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現在的互聯網上正在發生著一種奇怪卻又常見的現象,每當有什麼事件發生的時候,圍觀的看客中總會發出一些指責受害者的聲音。

01你為什麼不早點分手

11月25日是“國際反家暴日”,就在這天,一名博主“宇芽YUYAMIKA” 在網上發了個視頻,一時間全民轉發。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視頻的內容是曝光她的前男友(微博名:沱沱的風魔教)對她實施的家暴行為。

宇芽是papitube旗下的一名美妝博主,曾因化妝模仿蒙娜麗莎、愛因斯坦而走紅,日本電視臺、英國媒體都曾報道過她,算是小有名氣。但是,因高超的化妝技巧而出名的她卻不得不用“化妝”來掩蓋自己被家暴後留下來的傷痕。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宇芽的前男友“沱沱的風魔教”,表面上是一名熱愛生活、才華橫溢的畫家,實際上卻是一個動不動就拳腳相加的禽獸。在宇芽與沱沱相處的一年時間裡,有半年是生活在家暴的陰影中,嚴重的家暴行為達到五次。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在這條微博的四十多萬轉發、三十多萬評論中,大多數網友都是在支持宇芽並聲討渣男,但也有不少的網友在指責她:

“一個巴掌拍不響”

“為什麼不早點分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都說了家暴只有零次和無限次,第一次家暴時你就該離開,是你在縱容著他繼續,活該”

……


02你為什麼這麼懦弱

11月19日,人大女畢業生王鈺敏晚間與家人失聯。三天後,王鈺敏確認離世,系自殺身亡。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王鈺敏今年24歲,從小成績優異的她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後本碩連讀,六月份剛研究生畢業。事發前,王鈺敏曾向家人抱怨過自己工作很忙,壓力也很大,自己還總是出錯,什麼都做不好,對自己很失望。

11月19日,王鈺敏的姐姐陪王鈺敏在家樓下散步,回到家後,王鈺敏再次提出外出散步,未等姐姐跟上便獨自離家。這一走,便再也回不來了。

22日上午,警方公佈了王鈺敏的身亡原因為自殺,並呼籲關愛身邊的抑鬱症人群,希望網友給受害人和家屬空間,不要造成二次傷害。

儘管警方已經提前“打了招呼”,但這些聲音依舊存在:

“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高學歷也沒用,太脆弱”

“上個世紀的人飯都吃不飽依舊努力生活,抑鬱症就是吃得太飽了”

“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二十年,自殺對得起他們嗎?”

……


03你為什麼穿這麼少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今年五月份的一條新聞:17歲女生遭出租車司機摸大腿。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5月23日中午,17歲的毛毛用滴滴打了一輛出租車。坐在副駕駛的毛毛遭遇了出租車司機的性騷擾,出租車司機對她動手動腳,摸她的大腿、手臂、後背,還想拉扯毛毛的衣服。毛毛一邊反抗,一邊將該司機的行為拍了下來。下車之後,毛毛沒有馬上報警,等到了晚上見到了媽媽時才敢將事情告訴媽媽,隨後媽媽幫她報了警。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媒體報道了這件事之後,又有一些“正義”的網友,跳出來指出受害者的“問題”:

“怪誰?不懂坐後面去”

“穿的就不能保守一點嗎?”

“自己不保護自己,指著司機是個正常人?”

“女的也有趣,第一反應拿起手機拍照”

“看照片,女生沒穿褲子,不怪司機”

……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受害者們開始變得“有罪”。旁觀者們用鍵盤敲擊著一句句輕描淡寫的話,但這些話卻像是釘子一樣被一字一字釘在受害者和其家屬的身上。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據調查,在中國,30%的已婚婦女都曾遭受過家暴,而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後,才會報警。

在旁觀者看來,離開施暴者、擺脫施暴者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大多數施暴者在平時都裝著一副“善良”的面孔,他們會在暴力行為結束後深刻悔過、展示自己的脆弱,利用受害者的憐憫心對受害者進行情感綁架,讓受害者相信不會再有下一次施暴行為。施暴者還會對受害者進行長時間的人格打壓和洗腦灌輸,讓受害者覺得自己離不開施暴者,反駁困難。

旁觀者可以用“家暴只有0次和無限次”這句話來告誡或勸說那些可能遭遇或者正在遭遇家暴行為的人,但卻不能夠也沒有資格用這句話去指責那些剛剛從家暴行為中逃離的受害者。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通常那些指責“家暴受害者”和指責“抑鬱症患者”的人都是“同一撥”。

他們指責那些備受抑鬱症折磨而選擇自殺患者心理懦弱、不夠堅強;指責他們不顧及家人、朋友的感受,只想著一死百了自己解脫。他們說,抑鬱症哪有那麼可怕,都是被妖魔化了,1980 年代前,中國幾乎沒有出現過抑鬱症患者,怎麼現在突然就出現這麼多?不過都是一群矯情的人在跟風罷了。

他們根本就不明白,抑鬱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生理疾病。

抑鬱症是大腦生病了,它就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感冒,患者需要治病、需要吃藥,它不是矯情。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我總是想不明白,為什麼在許多女性受害事件的背後,總是有一些人,將事情的矛頭指向女性?

《82年出生的金智英》裡有這樣一句臺詞:

她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下長大的,女孩子凡事要小心,穿著要保守,行為要檢點,危險的時間,危險的人要自己懂得避開,否則問題出在不懂得避開的人身上。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這些人說:晚上八點以後就儘量不要出門;衣服領口不要太低、裙子不能太短,對了,最好就不要穿裙子,穿長褲吧。

難道罪犯只在晚上八點以後犯罪?難道罪犯只挑穿裙子的犯罪?

對於那些遭受了性騷擾、性犯罪行為的受害者來說,二次傷害往往比之前的傷害要更為致命。

“明明不是我的錯,為什麼要罵我”,“真的是我的錯嗎?”

指責受害者,是對他們的二次傷害

這些無形的指責,使得受害者長時間無法從傷害事件中走出來,陷在深深的痛苦沼澤之中。

受害者有罪論,是最無恥的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