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01

你小時候有沒有做過這樣的事:

把玩具恐龍想象成真恐龍,讓它們相互打架撕咬;在牆壁上寫“某某是隻豬”之類的話,彷彿寫了以後,對方就真的變成豬了……

你可能不知道,遠古人和你有過一樣的行為。

最早的繪畫裡幾乎都是動物形象,看不到人的影子。因為那時人類太渺小,面對猛獸時總是顯得非常無助,所以畫下它們,在意念上將其打敗。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原始思維,即“交感思維”

遠古時期的人相信,我畫下了你,我就佔有了你;我傷害了你的畫像,也就間接地傷害到了你本人。

原始人在牆壁上畫動物,還把這些動物畫成身負重傷、鮮血直流的樣子,因為他們要通過這種方式,給對方“造成一萬點傷害”。

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雖然學會了通過打磨石器來製作捕獵工具,但面對比人類個頭大又兇猛矯健的動物時,往往會凶多吉少。

心中的恐懼使他們拿起礦石,畫下了這些動物,然後再戳死它們,彷彿在意念中對方已經死了。

這就是關於藝術起源裡的“巫術說”,是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

藝術的起源,竟然是“畫個圈圈詛咒你”。

以上內容來自我們今天要分享的書籍《大話西方藝術史》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02

詩人愛倫·坡說:“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這應該是對這兩個文明的最好總結。

古希臘人很早就發現,規整是可以讓人產生儀式感的,如果把那些密密麻麻的柱子修得又高大又整齊,人們就會有肅然起敬的感覺。

而講到古羅馬,總是形容它為“希臘羅馬風格”。

除了模仿古希臘外,古羅馬藝術也有自己的特點,古羅馬人的藝術特色就是宏大且實用

這明顯地集中在建築上,如私人住宅、神廟、鬥獸場、巨大的公共浴池等,水平已經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巔峰。

相比於古希臘人的浪漫自由,古羅馬人顯然更務實。在這個階段,他們對藝術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為政治服務。

今天到羅馬去,你還會看到氣勢恢宏的凱旋門、紀功柱和以皇帝的名字命名的廣場等建築,它們都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瞭解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風格,緊隨其後的是一個在藝術史上非常特殊的時期:中世紀。

在它之前的古希臘、古羅馬樹立了西方美學的典範,在它之後的文藝復興對後世西方近代藝術的影響超過300年。

中世紀就硬生生地擠在這兩座大山之間,卡了整整1000年。在這1000年裡,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歐洲依然處於黑暗的中世紀。

在中世紀,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傳播教義。

在基督教教義中有一條規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於萬物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但是你窺探不了他,所以不允許把神的形象畫出來。

既要用具體的形象宣傳教義,又不允許在教義裡出現逼真的畫像。

折中的辦法就是把人物形象畫得呆一點,重點是要讓民眾通過故事感受到神的偉大,而不是畫作本身優秀與否,這是中世紀藝術畫作的特點。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渡過黑暗的中世紀,藝術發展就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眾星雲集。

不過,在位於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其他地方——法國、德國,以及一些北歐國家,藝術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人們稱其為“北方文藝復興”。

南北方文藝復興在藝術風格上有很大差異。

一個是南方拉丁民族的浪漫主義,一個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寫實主義。

它們相遇並相互交融,又不斷影響著整個西方藝術的發展,並持續到現在。


說到南北方文藝復興的交流融合,就不得不說到德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丟勒。

他是北方的代表畫家,曾兩次跨越阿爾卑斯山,從德國到意大利去遊學,是南北文藝復興的交流大使。

如果沒有他,意大利畫家可能壓根兒不會知道還有油畫這回事兒,而北方畫家也想不到可以運用“透視法”“解剖學”讓畫面變得更為立體逼真。

丟勒被稱為“自畫像之父”。

他的系列自畫像開創了西方自畫像題材的先河,又逐漸形成傳統,並把它當成關注自我、反省自我的方式,影響了後世所有畫家。

在這些自畫像的背後,是一個不斷追求創新和完美的畫家在不斷超越自我、超越時代的過程。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03

有不少房地產商喜歡用“巴洛克”來標榜自己,藉此彰顯格調的奢華。“巴洛克”一詞最初確實是使用在建築上的。

除了華麗,巴洛克還意味著動感。

不論是繪畫還是雕塑,作品中的人都好像站在舞臺上,演著一場大戲;只有這樣的張力才能讓人屏氣凝神,對宗教肅然起敬。

隨後,精美到有些頹靡的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

比起嚴肅的宗教佈道,貴族們顯然更喜歡希臘神話中的風花雪月,這也是洛可可藝術經常遭到批判的原因。

盛極必衰,法國大革命開始後,革命派藝術家又重新撿起波瀾壯闊的古典審美,曾經用來歌頌宗教英雄的戲劇感畫風此時被拿來渲染革命英雄,這便是新古典主義。

大衛和安格爾等藝術家將嚴謹、講究、有理有據的古典主義審美重新發揚光大,人們把他們的畫風稱作“新古典主義”。


經歷了啟蒙運動後,理性主義在歐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崇。

但物極必反,漸漸有人開始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難道不重要嗎?這種反思帶來了一種極具詩意的思潮——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法國的種種災難與黑暗,成為這種美學觀念的土壤。

