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俄英兩國之間關於前雙面間諜斯克裡帕爾和女兒在英國被毒害一事進一步發酵,已然蔓延到了體育界。目前有六國聲稱要抵制俄羅斯舉辦的世界盃。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這件事從一開始就透著詭異。

平心而論,俄羅斯干這件事的可能性真的微乎其微。

首先,斯克裡帕爾2006年因叛國罪被俄羅斯判處13年監禁。2010年,他被用於向美國交換俄羅斯間諜,之後來到英國尋求庇護。這麼長的時間,俄羅斯要除掉他的機會太多了。完全沒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跑到英國去毒殺一個退了休的雙面間諜。

另外,事發時間就在俄羅斯總統大選的前夕。俄羅斯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給自己找麻煩。

在這件事上,英國政府的態度也很詭異了。事發之後,英國第一時間指責俄羅斯。理由是這種毒劑是蘇聯生產的。更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竟然向俄羅斯發出了最後通牒。

英國首相特麗莎·梅在12日對英國國會議員發表聲明表示,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英國政府認為俄羅斯“很可能”對發生在索爾茲伯裡的中毒事件負有責任。

對於英國的指控,不要說俄羅斯不相信,連英國人自己都不相信。英國反對黨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呼籲,在掌握確鑿證據前慎下結論,警告勿把英俄關係拖入“新冷戰”。

英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指責俄羅斯之外,不僅沒有拿出任何讓人信服的證據,而且拒絕了俄羅斯聯合調查的提議。

這種“莫須有”的罪名強加給俄羅斯。按照法律術語似乎叫:有罪推定吧。我說是你乾的,就是你乾的。而且還是如此強硬的態度,這個威脅的腔調似乎只有大國對小國的時候才能發出吧?英國哪來的底氣哪?即便梅想成為撒切爾。但是俄羅斯可不是阿根廷。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估計俄羅斯也氣懵了。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憤怒地表示:“沒有人能就這麼走進國會然後說:‘我給俄羅斯24個小時!’他們是要給誰24小時?想要幹什麼?”言外之意——你以為你是誰呀?你在威脅誰?看清楚我是俄羅斯。

更加詭異的是西方各國的反應,在真相不明的情況下,竟然紛紛跳出來站隊。

16個歐盟國家,連同阿爾巴尼亞、挪威、烏克蘭、加拿大、美國與澳大利亞總共23國,3月26日各自宣佈將驅逐境內數量不等的俄羅斯外交官。甚至連非洲的剛果也蹦出來刷存在感。

這種起鬨式的外交官驅逐行動著實讓人費解。什麼時候英國的號召力如此強大了?難道回到一百年前日不落帝國時代了?

讓我們按照事情的發展時間梳理一下。

3月4日,俄總參情報總局前上校謝爾蓋∙斯科裡帕利及其女兒尤利婭在英國索爾茲伯裡被發現失去意識。英國認為俄極有可能對此負責。

3月12日,英國向俄羅斯發出最後通牒。

3月12日,美國“當時的”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就此事嚴厲指責俄羅斯。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3月14日,英國驅逐23名俄羅斯外交官。

3月15日,美英法德四國發出聯合聲明,譴責 “刺殺”前俄羅斯雙面間諜的行為。並且,從梅當初的“有可能”,升級為“極有可能。”

3月17日,俄羅斯為報復英國,驅逐英國23名外交官。

3月22日,歐盟峰會召開期間,歐盟最終站到英國一邊,表態以最強烈言辭譴責此事,並對英國展開的調查予以支持。

3月26日,歐盟14國決定驅逐俄羅斯外交官。

3月26日,美國宣佈驅逐60名俄羅斯外交官。並關閉西雅圖總領館。

3月26日,加拿大、挪威、阿爾巴尼亞、烏克蘭也同時跟進。

3月27日,澳大利亞跟進。

3月28日。黑山共和國加入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隊伍。

(有意思的是黑山總理被記者問及毒殺間諜案發在什麼地方時,黑山總理沉默了。由此可見,間諜斯克裡帕爾被誰殺的本身並不重要,它只是一個藉口而已。)

