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怎麼破?糾正錯誤認知是關鍵

不知何時起,“陪娃寫作業”成了全社會的老大難問題,其儼然已是破壞親子關係的第一殺手。網上“陪娃寫作業”造成的悲劇層出不窮:

某爸爸在網站上留言:陪兒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還是命更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怎麼破?糾正錯誤認知是關鍵

某媽媽說:婚前是淑女,大聲說話都不會,現在瞬間秒變潑婦,每次寫作業聲音都能吼劈叉。爸爸說,你起開,我來,結果五分鐘後,他比我還大聲,我倆只能互換著,讓對方中場休息,告訴自己耐心耐心溫和溫和。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怎麼破?糾正錯誤認知是關鍵

某網友爆料:昨天晚上十點多,從樓上傳來一個女人的咆哮聲:“什麼關係?啊?什麼關係?說!到底什麼關係?”我那顆八卦的心瘋狂地跳躍起來,趴到窗臺上支起耳朵認真地聽著下文。女人繼續氣憤地喊道:“互為相反數啊!”我默默地關上了窗戶。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怎麼破?糾正錯誤認知是關鍵

那問題來了:“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到底該怎麼破?

這裡,我為大家介紹心理學上知名的“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基於“ABC理論”: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即對事件的認知,C代表情緒。“ABC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不是事件直接誘發了情緒,而是對事件的解釋、認知誘發了情緒”,即不是“A事件 --> C情緒”,而是“A事件 --> B認知 --> C情緒”。我一般簡單地總結為一句話——“情緒的禍,都是認知的鍋。”

所以“消除負面情緒”的根本解決辦法是“糾正錯誤認知”。一旦“錯誤認知”被修正為“正確認知”,即使再發生同類事件,也不會再引發負面情緒了。

舉個例子:甲、乙、丙是三個同寢室的大學生,一天甲、乙兩人一起走在路上,丙從對面走過來,卻沒有跟甲、乙打招呼,甲認為“丙在思考問題,沒有注意到自己,所以才沒跟自己打招呼”,於是他很平靜,而乙認為“丙是對自己有意見,才故意不跟自己打招呼”,於是他非常生氣。由此可見,同樣的“事件”,因為“認知”不同,所以產生了不同的“情緒”,即不是“A事件 --> C情緒”,而是“A事件 --> B認知 --> C情緒”。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小時候別人罵我、對我爆粗口,我還是會生氣的,但高中以後就不會了,因為我學到了康德的一句話“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呀,別人罵我那是他素質低,為什麼我要生氣呢?所以從此以後,別人再罵我,我就會在心中默唸類似這樣的話:“這人素質低,不要跟他一般見識,這人素質低,不要跟他一般見識……”默唸十幾次以後,就不會再生氣啦!

其原理是:我小時候之所以會因別人罵我而生氣,是因為我具有錯誤認知——“別人罵我,那就是我有問題。”於是,別人一罵我,我就會陷入“自我否定”,先感到羞恥,繼而感到憤怒;但我通過默唸“這人素質低,不要跟他一般見識”,就是用“正確認知”修正了“錯誤認知”,別人再罵我,我就不會再陷入“自我否定”,我不會再覺得自己有問題,而是覺得對方有問題,於是也就不會再生氣了。

所以建議各位父母,下次孩子再犯錯惹你生氣,你就在心中默唸“孩子還小,不懂事是正常的,孩子還小,不懂事是正常的……”默唸十幾遍以後,應該就不會生氣了。

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怎麼破?糾正錯誤認知是關鍵

回到我們的問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該怎麼破?

根據“理性情緒療法”,解決方案就很明確了:就是父母要糾正自己對“陪娃寫作業”一事的“錯誤認知”,當“錯誤認知”被修正為“正確認知”,你也就不會再生氣啦!