浪漫主義用一種虛實結合、真實而又誇張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關懷。

浪漫主義並不是脫離實際,或者漫無邊際。恰恰相反,它關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刻,是人的內心。

生命被壓迫得越厲害,反抗意識就會越強,情緒的反映也就越強烈。

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基準。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04

很快,一個叫庫爾貝的小夥子搞了個現實主義陣營,現實主義就這樣正式出現在大眾面前

庫爾貝結識了很多文人學者,接觸了各種民主和自由思想。

他看不起新古典主義,認為那些把精力放在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和五穀不分的貴族畫像上的人都是裝腔作勢,而浪漫主義也不過是無病呻吟。

從文藝復興開始,一直到庫爾貝出現之前,藝術作品的題材幾乎沒有太大變動,神話和宗教始終是被廣泛描繪的主題。

但是,從庫爾貝開始,藝術不再是故事的藝術,而是現實的藝術。

因為他,後世的藝術家不再把眼光望向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開始真正用心去觀察自己所生活的世紀。


1874年,一群年輕人以“無名畫家”的名義,在巴黎一個簡陋的攝影工作室裡辦了一場畫展,展出的都是他們一起去戶外寫生的作品。

在古典審美幾百年的影響下,主流藝術圈已經養成了思維定勢,認為藝術作品必須構圖嚴謹、線條流暢、造型明確、顏色細膩。

而這場畫展中卻沒有一件作品符合這些標準。

人們看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時,心裡有一百個不理解:“這就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吧。”

就這樣,“印象派”在這充斥著鄙夷和嘲諷的語境下誕生了。

每一件新事物出現時總免不了要遭到舊有勢力的批判和反對。哪怕曾經頂著“落選者”的稱謂,孤立和惶惑也只是磨練。

顛覆了主流畫派的傳統又怎樣,當他們被稱為“印象派”的時候,這就已經是改寫藝術進程的第一步。

不僅是藝術形式,甚至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一樣。而偉大的人物身上,都有這種頂著輿論壓力一步步堅持下來的特質。

他們挑戰原有的邏輯和觀念,探索符合新時代發展規律的新事物,這些開拓者無論身處哪個行業,都顯得那麼可貴。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05

時常都在說審美,那是不是也有審醜呢?

到了20世紀,西方藝術界湧現出了一大批打破傳統的畫家,他們的畫可以用一句話概括:

好看的畫都是相似的,“醜”的畫各有各的“醜”法。

時至今日,“醜”已經不再被主流藝術拒之門外了,它被當作藝術中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帶給了我們許多美所不能達到的震撼。

所以,好的藝術不一定就是美的。美的東西直接取悅人的感官,讓人看了覺得很愉快。

醜則相反,它會刺痛感官,讓人不得不去追問: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在很多時候,醜比美更加深刻。

審美進入了現在的多元化時代。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有很多人之所以對西方藝術望而卻步,理由往往是“看不懂”。

事實上,除了當代抽象藝術外,西方大部分藝術傑作的題材都是很明確的。

因為有很多都是對聖經故事的再現,只是對於我們東方人來說,這些宗教故事是我們知識架構之外的內容。

想象一下,給一個西方人看一幅描繪“大鬧天宮”的作品,恐怕也不會引起什麼共鳴。

但是這並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路障。

你可以先了解一個框架,然後去欣賞作品,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時就回過頭去找找它的出處。

慢慢地,你就在西方文化領域裡更進了一步。

藝術是人的主觀感受,它不該有什麼優劣之分,但凡能打動你,對你個人而言便是好作品。

而一件好的藝術品又離不開反覆打磨的技巧和精妙的佈局。

它能調動觀眾的情緒和想象力,用令人震撼的極致美感衝擊著人們的心靈。

所以,什麼是藝術?

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藝術。

你並不需要成為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

這中間有個巧妙的平衡點。

假如通往藝術的道路上有一扇門,這本書的目標就是成為打開這扇門的鑰匙,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分享給你一些藝術領域最基本的知識和理念,非常推薦你繼續閱讀這本書。

關注 每個思想,都會發光!讀書提升認知,知識改變命運!

常識普及:你應該懂點西方藝術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