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繪畫是一門想象力與創造力相結合的藝術,當然,任何藝術作品都是對社會生活實踐的再創造,因此,

繪畫也是一門記錄社會生活的藝術。尤其是古代的人物畫,在生動形象記錄著人們生產生活的同時,也向當今的人們展示了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

而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則是頭飾文化。中國古代的人們,無論男女,都留有長髮,並且秉持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觀念,因此,古時候的人們對頭髮的護理與裝飾都十分看重,古時的頭飾文化傳承至今,也成為了中國特有的服飾藝術。

今天,我們則從各種繪畫作品出發,並且結合不管是古代詩詞的記錄,來了解古時的頭飾文化。在古代早期,頭飾的風格較為粗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喜歡用頭巾裹頭髮,這也成為了當時的時代特色之一。

唐朝時期,頭飾文化呈現出來了兼收幷蓄的特點,唐朝高度開放的社會總體氛圍和政策,給漢族傳統頭飾文化和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相結合創造了契機,也由此,唐朝時期的頭飾裝扮帶有明顯的異域風情。

時間發展到宋朝時,隨著文人政治的和科舉制度的日漸成熟,整個社會尚學風氣十分高漲,與唐朝時期相比,宋朝頭飾文化是儒雅的,帶有明顯的文人氣質。

頭飾文化歷經數千年發展,在後世的傳承中,隨著時代的變革也呈現出與之對應的時代特色,是不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的產物。接下來,我們便近距離走近中國古代頭飾文化,瞭解這其中蘊藏著的歷史傳承與文化內涵。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二 古時男女所用的頭上飾品

頭飾,顧名思義,是一種可以戴在頭上的裝飾品。與手鍊,項鍊,戒指等裝飾物相比較,頭飾往往能給人們帶來更明顯和更直觀的視覺衝擊,具有十分強烈的裝飾效果。頭飾有男子頭飾也有女子頭飾,其中,以女子頭飾為主。頭飾的內容包括髮飾,耳飾,帽子。而古代女子的髮飾往往種類繁多,製作工藝精美。頭飾只是一個統稱的概念,並不具體指某種飾品。

1、頭與飾

中國古代女子的頭飾在中國傳統服裝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國古代的一位女子,無論是出身貴族,還是出身於普通平民家庭,自及笄年華開始,在不同時期都會配備有相應的頭飾,以符合不同時期的身份特徵需要。同時,在不同的場合,對婦女佩戴的頭飾也有著不同的要求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繁瑣的禮儀規則,造就了古代婦女頭飾種類豐富,花樣繁多,大致可分類為:

笄,簪,釵,花繩,花鈿,步搖,梳篦。而古代的男子頭飾,一般是頭巾或者諸葛帽,相較於女子頭飾,則簡潔很多。

時代傳承至今,中國古代的頭飾文化已經在快時代的洪流發展中,被大大闊斧地簡化了。但是,這些傳統的頭飾文化並沒有徹底消失,依舊會以其簡化後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今的我們也常常能夠在街上看見女子用簡單的簪子進行館發。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2、簪與笄

古代的男子和女子都會進行相應的成年禮,在成年禮中,頭飾也往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參與了成年禮中關鍵的程序。在《禮記·內則》中有記載:"女子十有五而笄。笄是中國古代一種十分常見的固定髮髻的館發工具,而在古代,女子在十五歲成年禮中,需要由一位女性長輩幫忙用笄盤起長髮,以示成年。成年也就是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紀了,因此,盤起頭髮的女子也意味著到了可以為人婦的年紀。

古代的男子成年時間相當於女子說較晚,二十而弱冠。這是的男子會加以冠禮,弱冠之禮的程序較為複雜,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要把男子的頭髮盤成髮髻,再為她們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從古代男女的成年禮來看,古人對頭飾文化的重視程度是十分之高的,為此也衍生出來相應的各式各樣的禮節,將其與其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有的頭飾文化,並且在中國服飾文化史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三 從洛神賦圖等傳統繪畫中看歷朝歷代的頭飾

文化作品是記錄社會生活的一種良好載體,不同特點的頭飾文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1接下來,我們便從各幅名畫,各篇名詩詞中記載的中國古代頭飾,來了解歷朝歷代的頭飾特點。

1、魏晉南北朝

在中國古代早期,頭巾是十分受到男子歡迎的頭飾。從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東坡先生用“羽扇綸巾,彈指間灰飛煙滅’描繪出了周瑜儒雅瀟灑的謀士形象,側面也反映出了,在三國時期,頭巾在社會上層階級的男子間的盛行。 當時的男子頭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幅巾一種是葛巾。

綸巾也是幅巾的一種,幅巾由絲帶製作而成,製作成本較為昂貴。而葛巾是由蔓草莖纖維製成,製作原料的成本就比較低,並且其材質也十分適合和布衣進行搭配,是平民百姓的首要選擇。葛巾據說是由諸葛亮創制的,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葛巾又稱作諸葛巾。除了這兩種頭巾,還有一種名為角巾的頭巾。角巾得名於郭林宗,由普通的頭巾演變而來。

相傳,有一天郭林宗外出辦事,回來時天降大雨,他卻沒有帶傘,只有頭上佩戴了角巾。滂沱的大雨從天空中一瀉而下,郭林宗佩戴的頭巾其中一角下陷,路人看見後紛紛感到新奇,並對此進行模仿,後來也形成了一股故意將頭巾折一角的風氣,

因此,角巾又稱作折角巾。這股佩戴頭巾的風氣後來在整個社會中都是十分流行,並且流傳到後世的魏晉時期,對唐朝時期男子頭巾的佩戴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無需置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頭巾束髮的人十分多。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有人將頭巾與帽子相結合,創造出來了在巾幘上面加籠巾製作成的“籠冠”。

