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盛唐与吐蕃势均力敌,晚唐却可以吊打吐蕃,这是为什么?

历史的荒野


这个就要说一下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一个关键领导者,唐德宗,他用了二十年时间全力以赴削弱吐蕃,才使之后的唐王朝摆脱了吐蕃的压力。

史书上对唐德宗评价并不高

首先,唐德宗继位初期急于削平藩镇,造成藩镇集体反抗,唐德宗被迫逃离长安,史称“泾原兵变”,唐德宗下罪己诏,军事政治手段齐出才平息了藩镇作乱。但国都丢失、天子出逃,算是唐德宗的一个大污点;

其次,唐德宗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很多新的举措,废除租庸调制度,改行两税法,并增加了房产税、茶税等税种,反对声音很多。这些措施使唐王朝中央财政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并建立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神策禁军,后来唐宪宗元和中兴也是借助了唐德宗的积累;

第三,唐德宗时期杀了刘晏、杨炎两位能力出众的理财能手宰相,任用奸相卢杞,并把神策禁军交给宦官掌握,这是唐德宗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

削弱吐蕃,是唐德宗最大的功绩

唐德宗闹出了藩镇造反的大乱子,在国内就不能有什么超常规的举动,这使得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吐蕃。名相李泌给他理顺了国内外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的建议,唐德宗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成为大唐应对吐蕃的国策,一直到吐蕃灭亡。

一是瓦解了反唐联盟,形成了对吐蕃的战略包围。

吐蕃占领西域之后,已经与回鹘接壤,双方也是战争不断。唐德宗对回鹘采取怀柔政策,允许和亲,回鹘重新上表称臣,认唐朝皇帝为父;

南诏原本是大唐藩属国,后来唐玄宗时期错误的民族政策使南诏转投吐蕃,但南诏跟着吐蕃得不到什么好处,借机重新投奔唐王朝怀抱;

与吐蕃签订清水之盟,唐王朝放弃了一部分土地,一定程度缓解了双方的敌对状态。

在此之后,唐王朝周边的形势转好,原本较为敌对的回鹘、南诏都加入了唐王朝的反吐蕃联盟当中,加上大食、天竺,对吐蕃形成了战略包围。

二是任用名将,攻守兼备,吐蕃从大唐占不到便宜,无法以战养战。

唐德宗任用了李晟、浑瑊、韦皋三位名将,分别在西北、蜀中统御大军,对吐蕃采取了战略防御姿态,静待事态发生变化。

李晟镇守西北三年,是吐蕃的主攻方向,多次抵御吐蕃入侵;他的继任者邢君牙延续了李晟的策略,不贸然进攻,士兵屯田固守,鼓励百姓耕种,十几年边境安宁;

浑瑊镇守河中十二年,修复城池,吐蕃知道是浑瑊统兵镇守,不敢来犯;

韦皋在蜀中任职二十一年,一手促成了南诏重新投唐,并在西南对吐蕃主动进攻。根据史书记载,韦皋累计击败吐蕃军队48万,擒杀各级官吏将领1500人,斩首5万多级,缴获牛羊25万、各种器械630万。

三人都被封为郡王,去世后的谥号都是忠武,大唐289年一共五人获得忠武谥号,另外两位是尉迟敬德和郭子仪。

(李泌)

等到唐德宗末期,吐蕃已经在与大唐的交战中略处下风,内部也是出现了分裂的苗头,虽然还没有战略性的失败,但之前年年入侵的嚣张势头已经大减。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吐蕃转移内部矛盾入侵西北,韦皋在西南策应唐军反攻,五万军队十路伐蕃深入吐蕃境内。吐蕃军队回军来救,韦皋设伏大破十万吐蕃大军,生擒吐蕃大相论莽热献俘长安。

此战可以说是吐蕃衰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唐王朝削弱吐蕃战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吐蕃已经再也构不成对大唐的威胁了。这种情况又持续了20年,唐王朝经过唐宪宗元和中兴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吐蕃却是日益衰落。821年,双方长庆会盟,标志着双方从初唐高宗时期争夺吐谷浑开始,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唐朝吐蕃战争终于落幕。

至于后面张义潮收复十一州使陇右重回大唐只是吐蕃衰落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大唐那时也处在国力衰退期,否则借机全面占领高原不是难事。

(吐蕃最强盛时期)

总之,吐蕃对大唐取得最大的战略性胜利有两次,一次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争夺吐谷浑胜利,第二是趁安史之乱夺取了整个西域、陇右。究其原因,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没有把吐蕃作为主要战略目标,才造成了这两次重大的战略失败。后期经唐德宗时期对吐蕃的削弱,吐蕃已经国力衰退濒于分裂,虽然唐王朝国力下降日子也不好过,但毕竟先熬死了吐蕃。

