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大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萃英大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百余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中,有这样一批“大先生”们,他们坚守奋斗、默默躬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们品格高尚,如竹似兰像菊,虚心淡泊高雅;他们栉风沐雨,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他们潜心科研,勇攀科学高峰;他们醉心教学,留得芬芳桃李;他们精神不朽,源远流长。

钜儒风雅,德高行远,穿越时空,独树一帜。值此110周年校庆年来临之际,学校特推出“萃英大先生百十载师德典范人物”专版,将陆续刊出为兰州大学110年的办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典范人物,以期在无限的缅怀、追忆和敬仰之中,激励广大师生牢记新时代教育的使命,在“双一流”的伟大建设中砥砺前行,再创华章!


萃英大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萃英大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历史地理学家。1947年1月至1948年10月任教国立兰州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兼代理主任。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陕西省历史学会第一届会长,民进中央委员,陕西省委主任委员。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一、二、三集),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史念海1932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历史系读书时,校长史学家陈垣先生亲自给学生上课,课读甚严。加之强邻侵逼、国难深重的现实,促使史念海发愤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刻苦学习,因此学业进步甚速,三年级时就修完大学本科生的全部课程,为进行史学研究打好了基础。由于受到清代乾嘉学派的影响,也是出于对陈垣先生的钦慕,史念海对考据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四年级时就连续写出了《两唐书地理志互勘》《西汉侯国考》等论文,受到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赏识,遂经顾先生介绍加入了禹贡学会。大学毕业后又被聘为该学会的编辑。史念海正是在禹贡学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严谨治学的精神熏陶下,在顾颉刚先生具体指导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写成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中国疆域沿革史》。此书全面总结了中国2000多年来沿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上起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时代,下迄民国时期历代之疆域分布与政区设置,不仅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还突破了前人所划定的沿革地理学的范围,在有关人口、都城等方面作了考证分析。至今,这本《中国疆域沿革史》仍是青年学者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必读的入门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史念海为避敌追捕,辗转来到后方,先在西安之西北文化学社及陪都重庆之国立编译馆担任编辑与副编审等职,后又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迁至重庆北碚之复旦大学副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兼代系主任、西北大学教授等教职,并继续从事历史地理研究。

建国不久,史念海在院系调整中从西北大学调至新分建的西安师范学院(现陕西师范大学),长期在历史系任教授兼系主任,后又升为副校长。这期间,他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力图建立起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他一方面结合教学工作编著《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一书,一方面结合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他着重围绕黄河流域历史上的经济发展问题,从农业、蚕桑、交通道路、居民聚落与经济等多个侧面,论证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过程,揭示出黄河中下游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起,直至唐朝前期,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重心,是最主要的粮食产区。1963年他将这方面的多篇论文,汇集成册,由挚友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命名为《河山集》,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历史经济地理论文集。

70年代初,史念海以花甲之年毅然走出书斋,投身于野外实地考察,将文献考证与野外考察结合起来。十几年里他北越阴山,西抵青海,南达珠江,东迄渤海。野外考察使他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研究领域,获得了现场第一手资料,帮助他订正补充了文献中许多讹传与疏漏,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国家委托的科研任务,也使他最后实现了由研治沿革地理学向研治历史地理学的飞跃。

史念海说:“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着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具有的悠久的历史渊源,只要把握好眼下的大好时机,进一步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更完善,理论更精湛,研究方法更先进,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就必须使这门学科取得更全面的发展”。

史念海惜时如金,在担任研究生导师期间,他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读书日志,每周写一篇读书札记,两个本子轮换,每周呈交一次。他曾对学生说,他不反对上街,不反对跳舞,但必须知道学生每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如果学生的读书日志出现了时间空白,他就会不客气地问他们这段时间做什么去了。对于学生写的每一篇札记,他都认真地批阅,批语有时甚至比学生写的札记还长。他不止一次的告诫学生,“学如金字塔,非博无以至专”,要学生广泛的涉猎自然和人文科学诸科目,因为如果没有广博的学科基础,就不可能有出色的专业建树。

史念海不仅教学生做学问的道理,而且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不止一次对学生说,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学术规范,“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这是顾颉刚送给他的话,他又把它送给学生们。史念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来没有节假日,经常教诲学生要珍惜时间,在近八十多高龄的时候,每天还规定自己要写多少字的文章。

史念海的一生兢兢业业,对于自己的学科领域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这促使他在学术上节节高攀。如今的兰大人身上也依旧能够看到这种精神,扎根祖国西部汲取的养分,将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发光发热。(来源: 兰州大学报)

萃英大先生——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