籠冠是一種男子女子都可以佩戴的頭飾,獨具特色。它的形象也出現在了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 , 圖中的洛神,穿著打扮都是東晉時期十分流行推崇的服飾。而圖中的侍者們,則都佩戴著籠冠,從側面反映了這一時期,籠冠作為一種頭飾的受歡迎程度。

女性的頭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顯現出來了獨到的特色,這時候的女性們喜愛誇大的髮髻,喜愛營造出一種大氣龐然的氣勢。因此這時候的女子往往會藉助假髻來讓自己的髮髻看起來十分髙聳。製作假髻的方法步驟比較複雜,第一步首先需要人們在頭髮中鑲嵌進一定的填充物,填充物通常會由木板和頭髮做成,然後再在上面裝飾有各種各種的首飾,如髮簪,步搖等。除此之外,也會有人用鐵絲在頭上圍成一個圈,再在鐵圈上進行編髮。

總之,製作假髻的形式和方法各式各樣,古代女子們為了美麗特可謂是發揮了偉大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2 隋唐時期

在隋唐時期男子的主要頭飾依舊是頭巾,只是這時,流行的頭巾主要是幞頭,幞頭出現於東漢時期,經歷了漫長時間的傳承,在魏晉時期獲得了很大的普及。後來,時間發展到隋唐時期,男子佩戴頭巾的風氣更為盛行,

幞頭也由此成為了隋唐時期男子的主要頭飾在閻立本的《步輦圖》中,記載著吐蕃使者來到長安,迎接文成公主,受到唐太宗接見時的場景。

在這一幅畫中,一位男子頭戴氈帽,身穿錦袍,無疑,這人便是吐蕃使者了。除此之外,畫面中站立著的還有兩位唐朝官吏,他們的頭上都包裹著幞頭。更為直觀體現幞頭在唐朝時期的流行程度的是,畫面中坐在步輦上的唐太宗也戴著幞頭。

隋唐強盛時期女子的頭飾也呈現出來獨有的時代特色,此時的社會風氣相比較前朝來說,較為開放,婦女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這種時代背景最終反映在頭飾文化上,也帶來了相應的效果,女子們開始大膽追求全新的審美,敢於衝破封建禮制的束縛,創造出來了隋唐時期獨具特色且極具藝術價值的頭飾文化。也正是因為這一時期女子們大膽追去美的精神和工匠們在繼承中的勇於創新,隋唐時期為中國的頭飾文化留下了豐富的頭飾式樣,如釵、簪 、步搖、梳、金鈿、銀細等。並且在唐王朝時期,由於統治階級開發的民族政策和經濟政策,漢族人民與邊疆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往來都得以加強。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頭飾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因此這一時期的頭飾文化也體現出了異域風情的特色。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3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的頭飾文化相對於開放恢弘的唐王朝時期,是含蓄的。這時的社會,重文輕武風氣盛行,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同時,宋朝時期,科舉制度逐步完善。文化政策寬鬆,整個社會會具有濃郁的尚學尚文風氣。這一切最終促使了宋明理學的誕生與發展,並且成為整個社會,國家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程朱理學思想也由此,成為了長期居於統治地位並且影響後世七百年之久的官方哲學。

程朱理學倡導“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強調節制物慾。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社會整體氛圍趨向於內斂,人們的服飾風格也一改唐朝時期的豪華豔麗,而趨向於選擇更加自然清雅的服飾,給人以質樸純潔之感。宋朝時期的文人們,大多數喜歡頭戴頭巾,這時候主要流行的頭巾是幅巾,由紗羅布葛縫製而成。此時的幅巾和古代早期的頭巾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頭巾的樣式繁多,有東坡巾、程子巾、逍遙巾、山谷巾、高士巾、雲巾、軟巾、胡桃結巾、仙桃巾、華陽巾等等,其中,最為出名且受歡迎的頭巾莫過於東坡巾,而這受到了蘇東坡先生的個人魅力的影響。

宋朝時期的女子服飾文化也受到了社會整體氛圍的影響,頭飾不再追求富麗,而是轉而追求淡雅樸素的頭飾裝扮。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婦女們也流行著戴冠的風氣,頗顯文人氣質,

這時候婦女間流行的冠的種類有很多種,如山口冠、團冠、珠冠、短冠、角冠、垂肩冠等等

並且,此時的宋朝婦女們的頭飾的審美標準是看冠的高度,宋朝盛行高冠,女子佩戴的高冠更是日益奇特,有的可以高達三尺。這種高冠風氣雖然代表了一個時代特定的審美,只是隨著高冠風氣的盛行,有些人甚至因為冠的高度過高而影響了日常生活,使得政府後來不得不頒佈相關的法令對這一風氣進行限制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四小結

中國古人的頭飾文化,在歷史的漫長髮展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如今,我們所理解的頭飾一般指女性頭飾,一切用來固定髮髻並且起到裝飾作用的飾品都可以稱作頭飾。只不過,在古代,頭飾文化具有著豐富的內涵。

首先,頭飾一詞不再是女子的專有名詞,從某種意義來說,在中國古代早期,男子頭飾在中國服飾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要大於女子頭飾。這些受到了國家政治發展,社會經濟水平的影響。後來的中國古代,男子頭飾的發展和女子頭飾的發展逐漸呈現出齊驅並進的趨勢,共同促進中國古代頭飾文化的繁榮。

以《洛神賦圖》、《步輦圖》等入手,聊聊古時頭飾的延襲

頭飾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史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頭飾所具備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美觀觀賞了。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頭飾文化更是潛入了深層的社會歷史意義,體現了古代時期,華夏民族的整體價值觀,更反應著華夏民族傳承千年的禮儀秩序。傳承中國古代傳統頭飾文化,當從現在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