再看看所有驅逐俄羅斯外交官國家的大名單: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加拿大、阿爾巴尼亞、挪威、馬其頓、捷克、波蘭、丹麥、羅馬尼亞、立陶宛、匈牙利、愛沙尼亞、克羅地亞、拉脫維亞、黑山、烏克蘭、澳大利亞。

從大名單中可以看出,除了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和烏克蘭,其餘國家全部都是北約成員國。而烏克蘭是北約“申請國”。瑞典、芬蘭、澳大利亞則是北約“增強夥伴國”。

至此,這次操縱驅逐俄羅斯外交官行動背後的黑手已經昭然若揭了。

說起來,英國對俄羅斯積怨已久。

英國媒體3月25日報道說,俄羅斯戰略轟炸機15個月內入侵英國20次。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最近一次發生在3月10日清晨。俄英之間的關係可見一斑。

近年來俄羅斯核潛艇不斷出現在英國附近,諸如“奧斯卡”級和“阿庫拉”級,弄的英國海軍十分緊張,曾出動大量艦艇搜尋其蹤跡,試圖迫使其浮出水面,都沒有成功。對此,西方國家未免有唇亡齒寒,兔死狐悲之感。這也可能是西方國家在這次事件中如此齊心的原因之一吧。

3月1日,羅斯總統普京發表“亮肌肉式的國情諮文”,估計也讓西方國家感到恐慌。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基於英俄兩國惡劣的關係,由英國率先向俄羅斯發難,英國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而且梅的日子不好過,可以說內外交困。利用一個突發的事件轉移一下注意力。也是不錯的選擇。

歐盟在這一事件中其實扮演了關鍵先生和白手套的角色。

有人會問:英國已經脫歐了,歐盟為什麼還要趟這趟渾水哪?

因為歐盟成員國基本都是北約成員國。歐盟和北約很多利益訴求是一致的。

同時,真正掌握歐盟話語權的是德國和法國。

毒殺間諜事件再升級,幕後黑手昭然若揭

德法兩國的態度早就明確,由德法兩國推動這件事,在歐盟獲得通過很容易。

由歐盟出面其實是為了淡化北約的痕跡。畢竟北約是一個對抗性軍事組織。而且,歐盟和許多西方國家一起行動會給俄羅斯更強的壓迫感。還有,歐盟和其他西方各國比北約組織讓人感覺更具有廣泛性、正當性。

自從克里米亞危機之後,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制裁的質疑聲愈演愈烈。德國因對俄製裁損失高達1000億歐元,很多政客、商人甚至平民都開始抨擊默克爾的對俄政策。其他西方國家同樣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2017年12月14日,歐盟成員國通過決議再次延長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會後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歐盟國家領導人就制裁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沒有看到能夠結束制裁的“充足進展”。

此前,意大利等國曾多次要求解除制裁。由此可見,歐盟各國的利益並不一致。

歐盟內部矛盾不斷,如難民問題。歐盟解體已經變得“極有可能”。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尤其是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在很多方面掣肘法德。但是,在反俄問題上,東歐國家卻是最積極的,最堅定的。歐盟希望藉此次事件妖魔化俄羅斯,給歐盟成員國找個共同的敵人,增加歐盟的凝聚力。

一直以來,俄羅斯把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劃為北約東擴的紅線,但是,就在3月10日基輔消息: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第一副議長格拉先科當地時間10日表示,北約承認了烏克蘭的“申請國”身份,這是烏克蘭加入北約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北約各國在美國的帶領下,先發制人,給俄羅斯一點顏色。既可以將水攪渾,讓俄羅斯無暇兼顧。又不至於真的撕破臉皮舞刀弄槍,導致傷筋動骨,這次毒殺間諜事件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藉口。

正如俄羅斯外長所言:驅逐俄羅斯外交官的行動,其實是有組織、有預謀的示威行動。

整個事件可以說,雙面間諜斯克裡帕爾,為英國和北約貢獻了最後的餘熱。至於他怎麼死,被誰下的毒,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現在,俄羅斯反將一軍。要求英國提供證據,聲稱:“如果不向俄方提供充足的證據,我們將認為,這起事件是大規模政治挑釁背景下謀殺俄公民”。並且,聲稱160國等著看英國的證據。

俄羅斯底氣十足,如果英國拿不出證據,或者證據並不指向俄羅斯。英國該如何收場哪?

事情將變得越來越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