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公元前722年。有人来给郑庄公报告。说京城大叔要造反。准备偷袭您,时间都已经确定了。

那么这个京城大叔是谁呢?京城大叔就是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

郑武公的王后叫武姜。武姜共了两个儿子,老大是郑庄公,老二是共叔段。武姜生郑庄公时的时候,因为受到了惊吓,所以一直不太喜欢郑庄公,她更偏爱共叔,一直想让共叔段继承郑国的王位。但是由于古代立长子的礼法限制,郑武公一直没有答应。

武姜之所以敢给郑武公提出让立共叔段,说明武姜在朝中是有一定实力的。没有人支持,一个后宫敢在国君建储这样的大事上说三道四?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汉代刘邦和戚夫人想废长立幼,都没办成,由此一事可以看出,古代宗法制对于立长为储这件事情是多么看重。刘邦是皇帝,对这件事情他都无法改变。立谁不立谁岂是武姜可以插手的。

从后来共叔段封在京城,可以安稳的呆下去,说明京城大臣和家族是支持武姜的。同样也说明武姜在郑国的影响力有多大。很多大臣可能不一定卖刚上台庄公的面子。但是对皇后娘娘的意思恐怕不敢违背。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郑庄公成为国君后,母亲武姜才敢狮子大开口提要求。她先为共叔请求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制邑为封地。

郑庄公没有答应。这可能是郑庄公最强烈的反抗,因为郑庄公也明白,共叔段以后是要造反的,兄弟俩迟早有一战,如果把堡垒型的制邑封给共叔段,他想往后平定共叔段的叛乱,那是不可能的。

妥协的结果,最后共叔段又要求把京城封给他,庄公答应了。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按照当时的礼制,共叔虽是庄公的亲弟弟,他也是臣子,臣子住于国都而让国君不能呆在国都本是很过份的事。但是郑庄公也知道,京城母亲的势力,比他的势力更为雄厚。他自己到那里去,恐怕还玩不转。既然是龙潭虎穴,那么就先不去。堂堂的郑国国君,郑庄公居然不住首都住在乡下了。这从那个角度看都显得非常的怪异。

为了息事宁人,这一条郑庄公也忍了。毕竟母亲站在共叔一边。

郑庄公可以忍,但是他手下的大臣们不能装作没看见呀。大臣们说,按照礼法,做臣子的所据有的城池,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大。共叔占了京城,这是不合乎法度的。郑庄公说我母亲她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

有人给郑庄公指出,如果你让共叔住在京城,京城有那么雄厚的资源,恐怕以后他会对你很不利。庄公没正面回答,他说“无庸,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意思是不用担心,如果他坏事干多了,那么最后自己会垮台。这几句只不过是郑庄公掩饰窘境的说辞罢了。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写左传的左丘明认为这是郑庄公对弟弟的一种纵容。我个人觉得这也许还包含郑庄公的一点希望,他希望共叔自己能够迷途知返,自觉起来。毕竟兵凶战危,不是好玩的。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看,郑庄公的这种容忍确实是助长共叔段跋扈进一步的升级。共叔段开始干什么呢?他开始慢慢的蚕食郑庄公的土地。强迫那些靠近他封地的人向他称臣纳贡。把那些属于双方你可以管我也可以管的那些地方,也全部收归了他的名下。

这一切郑庄公都看在眼里,但是他没有吭声。我认为郑庄公对共叔段的杀意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这时候再有人去给他报告,他已经再不扯那种什么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样的话。他说的是等一等。看样子他的战争准备还没有做好。史书上只写了共叔在那里招兵买马购买盔甲。“ 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从后来共叔一战即溃可以看出,郑庄公准备的比共叔段充分多了。

郑庄公的忍给他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也给共叔段造成了一种错觉。郑庄公的忍让共叔段觉得造反比慢慢蚕食可能更来得快。他大胆动手了。也许共叔般觉得京城的人都拥护他,母亲背后的那些势力,也拥护他,他有一战的本钱。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既然又有人来报告说共叔段准备来偷袭,这一次郑庄公说:“好吧,那就出发去讨伐他。”

共叔想法越美,现实越残酷。第一仗打下来,共叔段的队伍就溃散了。这时候他才看到了人心的可怕。因为京城他回不去了,京城原来支持他和母亲的那些人全部不支持他了。“京叛大叔段!”(《左传》)除了逃亡,他再没有去路,但是他跑到哪里郑庄公的军队追到哪里。人家就是要迫使他背井离乡,把他从郑国的土地上轰出去。“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

共叔跑了,郑庄公把母亲武姜也迁到颖,并且发誓这一辈子再不见面。“不至黄泉,绝不相见!”(《左传》)由此可见,郑庄公这时候有多么自信。他觉得他一举已经把母亲和弟弟的势力铲平了。

但是过了一年以后,郑庄公又对人说他想念母亲了,让别人给他出个主意,怎么和母亲言归于好。因为他以前发过誓,不到黄泉不相见的。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那么郑庄公为什么这个时候突然又孝心大发作了呢?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虽然他兼并了弟弟的所有地盘和京城。但是他发现他依然玩不转。那些豪强势力在最后的时刻,虽然抛弃了他的弟弟共叔。但是也没有站到他这一边来。他名义上虽然占有了所有的国土,但是和这些人没有达到和解。而且他的弟弟没有死,只是出逃国外了。如果有一天内外夹击,是不是又可以卷土重来呢?所以郑庄公觉得他应该和这些地方势力妥协合作。那么怎么让这些人相信他的诚意呢?那就是和母亲和解。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最恨母亲的。如果他连母亲都可以原谅,那么其他人之间的心解当然是迎刃而解。

郑庄公的这个计策,实际上后世又被刘邦用了一次。汉朝建立以后,武将们没事可干,很多武将,担心刘邦搞兔死狗烹的这一招,内心非常忐忑,经常扎堆窃窃私议,刘邦为了安抚武将们的心。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先加封了一个和他仇恨最深的武将雍齿。别的武将一看,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那我们这些有功且没得罪过刘邦的人,还用说吗?众武将一下全安心了。

黄泉见母是孝心发作还是迫于无奈?为什么说郑庄公很虚伪?

郑庄公想和解,有人立马给献计,他说你可以挖一条地道,和太后在地道里相见。抠抠“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字眼。郑庄公大喜。

当地道挖好,他在地道里见到母亲。他说他心里非常的快乐。”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

郑庒公的母亲这时候可能也感觉到“形势比人强。”她说“地道外面更快乐!”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左传》)

不能不说这个当娘的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她的这句话实际暗含的意味是:“我可不想经常在地道里和你见,我们和好吧,让我们在外面去吧。”

一条地道能把几十年的仇恨一下子解决?可见这两个人有多么假。

不过,郑庄公有他的难,他想统治好郑国,只能和母亲和解,他不和母亲和解,不但背上不孝骂名,也就不能和母亲背后那些观望的势力和解。

从郑庄公的母亲这边看,小儿子已经彻底被赶走,军权也全部握在大儿子的手中,她想再折腾也是没用的。与其被长期的囚禁,还不如和大儿子表面上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