。

而且,募兵制容易出现一个问题,谁给你钱就为谁卖命,就听谁的,

二,地方军人势力和皇帝之间的矛盾,皇帝自然想压制军人,而军人也想争夺利益。

而当时的军队分布又有问题,朝廷只有八万大军,而安禄山有20万,

三,唐朝的外部环境恶劣,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入侵,不得不给武将权力,不然结果就是被外族吊打,看看北宋就知道了,但是给了武将权力,武将必然拥兵自重。

四,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也叫街机矛盾,唐朝初期人口1200万,到了武则天时期,人口3000多万,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人口打到6000多万,土地是有限的,人口急剧膨胀,养不活的人口怎么办?

五,皇帝和太子的矛盾,唐玄宗怕太子提前接班,就必须用安禄山制约太子,防止太子造反,

安禄山为什么要造反?真的是因为他是胡人吗?


所以,安禄山造反人一系列矛盾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胡汉矛盾的问题,也不是用人的问题,

当地方军人势力崛起了,有了抗衡皇帝的势力,皇帝就想打压,而军人也想挑战天子,争取更大利益,于是就支持安禄山造反,就像后来士兵们支持郭威、赵匡胤、曾国藩黄袍加身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