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刻板效應你知道麼?

聖商曾經在某一網站看到這樣一個笑話: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發怒的重慶女孩,後面是萬丈深淵,那麼,奉勸你還是往後跳吧!這個笑話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重慶女孩的潑辣,可以說是“盛名遠播”,因此,一提到重慶女孩,首先浮上腦海的就是“潑辣”二字,絲毫不顧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這就是所謂“刻板印象”(刻板效應)。

聖商:刻板效應你知道麼?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我們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我們經常聽人說的“長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東北姑娘“寧可餓著,也要靚著”,實際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和某個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交往,因此,我們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們所接觸到的部分,去推知這個群體的“全體”。

刻板印象一經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慮到刻板印象的影響,例如,市場調查公司在招聘入戶調查的訪員時,一般都應該選擇女性,而不應該選擇男性,因為在人們心目中,女性一般來說比較善良、較少攻擊性、力量也比較單薄,因而入戶訪問對主人的威脅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強力壯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門訪問,則很容易被拒絕,因為他們更容易使人聯想到一系列與暴力、攻擊有關的事物,使人們增強防衛心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個地區、從事同一種職業、屬於同一個種族的人總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說來都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歷史案例

《三國演義》中曾與諸葛亮齊名的龐統去拜見孫權,“權見其人濃眉掀鼻,黑麵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龐統又見劉備,“玄德見統貌陋,心中不悅”。孫權和劉備都認為龐統這樣面貌醜陋之人不會有什麼才能,因而產生不悅情緒,這實際上也是刻板效應的負面影響在發生作用。

比如,人們一般認為工人豪爽,農民質樸,軍人雷厲風行,知識分子文質彬彬,商人較為精明,諸如此類都是類化的看法,都是人腦中形成的刻板、固定印象。此外,性別、年齡等因素,亦可成為刻板效應對人分類的標準。例如,按年齡歸類,認為年輕人上進心強,敢說敢幹,而老年人則墨守成規,缺乏進取心;按性別歸類,認為男人總是獨立性強,競爭心強,自信和有抱負,而女性則是依賴性強,起居潔淨,講究容貌,細心軟弱。由於刻板效應的作用,人們在認知某人時,會先將他的一些特別的特徵歸屬為某類成員,又把屬於這類成員所具有的典型特徵歸屬到他的身上,再以此為依據去認知他。

造成這種偏見存在於人們的頭腦裡,有其認識方面的根源。由於人的思維總是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如果在沒有充分掌握某一類人全面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就作出概括,往往會形成不符合這一類人的實際特徵的印象。而依據這種印象去評價與判斷人時,又不考慮個人的具體生活經驗,自然就會產生“刻板印象”偏見了。刻板效應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

由於刻板印象建立在對某類成員個性品質抽象概括認識的基礎上,反映了這類成員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故它可以簡化人們的認知過程,有助於對人迅速作出判斷,增強人們在溝通中的適應性。它也容易阻礙人們對於某類成員新特性的認識,使人認識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確的刻板印象,用這種定型去衡量一切,就會造成認知上的偏差,如同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