大唐和吐蕃这对老冤家,大唐笑到了最后。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这个问题属于典型的“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另类君争取在600字内解释这个问题。

吐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属于喜忧参半。由于高原气候,导致吐蕃居民性格顽强坚毅,加上世界屋脊的险要位置优势,让吐蕃成为一个易守难攻,民风剽悍的族群;

然而也是由于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导致吐蕃人生命短暂,繁殖能力低下,人口稀少,更要命的是由于先天就缺乏农耕文明的滋养,粮食问题也是制约吐蕃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们再说盛唐。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出现,唐朝疆域内的粮食运输和商品流通日益繁荣。由于唐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唐朝人口急剧增加,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这时候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开始别扭起来。

有人说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是盛唐的屈辱,这种话元芳都懒得回答“怎么看”!

前文说过,吐蕃地处青藏高原,民风剽悍,易守难攻,但是他们粮食短缺,人也活不长,所以他们派出精兵下来一通哄抢劫掠,回去就能吃上一年半载,但是如果唐朝对其用兵剿灭的话,西北边陲恶劣的天气和差劲的道路会让后勤补给线很长很弱。当然硬要打吐蕃完全可以拿下来,但这个涉及到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唐朝派出千军万马,平定一个不毛之地,损失的代价惨重不说,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然而对吐蕃来说,随便抢劫一个县域,就能满载而归,一整年吃喝不愁。

事实上,在当时,吐蕃内部也是割据混战的存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直到松赞干布出现后在吐蕃完成形式上的统一,然后给李世民上书,请求赐予自己一个老婆,这是友好的表示,对唐太宗来讲,自己有35个子女,“赏赐”给松赞干布一个,换取一方和平安宁,还有吐蕃的臣服,这太划算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文成公主携带农作物种子、各种工匠到吐蕃后,吐蕃也的确国力日隆,与唐朝相安无事,而且唐朝历次对外用兵,吐蕃都派出军队跟随出击,可见关系亲密无间。

以上说明盛唐打不过吐蕃是个伪命题。

现在再说晚唐吊打吐蕃。

当时松赞干布已经死了上百年,吐蕃经历连年内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即使是派出一支千人队伍也足以将其横扫,所以说“吊打”能够勉强成立,不过真要吊打,也不会那么容易,后勤补给线以及气候适应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哎,闹了半天,又回到了投入产出比的老问题上来了(O_O)?

民族融合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


另类文史


大唐和吐蕃几乎是同一时间建国的,但是吐蕃的强盛期较盛唐要来的晚一些,吐蕃真正强盛期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间,那时候,大唐的强盛不在,内乱不止,国力下降,对吐蕃已经形不成压制之势,所以吐蕃趁机强盛起来。但连年用兵也让吐蕃损耗巨大,国内也出现动乱,在晚唐时期,吐蕃也不可避免的没落了。那时候的大唐虽然同样强盛不再,但还是在几个有为皇帝的治理下短暂的复兴,正是在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时期,大唐收复了河湟之地。吐蕃灭亡之后,大唐又坚持了几十年。

吐蕃与大唐打了近二百年,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是大唐帝国胜的多,而吐蕃最终在频繁的战乱中爆发了内乱,最终被灭。实际上并不能说盛唐和吐蕃势均力敌,盛唐时期,吐蕃的国力根本不能和大唐相比较,但是其军事能力确实是很强悍的,是整个大唐最头疼的边患。

吐蕃自松赞干布开始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并在第一时间和大唐取得联系,松州之战成功的让李世民对吐蕃刮目相看,遂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为吐蕃带去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之后的二十年,唐蕃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大唐对外的战事,松赞干布都会予以支持。

高宗李治时期,唐蕃之间的矛盾被激化,自663年吐蕃灭掉土谷浑之后,唐蕃之间友好的过去就真的成了过去。670年的大非川之战,唐军的失败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吐蕃已经成为大唐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在安西四镇的争夺上,双方互有胜负。而李治和武则天在对吐蕃的态度上就是防御为主,很难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但是也并非任由欺负。

实际上,唐军进攻吐蕃的不利因素实在太多,比如吐蕃占据高原的天然地理优势,比如吐蕃民风剽悍,战斗力强悍,再比如长距离作战补给线太长等等,这些都在制约着大唐,而吐蕃正是利用这些优势不断向外扩张,试图从大唐的已有版图中夺出点土地。

到了唐玄宗时期,盛唐到来,而对吐蕃的军事政策变为主动,这一时期,唐蕃之间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嫁去了吐蕃,唐玄宗设立节度使制度,在河西、陇右设两军,统兵达到15万,专门对付吐蕃。节度使王忠嗣和哥舒翰都是让吐蕃闻名丧胆之人,这个时期的吐蕃实际上大多时候就是龟缩着的,时不时出来骚扰边境,但是不敢进一步进攻。

