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新國潮 · 新態度 · 新觀點

探尋畫作背後的故事 · 聆聽國畫裡的聲音 · 發現歷史中的真相



大家好,我麓山君,

一個追國潮,愛國學的後生。

從監視器中看世界

從長焦中看細節

探尋國畫中的故事

歷史中的真相


————————————————


如果歷史是一部劇,

那畫就是這部大劇中的鏡頭

畫家就是攝影師。

今天麓山君要跟大家去探尋的是一場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

這個“鏡頭”背後的故事可以不一般。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步輦圖》卷,唐,閻立本作,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釐米。


婚姻,對每個成年人來說,到了一定歲數似乎都會被提上日程,就算自己不想可能也會被父母緊追不捨。好在現代人的婚姻是自由了。要放在1300多年前就沒那麼簡單了,更別說當時的皇家婚姻了。

《步輦圖》描繪的場景,就是一場載入史冊的政治聯姻。這場求婚的記錄者便是唐代的右相也是畫家——閻立本。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公元七世紀,地處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強大興盛,其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是個“驍勇多英略”的領袖。他遣使臣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幾番周折,最終唐太宗李世民答應了他的請求,決定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松贊干布。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回到《步輦圖》這幅畫上,小編不禁要問,既然是重要的政治聯姻,


1. 為什麼唐皇接見賓客卻穿的如此不正式?

2. 為什麼前來求婚的使者看上去神情又是如此緊張與畢恭畢敬?

3. 為什麼記錄的卻是連背景都沒有的場面?

4. 再說著1300前的求婚到底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要探得這些疑問的答案,還得先從畫說起。

從構圖上看《步輦圖》圖明顯的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右邊以唐太宗為中心,左右簇擁著仕女,拿屏風的、舉旌旗,抬著步輦等等。左邊一字排開穿紅衣服的唐代典禮官,穿花衣服的使者祿東贊,穿素衣的翻譯官。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按照《舊唐書·輿服志》的記載,唐皇接見賓客,仿漢制應穿“白紗帽,亦烏紗也;白裙襦,亦裙衫也;白襪,烏皮履,視朝聽訟及宴見賓客則服之”

但李世民以宮女抬步輦的隨意溫馨的方式接見吐蕃求聘使者,一方面可以看出唐與吐蕃之間不同尋常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因為吐蕃使臣祿東贊訪唐,其名義上的使命是求聘聯姻而非政爭戰事,唐皇對如此重大事件以“非正式”方式表現,也有唐代使臣政治交往層面輕視對方的意圖。再說了既然是來求婚的,這岳父大人擺擺姿態,看看誠意考驗考驗也是有可能的。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其實吐蕃松贊干布這不是第一次來求婚了,求婚三次才如願以償。畢竟老丈人李世民對於女婿的要求也是很高。而且松贊干布的求婚也是帶著目的來的,作為吐蕃第三十二世贊普,平定叛亂後,急於有所建樹。而此時繁華強盛的大唐正松贊干布想要想學習的目標。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據史料記載,松贊干布公元634年派遣使者來求情未果。公元638年,他又派使者攜帶大量奇珍異寶入唐求婚。為了向唐朝施壓,他親自率領20萬大軍進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軍打得潰不成軍!他的這次求親自然也就沒有成功。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親。這次,他吸取了前兩次失敗的教訓,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祿東贊到長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謝罪,再提出通婚的請求。也就是《步輦圖》記錄的這次。

這也是前來求親的使者祿東贊為什麼看上去拱手肅立,顯得畢恭畢敬,神情緊張的原因了。畢竟要表現出一副前來請罪的姿態嘛。但話又說回來,祿東贊這個人應的緊張不一定是真的,因為這次求親唐太宗能答應其實也是看到了祿東讚的機智。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當時前來向李世民求親的兄弟名族可不止這吐蕃一家,總共有五家前來求親,而祿東贊就是在唐太宗設置的考驗中突破重重難關的那一個。至於這李世民設置的考題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什麼絲綢穿九曲明珠、從放在一起的100匹母馬和100匹幼馬中辨別出馬的母子關係、從200只雞中辨別出母雞與小雞的母子關係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深究下。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既然,這求親的背後有著激烈的故事,為什麼作為對整個和親過程都清楚的宰相閻立本要選擇這麼一個小場面連背景都沒有,而且也沒有喜慶熱鬧的氛圍。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閻立本這個人吧。

