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積極發揮餘熱作用 退休幹部才旺採訪記

往事如風,歲月匆匆。新玉樹迎來了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十週年的紀念季。撫今追昔,誰都感慨萬分,萬人萬言,人人都有一腔心裡話要說。

感恩新時代 奮進新玉樹|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積極發揮餘熱作用 退休幹部才旺採訪記


玉樹市退休幹部才旺住在玉樹新城民主路南小區,陽光從紗窗裡透出,窗前各種花卉生機勃勃。下面,我們聽一聽這位老幹部在玉樹“4.14”抗震救災十週年之際說的話。

我的祖籍是玉樹市下拉秀鎮,出生於1943年3月。1963年我在下拉秀鄉尕瑪村當會計,年僅21歲。1964年在全州第一批社會積極分子中吸收到國家幹部的隊伍中,1974年入黨。參加工作先後在下拉秀、上拉秀、結古鎮當過副書記、書記、鎮長,縣農牧局副局長、局長,1998年任縣政協副主席兼統戰部部長。”他說:“以前機關工作條件和群眾生活都比較差、比較艱苦。我經歷了肖格政府以及人民公社大鍋飯的大集中時代。後來隨政策變化體制下放,劃分生產隊搞集體勞動分配,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生產責任制,把集體的牲畜承包給牧戶。到了八十年代,牲畜作價歸戶(一頭牛40元,一隻羊8元),玉樹隨時代進入了新紀元,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開足了馬力向脫貧致富邁進。

從六十年代開始,由於社會逐步趨於穩定,人民生活逐步向好的方向轉變。當時,我工作的下拉秀鄉是國定貧困縣,純牧業鄉。畜牧業基本靠天吃飯,經濟形式單一,採挖蟲草、蕨麻是副業。蟲草一斤10.5元,採挖後和牛羊肉、畜產品統一上繳國家收購。糧食靠國家供應,憑口糧證。群眾基本夠吃,沒有餓死人的事發生。但是,貧困面還是廣,種植燕麥也成熟不了,叫“青乾草”,芫根用於喂牲畜,人也吃一點;人們穿得大多數是皮襖,少數人有布料衣服穿。羔皮皮襖是最好的。一年有冬、夏兩套衣服,鞋子主要傳統的牛皮底子“桑巴嚡”,穿一雙“黃球鞋”“白球鞋”是很時髦的;舊社會下拉秀除5座寺院有房子外,牧民們祖祖輩輩住的是牛毛帳篷。上世紀70年代也有蓋房子的,先是生產隊蓋的集體房,是平頂的,土木結構,是由青海省海東、海南的農民過來蓋的。到了90年代初期百分之九十的群眾蓋起了房子,這算是草原上的一個巨大變化,牧民群眾大多數有了定居點,告別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90年代中期,按照國家出大頭、個人出小頭的原則,實施畜牧業“四配套建設”。“四配套”建設的主要內容就是網圍欄、人工種草、畜棚、定居點。“四配套”建設在發展畜牧業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不說牧民實現了定居生活,圍欄草場在冬春季節青黃不接之時有效地緩解了草畜矛盾,在抗災保畜中的作用尤為突出,圍欄草場被群眾譽為“聚寶盆”。到了2000年前後,國家提倡牧民定居蓋房子,給予一定補助。為牧民蓋房子,如60平方米的定居房比之前的房子在材料上、質量上有了新提升。玉樹“4.14”地震,下拉秀列入一般災區,國家給每戶修建了80平方米的現澆房,質量上乘;交通方面,六、七十年代玉樹縣一個鄉有一輛解放牌貨車,用於給機關拉牛糞,解決幹部燃料問題。下拉秀鄉財政非常困難,包括鄉政府幹部工資經費只有16萬元,幹部一天出差出差費三毛錢,沒有電照明用的是煤油燈,下鄉自備蠟燭和手電筒。當時的公路路況差,從結古到下拉秀需要5到6個小時,下雪天就被封山不通車。現在路好,四通八達,很方便。

地震給玉樹造成了重大的災難,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結古鎮作為玉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瞬間變成了廢墟。我作為這次災難的親歷者。當時的情況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尤其是民房,塵土瀰漫,到處是哭叫聲。人們一下子陷入恐慌和絕望的境地,今後如何生存、生活?

幸有偉大的黨和國家,再次救民於水火中,舉全國之力開展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州、縣、鄉鎮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利用兩個月時間完成了救人治傷、房屋鑑定和拆違清墟、災民安置工作。於6月30日開啟了災後重建的序幕,並通過3年苦幹,建成了跨越20年的新玉樹。從此,玉樹的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煥然一新。機關、學校、醫院、市政和交通全面提檔升級,發展也是前所未有。

我作為一名地震中的災民、災後重建的參與者、災後重建成果的享受者,見證了新玉樹的浴火重生、鳳凰涅槃。三年後,我走訪鄰里,到群眾中瞭解情況。所到之處,群眾反映居住條件、生活都到達和超越災前水平。我在基層工作時間長,喜歡和群眾打交道瞭解情況,他們都說住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比以前好!

雖然在地震中有的同胞失去了生命,但是活著的人,大家的精神面貌因為有了黨組織、有了各級幹部,有了廢墟上飄揚的黨旗和五星紅旗,心裡有底、有譜。雖然住在帳篷裡,都知道有了黨和全國人民的關懷,災難是暫時,吃穿不缺、燃料不缺、有災民補助……災民們在不長時間裡,又抖擻精神,重拾生活的勇氣,開起了帳篷商店、飯館、板房賓館……更相信——“新家園會有的、新校園會有的,新玉樹會有的”!

4月20日,我送孫子到西寧上學,當時心裡非常難受。滿眼看到的是人們在廢墟中救人、抬著傷亡的人。路過瑪多縣、共和縣、湟源縣很羨慕他們的一片安寧和平和、幸福。7月份我回到州上,參與了災後重建,在老幹部工作部門的組織下到各工地檢查工程質量,給援建單位當翻譯,調處矛盾,到群眾中宣傳災後重建政策,開展感恩活動。

現在玉樹的老百姓安居樂業,他們心裡充滿了對黨和國家的感恩之情,為建設“越來越好”的玉樹信心百倍。我作為一名退休幹部要時刻聽從組織的召喚,退休不退崗,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積極發揮餘熱作用!


(記者 才仁當智 三江源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