但是唐玄宗设的节度使制度最终还是玩火自焚,外重内轻的军事设置,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进行的第二年,吐蕃遣使要求帮助唐肃宗平叛,但是唐肃宗却接受了回纥的援军。大唐天子将河陇地区的边镇军调回来平叛,结果给了吐蕃入侵的机会,吐蕃向东攻占河陇的大部分地区,更是在763年长安兵力空虚的时期长驱直入,进入长安进行掠夺,而唐代宗只能狼狈的跑到陕州避难。

虽然郭子仪在半个月后将吐蕃军赶了出去,但是大唐衰弱无力阻挡吐蕃的进攻已经成为事实。这之后,吐蕃对大唐的入侵相当频繁,更是趁着大唐无力管外族之事的机会疯狂扩张。很快,吐蕃就达到了最强盛的时期,大约在8世纪的最后十年里,吐蕃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疆域更是达到了最大值,帝国的安西、北庭、河西、陇右都被吐蕃夺去,吐蕃往西南更是推进到了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但盛极必衰,吐蕃进入9世纪之后,因为连年征战带来的苦果全部爆发,吐蕃内部发生动乱,直接将吐蕃推向了灭亡,不仅无力对外扩张,已有的土地也无法正常占有。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唐也已经处在晚期,只是大唐虽强盛不再,但到底还是大国,而且地区军事力量并不弱,再加上又出现了几位有作为的皇帝,因此在848年左右,唐宣宗时期,大唐终于从吐蕃那里夺回了河湟之地。

这一时期,很难说大唐吊打吐蕃,但是收复自己曾经的土地还是做到了。在这之后,吐蕃很快灭亡,而半个多世纪之后,大唐也轰然倒塌。


萧晓四姑娘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统一西藏的历史始于松赞干布(公元604-650 年)的统治,他统一了雅鲁江流域的一部分并建立了西藏帝国。他还带来了许多改革,西藏势力迅速蔓延,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

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公元763年末,吐蕃乘机偷袭唐朝首都长安,占领只持续了十五天,之后被唐朝及其盟友突厥维吾尔族Khaganate联合击败。

吐蕃在公元780年至790年的高峰时期。吐蕃西藏帝国统治并控制了从现代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缅甸,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延伸到的领土。

公元821 年至822 年,吐蕃与唐朝签署了和平条约。该条约是双语,包括两国边界的细节,刻在拉萨大昭寺外的石柱上。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在公元835年进入到晚唐时期,此阶段正是吐蕃内战分裂的时期。

公元9世纪中期,一场王位继承引起的内战,导致了吐蕃西藏帝国的崩溃,吐蕃进入“碎片化时代”。

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统一吐蕃西藏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朗达玛(Langdarma)被一名名叫Pelgyi Dorje的僧人暗杀。留下了两个可能的继承人,即大王妃抱养的Yumtän永丹和小王妃生的Ösung欧松,双方爆发王位继承之争。Yumtän的继承者控制拉萨地区,Osung的继任者控制了阿里地区,大臣们也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这场内战削弱了西藏君主制的政治权威,将西藏分解为不同的部落和小王国。

公元851年,趁着吐蕃爆发内乱,唐宣宗出兵收复河湟三关七州,沙州(今敦煌)张议潮率领汉人大起义,推翻吐蕃人在当地的统治,甘凉十一州重归大唐版图,受封归义军节度使。

吐蕃帝国最后一任宰相(大相)论恐热,被归附唐朝的蕃将拓跋怀光斩杀,其首级传首长安,宣告了雪域高原空前绝后强权的彻底终结。

吐蕃乘着唐朝的内乱和衰落而逞凶一时,最终内部分裂迅速衰败被晚唐吊打,其首领的头颅也成了长安大唐府库的珍藏品,历史就是这样在轮回。


蒋南强读历史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盛唐时期岂止是和吐蕃势均力敌,太宗朝侯君集和牛进达把松赞干布打的装了二十年孙子。玄宗朝河陇有哥舒翰,西域有高仙芝和封常清,这几个人多方出击,彻底打垮吐蕃。


唐朝虽然在强盛时期能够吊打吐蕃,但是对吐蕃的土地并不感兴趣。唐朝之所以和吐蕃为敌,仅仅是因为吐蕃一直惦记着唐朝控制的青海,西域,乃至河陇地区。而唐朝为了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这几个地方必须要守好,所以把吐蕃打回高原上去就行了,没那么多功夫一直搭理他。

