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臺“直播帶貨”避免走彎路

傳媒內參導讀:當媒體行業也想要踏足“直播帶貨”這個領域時,我們必須思考,這真的是適合我們的創收途徑嗎?其實這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一場虛幻的泡沫!我們可以將它作為媒體服務的手段,卻不能當作創收的目標!

电视台“直播带货”避免走弯路

(ID:rongmei-1024)

“直播帶貨”似乎是一項盈利多、操作簡單的創收新模式,許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包括一些大型商場,紛紛加入這個行列。

當媒體行業也想要踏足這個領域時,我們必須思考,這真的是適合我們的創收途徑嗎?其實這只是一件“皇帝的新衣”,一場虛幻的泡沫!我們可以將它作為媒體服務的手段,卻不能當作創收的目標!

問:現在許多單位嘗試做“直播帶貨”,這是不是一個創收的好方法呢?

答:在討論任何一個新生事物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的回過頭去,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中尋找一些比較相似並值得用來總結和對比的事物。其實“直播帶貨”這個話題與我們廣電曾經做過的一項業務電視直銷很是相似。

首先來看“直播帶貨”和電視直銷的關係,它們兩者在業務方向、節目形式以及探索過程都是非常相似,甚至達到一致化的效果。

它們在播出平臺的選擇上看起來並不一樣,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為電視直銷當時選擇的電視平臺和我們當前直播帶貨所選擇的互聯網平臺,在本質上都是所處時代最強、最有價值的平臺。

有人會說早期的電視平臺成本非常大,當前的互聯網平臺成本很低,幾乎是免費的。其實這種認知很有侷限性。在互聯網平臺上開直播賣貨,這種行為的成本的確非常低,但是如果就一個商務流程的最終實現而言,真正能夠達到銷售目的的平臺成本,在互聯網時代一點都不低,它需要我們有極強的時間成本、極大的人力成本以及在互聯網上特別的流量成本來支撐。

所以每一家希望去開拓“直播帶貨”業務的媒體機構,首先得去認真分析並反思我們在電視直銷時代曾經犯的錯、走過的彎路,思考好如果我們重新在互聯網上開啟這樣的業務,將會如何面對固有的困難以及新出現的難題。

問:那我們接下來還要做“直播帶貨”嗎?它能否為我們帶來一些好處呢?

答:我覺得對於所有新的節目樣式也好,市場營銷手段也好,“直播帶貨”在眼下是非常值得我們去嘗試的一種方向。

它有三個明確的好處:

  • 第一,讓我們能夠通過這樣的節目積累一些融媒體時代的自有內容。

  • 第二,能夠讓我們更實際的與市場以及用戶產生關聯。

  • 第三,操作得當的話,可以提高我們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

所以最關鍵的問題在於,當下融媒體機構要明確做“直播帶貨”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有一個目的是通過“直播帶貨”,廣電轉型做電商。對於這點我個人不能表示反對,但我也想象不出任何支持的特殊理由。

因為媒體機構跟電子商務機構之間的壁壘差別實在是太大了。無論是社會行業資源積累、人才積累、當前資金、存儲優勢,還是面對未來的市場化思路,廣電機構轉型做電商,它所面對的困難遠遠大於廣電轉行做房地產商、做生產製造型企業或者是旅遊服務類企業。所以總結一下,我個人不認為廣電機構有什麼特別的轉型優勢。

但是我並不反對當前對“直播帶貨”的嘗試,並且提出兩條比較可行的思路:

第一條思路,迴歸融媒體中心的歷史性責任,通過“直播帶貨”節目的打造,更有效地促進地方信息化的充分溝通,發揮地區性、權威性和服務性的優勢 。所以在這條思路下,打造“直播帶貨”活動也好、欄目也好,就是要突出三個性:第一是公益性,第二就是地方性,第三就是品牌性。

第二個思路,培養專業化的特質媒體打造。這個方向是促進我們完善當前融媒體中心社會盈利能力的一個方向。所以也有三點可以思考:

  • 第一,在節目的範圍上一定要選擇細分化的領域。

  • 第二,從節目的培養與打造來看,要確立中長線的思維。

  • 第三,就是整個“直播帶貨”後續延展的服務內容要形成體系。

米其林的這本美食指南,從來不涉及任何像餐廳的收費以及廣告代言,因為它的盈利模式就是通過美食指南促進消費者開車去消費,帶動整個汽車市場對輪胎的消費和消耗,從而帶給本企業盈利,儘管大家認為這樣的商業模式繞著圈子太大了,但事實上他們就是這樣成功的。

問:“直播帶貨”模式是否看似門檻低,其實難操作?

