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商:角色互换的教育方式

圣商看到过这样一个观察实验,有位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发现:两个同卵双生的女孩,她们的外貌非常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从小学到中学,直到大学都是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内读书。但是她俩在性格上却大不一样:姐姐性格开朗,好交际,待人主动热情,处理问题果断,较早地具备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妹妹遇事缺乏主见,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常常依赖于别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是什么原因造成姐妹俩在性格上这样大的差异呢?


圣商:角色互换的教育方式


主要是他们充当的“角色”不一样。在生下来后,她们的父母在对待她俩的态度上大不一样。尽管她们是孪生姐妹,但她们的父母就责成先出生的为“姐姐”,后出生的为“妹妹”。姐姐必须照顾妹妹,要对妹妹的行为负责,同时也要求妹妹听姐姐的话,遇事必须同姐姐商量。这样,姐姐不但要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扮演了妹妹的“保护人”的角色;妹妹则当然充当了被保护的角色。

可见,充当何种角色对孪生姐妹的性格异样是关键的因素。其实,并非只是孪生子才有“角色效应”,正常的人都会受到角色的影响。充当“知识分子”这个角色,就会受到“文质彬彬”等一些角色要求的影响;充当“教师”这个角色,就会有“为人师表”等角色要求。它就象“魔绳”一样,把你紧紧地捆束在这个角色之中。

同样,学生在校、班、组中所充当的角色也就影响了他的性格。日本心理学家长岛真夫等人,研究了班级指导对“角色”加工的意义。他们在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上进行了实验。这个班有47名学生,他们挑选了在班级中地位较低的8名学生,任命他们为班级委员,在他们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一个学期过后进行测定,发现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有显著的变化,第二学期选举班干部时,这8名学生中有6名又被选为班级委员。另外,也观察到这6名新委员在性格方面,诸如自尊心、安定感、明朗性、活动能力、协调性、责任心等特征都有所变化。从全班的统计来看,原来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的孤独、孤僻儿童的比例也大大下降了,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可见,学生的性格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角色”影响的。那么,怎样来发挥角色的良好效应呢?

第一,教师可以运用伙伴选择法(即社会测量法),描成人际关系图和人际矩形图,从中可以看出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所处的地位。如哪些是“人缘儿”,哪些是“嫌弃儿”,哪些是中间型的。然后采取措施,用充当角色的方式促使“嫌弃儿”发生变化,如让“嫌弃儿”充当图书管理员或其他一些必定要与同学们发生交往的角色。

第二,班干部、团干部等角色最好也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充当。

圣商看到心理学家罗杰说过:“一旦真诚,对个人的尊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态度出现时,激动人心的事情就发生了。所得的报偿不仅仅在像分数和阅读成绩一类事情方面,而且也在较难捉摸的品质上,诸如更强的自信心,与日俱增的创造性,对他人更大的喜爱。”这位心理学家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心理位置互换这种教育艺术所产生的“整体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心理位置互换,教学效果将会适得其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去体验、理解学生的各种感受,而且注意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感召力、推动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充满着爱,教师用心灵了解学生,对学生施以诚挚的爱。让学生了解到教师期望自己有怎样的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与之相应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全面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