但是吐蕃不一样,当时吐蕃正在处于上升期,古代一个国家的上升期必然伴随着领土的扩张。虽然几次被唐朝堵了回去,但是吐蕃贼心不死,对西域,乃至对大唐都有一种梦想。

终于等来的安史之乱,唐朝不断抽调安西北庭乃至河陇地区的驻军回国平叛,吐蕃趁机大举进攻,几十年后,吐蕃攻陷了西域大唐的最后一个据点龟兹。此时吐蕃的实力才达到鼎盛。而此时的唐朝内部藩镇林立,已经开始走向衰落。此后唐朝对吐蕃基本都处于守势。


但是吐蕃虽然军事实力强劲,但是其社会还是奴隶制社会,赞普的权力也大多来自于其它部落首领的服从,且征服地域太多,境内民族成分复杂,有汉人,羌人,吐谷浑人等众多民族,民族矛盾突出。

更关键的是吐蕃还是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宗教之间的倾轧非常严重。吐蕃后几任赞普都是因为宗教矛盾被杀害,墀祖德赞大力崇佛,被信仰本土教派的贵族刺杀,贵族扶植起来的达玛赞普施行禁佛崇本,结果不久以后又被杀死。


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妃子为自己的儿子争位,导致吐蕃发生大的动乱,王室之间互相征伐,领军将领也纷纷割据,不光如此吐蕃境内奴隶,农民还有其它被吐蕃压迫的民族纷纷发动起义。原本强大的吐蕃就此崩溃。

与此同时唐朝虽然已经是垂垂老矣,但是在被称为“小太宗”的唐宣宗的治理下,隐隐也有回光返照的感觉。

唐宣宗抓住吐蕃内乱的机会,出兵收复河湟三州七关。随后民族英雄张议潮发动起义,从吐蕃手里夺回甘凉十三州,并将甘凉十三州版图献于大唐。

后来吐蕃最后一任大相论恐热被归顺唐朝的藩将拓跋怀光杀死,吐蕃王朝覆灭,论恐热传首长安。唐朝终于在垂暮之年收拾掉了这个几百年的敌人。

(敦煌莫高窟里的张议潮出行图)


守仁读仁


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吐蕃在强盛的状态下,忽然如崩溃一般,如泥足巨人一般突然终结了其历史。而这一个恰恰也回答了题主所提出的这个问题。

盛唐时,确实唐朝和吐蕃势均力敌,如李世民时期,所以很长时间唐和吐蕃采取和亲的方法。甚至在安史之乱之后一段时期,吐蕃略占上风,还是依靠着老将郭子仪,才不让吐蕃能够肆意掠夺,但即使这样,唐朝也损失了不少土地。

但是就在这个时间,吐蕃突然崩溃了,节节败退,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中晚唐远不如盛唐,但也收复了土地。而吐蕃崩溃的原因在于内在的混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


张杰谈史


盛唐时期与吐蕃作战,唐朝败多胜少,原因肯定是盛唐虽盛,却不持久,尤其是消灭突厥、吐谷浑等游牧民族势力后,唐朝对于游牧民族似乎缺少应对的方法。否则就不会屡屡想到用和亲的办法处理。著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与吐蕃和亲的。晚唐可以吊打吐蕃,这种说法有点不严谨,晚唐一般指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的一年到唐朝灭亡这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唐朝进入了垂暮之年,没有什么实力,内受宦官制约,外有藩镇霸凌,怎么可能吊打吐蕃。如果说有对吐蕃战争的胜利,也是在唐宣宗时期(846年-859年),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但这个时期并不是晚唐,而是中唐时期。


晓评三国


盛唐时期,吐蕃在几位英明的君主领导下经济发展较快,军事强盛,不断对外扩张,四处使用武力,这样四处征伐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吐蕃国力逐渐走向衰弱。晚唐时期,吐蕃内部发生了内乱,加上连年的战争,吐蕃更虚弱了。这个时候唐朝的军队相对强了一些。所以占有了一定的上风。


刘炜大老虎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强大的古代军事奴隶政体会迅速崛起并达到自身资源调配的极限,但在无法解决内外利益平衡时,将呈现“断崖式”衰落,相比之下,基于农业宗族的政体有较为稳定的结构,即使遭遇战乱灾荒,但是基础仍在。不过若要说晚唐吊打吐蕃,也并非事实,晚唐已是藩镇割据、朝廷悬空,吐蕃则限于宫廷宗教斗争不能自拔,两个帝国皆自顾不暇。


西藏老照片


土蕃弱是事实:军事上的强只是一小段时间,而且范围和唐比小多了,优势主要在非大唐重视区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环境恶劣地区);论经济和政治、文化影响力,那更是没法比。我们有些汉人得了软骨病,而且很严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