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角色互換的教育方式

聖商看到過這樣一個觀察實驗,有位心理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兩個同卵雙生的女孩,她們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長在同一個家庭中,從小學到中學,直到大學都是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內讀書。但是她倆在性格上卻大不一樣:姐姐性格開朗,好交際,待人主動熱情,處理問題果斷,較早地具備了獨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見,在談話和回答問題時常常依賴於別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是什麼原因造成姐妹倆在性格上這樣大的差異呢?


聖商:角色互換的教育方式


主要是他們充當的“角色”不一樣。在生下來後,她們的父母在對待她倆的態度上大不一樣。儘管她們是孿生姐妹,但她們的父母就責成先出生的為“姐姐”,後出生的為“妹妹”。姐姐必須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同時也要求妹妹聽姐姐的話,遇事必須同姐姐商量。這樣,姐姐不但要培養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而且還扮演了妹妹的“保護人”的角色;妹妹則當然充當了被保護的角色。

可見,充當何種角色對孿生姐妹的性格異樣是關鍵的因素。其實,並非只是孿生子才有“角色效應”,正常的人都會受到角色的影響。充當“知識分子”這個角色,就會受到“文質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響;充當“教師”這個角色,就會有“為人師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魔繩”一樣,把你緊緊地捆束在這個角色之中。

同樣,學生在校、班、組中所充當的角色也就影響了他的性格。日本心理學家長島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級指導對“角色”加工的意義。他們在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上進行了實驗。這個班有47名學生,他們挑選了在班級中地位較低的8名學生,任命他們為班級委員,在他們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一個學期過後進行測定,發現他們在班級中的地位有顯著的變化,第二學期選舉班幹部時,這8名學生中有6名又被選為班級委員。另外,也觀察到這6名新委員在性格方面,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動能力、協調性、責任心等特徵都有所變化。從全班的統計來看,原來不積極參加班級活動的孤獨、孤僻兒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個班級的風氣也有所改變。

可見,學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響的。那麼,怎樣來發揮角色的良好效應呢?

第一,教師可以運用夥伴選擇法(即社會測量法),描成人際關係圖和人際矩形圖,從中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班級中所處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緣兒”,哪些是“嫌棄兒”,哪些是中間型的。然後採取措施,用充當角色的方式促使“嫌棄兒”發生變化,如讓“嫌棄兒”充當圖書管理員或其他一些必定要與同學們發生交往的角色。

第二,班幹部、團幹部等角色最好也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充當。

聖商看到心理學家羅傑說過:“一旦真誠,對個人的尊重,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等態度出現時,激動人心的事情就發生了。所得的報償不僅僅在像分數和閱讀成績一類事情方面,而且也在較難捉摸的品質上,諸如更強的自信心,與日俱增的創造性,對他人更大的喜愛。”這位心理學家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心理位置互換這種教育藝術所產生的“整體效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缺乏心理位置互換,教學效果將會適得其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師應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設身處地去體驗、理解學生的各種感受,而且注意把自己真摯的愛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心靈上產生感召力、推動力。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要充滿著愛,教師用心靈瞭解學生,對學生施以誠摯的愛。讓學生了解到教師期望自己有怎樣的行為,促使學生形成與之相應的行為,從而使學生一步一個臺階地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