我認為父母常見的“錯誤認知”有以下幾種:(左邊是“錯誤認知”,右邊是“正確認知”)

1、完成作業最重要 --> 教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最重要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父母都急著想要孩子趕快把作業做完,一看到孩子十分鐘還沒做出一道題,就開始急了。

那我就想問了,你陪孩子做作業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只是把作業做完嗎?那你不如直接幫他做不就完了?所以長遠來看,父母陪娃寫作業,肯定是希望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可以自己獨立做作業吧?換句話說,“陪娃寫作業”的目的其實應該是“不用再陪娃寫作業”,對不對?

可見父母認為“完成作業最重要”本身就是一種錯誤認知,應該修正為“教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最重要”,即父母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作業有沒有完成”,而是“孩子有沒有學會思考”這樣孩子再做不出來題目,父母也就不會那麼著急了。

2、孩子應該一教就會 --> 孩子學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覺得孩子應該一教就會,往往教第一遍的時候,父母還是很有耐心的,但教第二遍的時候,聲調可能就開始提高,如果教了兩遍還不會,有的父母恐怕就要抄傢伙打人了。

但我們回想一下,我們學會騎自行車、學會游泳需要多長時間?一般學會騎自行車最少也要一個星期呢,而且免不了要摔很多跤;一般學游泳最少也要兩個星期,而且開始幾天肯定免不了嗆水。由此可見,我們學會一項技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了無數次的犯錯、糾正、再犯錯、再糾正。

所以指望孩子“一教就會”根本就是一種錯誤認知,尤其孩子還小,大腦還在發育中,其思維能力肯定比成年人差。所以教很多次,孩子不斷犯錯,糾正,最後才學會,這才是正常現象。

3、孩子學不會就是他笨 --> 孩子學不會是父母沒教好

先討論一個問題:假如你送你兒子去教練那裡學游泳,最後課程結束了,孩子還沒有學會游泳,你是會怪孩子笨,還是怪教練不會教?肯定是怪教練不會教對不對?

同樣的道理,你教兒子做數學題,最後孩子沒學會,那肯定是你不會教呀,怎麼能怪孩子笨呢?所以沒教會,就應該改進教的方法,比如可以用“畫示意圖”或者“拿實物來演練”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思考問題。

4、孩子沒教好,作為父母就失敗了 --> 教育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和練習

我發現這種想法在“名校畢業的父母”和“職業為老師的父母”身上最常見,他們一看到孩子表現不佳,本能地就會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實在是太失敗了”,繼而感到“羞恥”,繼而“羞恥”化為“憤怒”,最後可能就會情緒失控打孩子。

比如,“名校畢業的父母”常常會說:“我堂堂名校畢業生,怎麼會生出你這麼蠢的兒子?你簡直丟我的人!”而“職業為老師的父母” 常常會說:“我堂堂一個人民教師,居然連自己的兒子都教不好,我還怎麼有臉上講臺講課呀?”

我覺得,這種想法明顯也是一種錯誤認知,“名校畢業”也不代表你懂教育,“職業為老師”也不代表你門門課都會教,更不代表你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教。說到底“教育是一種技能”,它和游泳、彈鋼琴是一樣的,都需要學習和練習,你不學就不會。

所以“教不好孩子”只代表你沒有掌握“教育技能”,沒有必要感到羞恥,更沒必要感到憤怒,好好去學就行了。就像我很贊同李玫瑾的一個觀點“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你都不學“教育技能”怎麼可能教得好呢?

5、做作業是父母的事 --> 做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

最後強調一下,父母還是應該清楚“做作業”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只是一個“輔助、答疑”的角色,就算作業做不完,要挨老師的罵,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我覺得不應該把陪娃做作業當做一種常態,還是應該儘量培養孩子自己獨立做作業的好習慣。否則父母總是督促孩子做作業,那他永遠學不會自己做作業呀,難道你要陪他做一輩子作業?

今天就講到這裡啦,到底有沒有用,大家可以親身試驗一下,有不同意見也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