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起始地旬邑县看花宫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我党创办的陕北公学,抗战初期陕北公学分校设在陕西旬邑县看花宫。


中国人民大学起始地旬邑县看花宫

陕北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干部学校。1937年7月,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为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成仿吾任陕北公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38年中共中央又派李维汉任副书记兼副校长。

1937年8月,陕北公学开始招收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青年入学。9月1日编班上课,11月1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陕北公学最初的学员有5个班约300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有工人,也有农民;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有红军,也有国民党统治区的干部;有十几岁的青年,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


中国人民大学起始地旬邑县看花宫

为加强陕北公学的师资力量,中共中央陆续从国统区抽调一批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来校任教。陕北公学初期的主要教员有邵式平、周纯全、何干之、李凡夫、艾思奇、吕骥、徐冰、陈唯实、宋侃夫等人。毛泽东、张闻天、陈云、李富春、王若飞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机关干部等经常来校讲课或作报告。有一段时间里,毛泽东几乎每隔几天就到陕北公学作一次报告,讲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与策略问题。

1938年7月,陕北公学在旬邑县看花宫村设立分校,校长李维汉,党委书记申力生,下设政治、校务、教务三部,周纯金、袁福清、邵式平分别任主任,看花宫村现存窑洞140多孔,房屋70间,包括李维汉、成仿吾旧居以及当年的校部、图书馆、供给科、维修科、豆腐房、学员教室和宿舍。1938年7月7日举行开学典礼,学员1700多名。1939年1月,在延安的陕北公学总校由迁来旬邑县看花宫村与分校合并,申力生任党委书记,成仿吾任校长。=

中国人民大学起始地旬邑县看花宫

位于旬邑县湫坡头镇看花宫村陕北公学分校,旧址包括办公区和教学区两部分。办公区位于看花宫村村民何德贵老宅中(见附图),由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宅院坐东面西,土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3.6米,东、西厢房为单坡式,面阔3间;正房为明箍窑洞两孔,洞口宽3.33米,高3.2米,进深7.9米,单坡式灰瓦顶,廊宽2.5米。另外还保存水井1口。教学区位于看花宫村东南的联合沟沟面西侧台地多孔窑洞内,现大多坍塌。陕北公学在旬邑办学约1年毕业学员两期3000多名,分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起始地旬邑县看花宫

1939年6月底,陕北公学迁回延安,与延安鲁迅艺术学校、延安工人学校、安吴青训班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战场办学6年,培养干部逾万。194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大学。

古豳悠悠中的诗句“十里长亭看花宫,贵妃避暑后花园”,其中的“看花宫”说的就是旬邑县看花宫村。据说,这里又名探花谷,传说唐初建有寺院,香火旺盛,相传很早以前村里除了一个探花,所以当时就改名为探花谷,后来到唐代尉迟敬德曾屯田于此,这里也曾建有城廓,为一朝都城,尉迟敬德也在次种花,每当花开时节,人们纷纷来欣赏,贵妃杨玉环也曾赏花于此,因而改之为看花谷,直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陕北公学在此教书,培养党的忠诚干部,最后改之为看花宫,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