答:是的,只要認真去看一下,就會發現當前不僅僅是媒體行業,在電商上沒有哪一家能做出成績,在電商這個行業裡除了阿里和京東,直接在流水和現實業務上盈利的企業都是鳳毛麟角的。

換句話說,市場上那麼多大佬都在拼命往裡面砸錢、賠錢賺吆喝,我們這樣的媒體機構,有什麼信心和底氣認為衝進去也是能夠賺錢的呢?

所以前面提出的兩種思路,稍微引申一下:

第一種思路就是把“直播帶貨”作為我們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一個服務表現手段,強化我們地方融媒體機構的社會職能。

第二個思路就是把“直播帶貨”當成我們打造專業化媒體性質的一種手段。就像過去的專業房產欄目、專業汽車欄目,我們把它打造成相關行業裡的翹楚,專家權威率、公信力提高後,從整個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上賺取我們應得的利潤。

說到“直播帶貨”很多人提到了李佳琦,但是李佳琦就是一種成功的盈利模式嗎?

公開的資料顯示,李佳琦從事“直播帶貨”經歷了近三年的默默無名時期。再來回看這三年來和他以及薇婭這些有著共同經歷的“直播帶貨”的主播人群,這個巨大的群體數量中只出現了像他們這樣鳳毛麟角的兩三個成功者,我們計算一下,如此大的社會力量的投入,把它放在我們的機構下面,你還羨慕這樣的所謂成功者嗎?我相信如果我們有一個主播在電視臺開一檔帶貨的欄目,三個月沒出現影響力,臺長就會把這個欄目給撤了。

問:“直播帶貨”可以為媒體帶來多少影響力呢?

答:我們必須首先確定“直播帶貨”是眼下的市場熱點,也是我們對於新媒體技術的一次擁抱,這種方式和手段我們一定是歡迎的,但是它對於我們這個行業的意義就是手段,絕不是我們的目標。

在確立了這樣的前提之下,我們在實踐中可以注重以下幾點。

第一,儘可能地尋找有電商基礎與經驗的供貨方作為合作伙伴,其實這是解決我們在這一行業的短板。我們的優勢在於宣傳,在於眼下我們能夠在本地所擁有的受眾關注度。

第二,融媒體機構在選擇“直播帶貨”的時候,一定要去迴避那種容易出問題和糾紛的行業或者是產品,儘可能規避那些高風險的產品以及風險會連帶到自身的這些產品。這方面在電視直銷時就曾出過問題,也是其最終被市場淘汰的一個主因。大量口碑不良以及價高質量低劣的商品,不僅僅會在銷售期增加我們的直接成本,而且還會消耗更寶貴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第三,在整個節目樣式或者商業模式方面要重點尋找自己的群體優勢,而不是去不切實際地尋找所謂的個體優勢,實際上這裡就是否定在廣電行業裡培養李佳琦這樣的模式。在我們的機構裡培養出李佳琦這樣的人才,對社會是一種貢獻,對自我是一種自掘墳墓的嘗試,因為你缺乏理由和資源來留住這樣的人才。

“直播帶貨”的背後是我們對於特定行業內更加專業的團隊協作能力的一種綜合性體現,如果能夠通過眼下正紅正熱的“直播帶貨”,促進我們在細分領域的專業化能力的提升,這其實對於我們融媒體機構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嘗試。

問:舉辦“直播帶貨”需要投入多少人力資金?

答:既然我們並不在意整個電商流程的完善以及打造,在當前的互聯網應用環境下,只是使用“直播帶貨”這樣的手段,我們需要投入的人力成本與資金成本是非常低的。

有許多免費的第三方開放平臺或者成本非常低的第三方渠道可以讓我們在建立統一的融媒體品牌以及內容品牌資源的前提下去進行很有效的“直播帶貨”的嘗試。

我們應該借鑑微信小程序這樣隨時使用、隨時離開的應用理念,使“直播帶貨”這個形式變得輕鬆簡單。千萬不要把廣電這樣的媒體機構強行捆綁到電商企業這個非常可怕的龐然大物之下。

电视台“直播带货”避免走弯路
电视台“直播带货”避免走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