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一個衣衫襤褸的行者,毫不在乎外在的評價和壓制,用其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魔力,引導數億印度人如臂使指的參與到抵抗強大殖民者的運動,不誇讚他抵抗運動的功績,而是讚歎人性思想既有如此的多樣性。

甘地的背景

甘地出生在印度教家庭,奉行不殺生、素食主義,是印度最高種姓-婆羅門氏,他的家族在印度不是普通層級,是個殷實的家庭,才讓他能在一百多年前就能去英國留學,在倫敦大學法律系畢業,後來從事律師工作。

甘地剛從事律師工作,做的並不很順利,由於從小性格靦腆,加上以被殖民者身份去到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與強大的英國留學,自然產生了自卑情節。

由於甘地的自卑中和不自信,使得他不是那種侃侃而談的人,接了第一個案子在法庭辯論時,由於緊張情緒沒有發揮好,使得第一個案子砸鍋失敗。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這種在殖民地長大形成的自卑性格,我們中國人對此有體會,在八零後以前出生的人,對於西方白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崇拜感,覺得西方的月亮就是圓,他們做什麼都對,我們做什麼都是落後,自卑情結影響中國近代一百多年。

可喜的是,現九零後和零零後在對待西方的態度上,有了不一樣的看法,這些九零後和零零後出生的家庭條件總體還尚可,部分家庭進入了小資生活。

九零後與零零後一出生就進入互聯網時代,不久再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他們是真正互聯網一代,當他們出國看到哪些發達國家基礎設施陳舊,移動支付落後,和中國一對比簡直覺得中國太先進便捷了,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沒有對西方的那種強烈崇拜感。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南非的轉折

電影從甘地去接南非印度人的案子,坐火車被當地白人種族主義歧視的開始講起。

甘地坐火車,買的火車票是頭等坐,當時南非正處於種族歧視中,不成文的規定,有色人種只能坐三等車廂,當種族主義乘警讓甘地去三等座車廂時,甘地配合,結果被扔下車,這讓甘地感覺到巨大的侮辱。

任何人的行為方式與以前的行為方式發生非常大的轉變,一定是受到巨大的刺激才改變,這符合突變的性格發展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就是那次甘地坐火車的受辱經歷,讓甘地走上了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道路。

甘地一到南非落腳,就領導南非當地印度人用溫和非暴力罷工的方式抵抗統治者,而不是用暴力去對抗。

甘地有這樣溫和的對抗思想,應跟他從小在虔誠的印度教家庭長大原因有關,印度教摻雜了佛教的元素,奉行不殺生的素食主義,有了這樣的經歷背景,就不難理解甘地會有這樣的思想,只有印度才能產生這樣的思想。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甘地領導工友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對抗南非政府,被警察爆揍和威脅甚至關入大牢都沒有讓甘地屈服,同時南非政府受到國內外輿論的指責,加上印度人罷工不配合南非政府,讓南非政府不得不妥協,甘地為南非印度人爭取到平等權利。

甘地自此成為一個在南非有影響力的人物,聲名鵲起,在之後的幾年社會活動中,他鍛鍊和磨鍊了社會活動的實踐能力,為他日後回國領導民族運動打下基礎,讓他的民族運動-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逐漸形成。

回國領導運動

多年後甘地從南非回到印度,受到印度精英的關注,並拉攏他參與到民族運動中來。

當時印度的抵抗運動都是採取傳統的暴力方式去爭取民族解放,結果英國殖民軍隊用更加暴力去鎮壓,在暴力與暴力中反覆進行,印度的民族運動始終沒有大進展。

從英國殖民者的角度,得到的利益怎能輕易吐出,又怎能拱手相讓的離開,英國本能的鎮壓和印度用暴力反抗都屬正常,兩種勢力在一個維度上競爭,肯定印度一方是弱勢,所以始終沒有如願的得到印度自治的格局。

直到甘地回國後逐漸改變這種局面,首先他從南非帶回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在印度複製,讓印度人罷工,英國殖民者政府一下就慌了手腳。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一個3.5億人口的國家人民不配合英國殖民政府,區區小部分英國人真是力量有限,不可能用鎮壓方式殺死所有不合作的人,那是不可能,也是英國政府投鼠忌器,兩頭為難,很是頭痛。

當英國政府知道不合作運動的核心人物是甘地後,只好把甘地進行多次拘留,又無奈的釋放,經過多次的較量後,甘地越來越成為印度人心中強大的精神力量,印度人的呼吸似乎都和甘地保持一致。

絕食回應暴力抵抗

中途有忍不住違反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還是用傳統且本能的方式和英國政府暴力回應,給了英國當權者合理的更加血腥的鎮壓,運動受挫。

甘地知道後用絕食方式回應不聽他思想行動的人,當所有人知道甘地在絕食後,哪些反抗英國政府最激烈的人逐步放下對抗念頭,順從英國人,希望甘地結束絕食狀態,他們知道能挽救印度走向自由的只有甘地,甘地太重要。

從絕食這件事可以看出,甘地的人格魔力以及精神感召深入到印度人心中,成為真正的精神領袖,人的思想感召是何等的力量,它超越任何強權和強迫,使得億萬人追隨。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甘地在經歷了幾十年非暴力不合作的運動,為印度爭取到獨立,被印度人永遠銘記,成為印度國父,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分離這件事情上,甘地是迴天無力,無奈的認可了巴基斯坦的分開,最後被槍殺,結束了坎坷又輝煌的一生。

符合國情的思想

從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中可以看出,人類在解決獨立運動中還可用這樣溫和又不失勇氣的方式來對抗強權,讓人耳目一新。

自古推翻暴政和暴權都是以暴制暴,以流血對抗流血,這是慣用的思維,可甘地居然用這樣方式達到獨立的要求。

印度能夠獨立,跟英國在二戰後打的國力衰落,無力顧及殖民地有一定關係,但甘地不斷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運動讓英國政府身疲力竭,只好做好同意印度獨立,但也在印度獨立路上設置了障礙,使得巴基斯坦分開,導致印巴兩國幾十年的武裝對抗。

他怎麼憑一己之力引導數億人行動

要是印度用暴力對抗暴力的傳統方式,可能印度的獨立還要推遲多年,一是,讓英國有繼續留在印度的理由和藉口,二是,印度要用暴力對抗英國,實力懸殊太大且印度國土面積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幾個殘酷的鎮壓下來,印度根本沒有迴旋餘地,要像阿富汗一樣長期打游擊幾乎可能。

其它各國要仿照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對抗殖民者恐怕也不合適,可能讓殖民者更加猖狂,任何的思想文化都是基於當時當地的因素才能產生和適用,而不能死搬硬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