閻立本,出生在一個高貴的家庭,母親是一位前朝公主。家出身關隴集團的士族,他的姥爺就是鼎鼎大名的北周武帝宇文邕。閻氏家族除了是累世高官,還有一項特殊的才能,那就是畫畫和建築,這可是家傳絕技,與王羲之家族善於書法是一樣的。其父閻毗擅長繪畫、工藝和建築,在隋朝官至將作少監。其兄閻立德也是大畫家,還曾主持修建翠微宮、玉華宮以及獻陵(李淵墓)、昭陵(李世民墓)等重大工程,做過唐朝工部尚書,還曾為帝后設計服飾、儀仗。而閻立本本人也是非常有才幹的,官至右相,政治才幹自然不在話下,還能馳譽丹青,留下的作品除了《步輦圖》還有《歷代帝王像》、《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卷》等等。而他的畫作多為宏大歷史敘事主題。

但閻立本對於自己繪畫天賦,並不以為然,甚至告誡自己的兒子:“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僕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真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這緣故還是閻立本在任吏部郎中時,有次被召在眾大臣與宮人面前為皇帝話怪鳥而起,他自覺羞愧,像是被圍觀的小丑一般受辱。

這也就有了後來閻立本當上宰相後,有人作詩說:“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以此諷刺閻立本的相位來路不正,不能和姜恪相提並論。

當然,對於喜歡與繪畫以及還因此出名的閻立本,並不是從此封筆。他以只畫想畫之畫,只畫想畫之人來保持著他的愛好的同時也保持著姿態。所以說閻立本的話多是宏大題材,但往往以小見到,這幅《步輦圖》正式如此,不去選擇大擺筵席的大場面來敘述,而是選著這種非正式的小場面。這樣一來,一方面反而能凸顯唐太宗李世民,而免於淹沒於人海中。再者也能讓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事件的關鍵人物身上。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再說說著求婚成功後,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的遠嫁,這隨身帶去的嫁妝可謂豪了去了,除了帶去很多中原地區的佛經、史書、詩文、農書、醫典、曆法等文化典籍,還有5500名工匠及穀物、牲畜等,以及中原地區的醫藥、歷算、紡織、造紙、釀酒、製陶、碾磨等技術傳,對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唐蕃關係,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而作為這次求親的男主松贊干布當然是開心激動的,不僅親自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隆重迎接文成公主,與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而且還在拉薩布達拉山為公主修建宮室,也就是最初的布達拉宮。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的200多年間,吐蕃和唐朝之間使臣和商人往來頻繁,保持著和睦相處。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文成公主篤信佛教,在邏些建造小昭寺,協助泥婆羅(今尼泊爾)赤尊公主修建大昭寺。而文成公主從長安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像至今仍保存在大昭寺,而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傳說為其親手所栽。

松贊干布逝世後,文成公主繼續在吐蕃生活達30年。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在吐蕃去世後,唐朝派使臣入蕃弔祭。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結婚的故事,以及推進藏族文化的功績,至今仍以戲劇、壁畫、民歌、傳說等形式在漢藏民族間廣泛傳播。文成公主在藏傳佛教中,被認作綠度母的化身。

1300多年前的求婚現場發生了什麼?探尋《步輦圖》背後故事!

好了,麓山君跟大家探尋的名畫就到這了,

若有自己見解和另知真相的朋友,請片尾留言來懟我!


畫家簡介:

閻立本(約601年-673年), 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唐代政治家、畫家。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閻毗、閻立德、閻立本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聞名於世。代表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像》等。


國畫小知識:

山水畫:

山水畫的歷史進程: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業從事山水畫的創作。儘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是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於紙上,氣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臺、舟車、橋樑、風、雨、陰、晴、雪、日、雲、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