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书本内容与作者简述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本书采取

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割裂的独特方式,来更细致的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百年的新陈代谢和急遽变革。作者从社会结构、社会习俗、以及内外因素影响下的社会心态入手,运用辩证法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陈旭麓老先生的文章总是文学隽永又富有哲理,一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师。他运用辩证法作为“治史的眼睛”,以及运用了典雅的古风文辞,又具有严格认证的精神,来说明“新陈代谢”与历史的选择之间的相关性。从中可以感受到陈老独特的历史见解、和他踏实求实的认真态度、以及思辨精神的独特魅力。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的具体体现

一、近代变革的必然性

陈老的《浮想录》中曾说:新陈代谢是个自然规律,革命和改良是推动代谢的力,也是规律的体现,但有人为的因素,如果过头和不及,会对代谢起破坏或阻滞的作用。

近代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而古代社会的封建化独特体制对近代而言如同海底的水草一般,缠绕住近代的发展,使其在疯狂跃出海面发展的同时又难以脱身。

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漫长的,我们去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在封建社会后期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着许多暗示未来悲剧的因素。比如:始终以自我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思想、朝内四分五裂持续的动乱格局、官僚制度的腐朽与弊端……这些表现都在暗示着我们的社会需要大的变革。

而若要纵观整个近代历史变革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要从这个时期人们的社会心理

来入手。

阶级较高的人来说,近代时期西方对中国的一次次入侵与欺凌,使这些人可分为两大派别:即吸取了国外思想的经验教训,渴望国家强大的改革派(林则徐、李鸿章等人),与希望保住自身地位又坚持当前封建制度优势的保守派(慈禧太后为主的顽固派)。而发展趋势则是在逐渐变为支持变革的改革派居上,虽然他们的思想中不乏有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因素,但他们引入西方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等的这一系列行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产生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林则徐禁烟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清朝洋务运动

阶级较低的人来说,在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下,大多数人民都是从压迫、妥协中受到一些代表性人物的行动(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的影响,开始走向以反抗为主的路线,从而发起一些推动变革的活动。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太平天国运动

陈老在书中也有运用大量的笔法,对当时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分析了在欧风美雨影响下的种种社会心态,并表现为语言构造上的变化。他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研究,来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进行思辨阐释。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变革的上升的发展。这也反映出近代时期社会的一个必然态势,也就是历史的选择。

哲学上讲:人民是历史的主体。

陈老曾说:从变革中求不变(新的稳定),变不是目的。不管是任何阶级,都对变革产生着一定的影响,都在寻求着社会上一种新的稳定,而且,他们也是一个完整的群体。所以,这种变革发展,实质上也是人民的选择。

二、大国的崛起

新旧如环,在新旧制度、思想文化等不断摩擦碰撞中,我们的中国也在不断地崛起、发展。

古语曾云:“时势造英雄”。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繁衍了数千年,便是因为特殊时期,总会有英雄人物站出来承担保家卫国的责任。对于近代以来西方对东方不断地掠夺侵占,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促使了一些人民的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对促进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必不可少的影响。

  • 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体现在思想上的觉醒。

在鸦片战争战败之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下,林则徐作为部分思想觉醒的代表,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1841年组织相关人员编撰了《四洲志》。随后魏源受到林则徐的嘱咐,以此为蓝本,编著了《海国图志》。这本《海国图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给予了闭塞已久的中国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这一概念,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对西方以及世界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南京条约》签订

就在中国的较高阶层由于不平等条约而不断妥协,并将这种妥协转化为对人民的压迫时,洪秀全在此情况下又受到了西方基督教以及西方思想的影响,展开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中《天朝田亩制度》这一产物中的平均主义,就是当时思想觉醒的一大证明。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末期,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更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探索和考究。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太平天国运动

在后期,思想的觉醒范围越来越广,不同时期、阶层的人们,都对思想方面的变革有着自身的看法。如洋务运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即使部分意识只是朦朦胧胧的想法,但这也强烈证明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 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其次体现在生产上的觉醒。

清政府统治后期,上层阶级对西方的学习是从器械上开始的。这也是基于思想的觉醒,才开始对西方先进技术展开学习。西方的崛起大概可以从工业革命开始,而中国正是闭关锁国的封建状态,规避了发展技术的时期,却又躲不开工业革命的冲击。

《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完善自身,后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更是对它的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中国在器械上打破了之前的封建状态,并拥有了自己的三大水师。在生产上的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教育等方面,从而培养了许多军事型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以及大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阅读 | 从陈旭麓老先生的书中看历史的选择与新陈代谢

定远号战舰

陈老在书中也不断强调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一些时代先行人的贡献,更是用强有力的论证方式,强调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强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这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看来,大国的崛起离不开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而这种觉醒也是新旧交替的“新陈代谢”这一自然规律的体现,同时,这也是离不开人民的,是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是人民的选择。


从陈老的书中思辨性的表达可以看出,“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法则,这同样在历史的河流中处处可见。而这种“新陈代谢”受到最大的影响因素便是人民,人民又作为历史的主体,反映着整个历史的选择。所以“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历史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