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衣食住行"这个词在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词在最古代也许会是"食住行衣"这个排序,这个排序可能更加适合当时的环境生存,今天就简单的截取其中"住"这个来谈谈吧;

最早的以物易物这样的交换方式打开了能够更好生存的序幕,将自己手中多余的物品而别人所需要的东西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关于本文所讲的"房产"市场终于在隋唐时期演化成功,很有商业头脑的房地产窦老总很快就当上了那个时代的首富,一句"窦半城"就能判断出他又多壕;可以说古往今来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的从业者都是不愁吃喝的;而且在两宋时期那个用非凡手段保护的房地产泡沫更是带动了租房市场弘扬光大,甚至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都租房子住,可见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有多么的疯狂;

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庄宅牙人”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在首都人口数量特别大,有统计说其人口密度超过了今天的北京、上海、武汉这样一线城市,住房是相当的紧张;

据包伟民的估算,北宋后期,汴京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12000-13000人/平方公里;南宋淳祐年间,临安府市区内的人口密度约为21000,咸淳年间,甚至可能达到35000。今天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的人口密度大致在8500以下,东京与广州市区的人口密度为13000,北京约为14000。 换言之,宋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居然超过了今天的国际大都市。

在这里拥有一套房子的所有权,基本上就能妥妥的将自己的身份提高好几个档次,而且在当时,只要拥有在这里房子的人大概率是不会出售的其房子的,因为房价几乎实在每时每刻都在涨,这就是有价无市的北宋首都的楼市;好像是一个不断在打气的气球,很是火热;

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清明上河图能够体现其中的一角

不过因为当时的交通等方面水平,这个气球始终没有破裂,转而衍生出租房这个缓冲的二级市场,来缓解带给所有人住不起房子的尴尬;古代的"士农工商"是来形容各个阶层的人的,我们就拿排名第一的"士大夫"这一阶层来举例,当时几乎绝大部分"京官"因为房子的问题,选择了租房,他们的俸禄远远增长速度远比不上租价和房价增长的速度;出现了从"士"及"以下"全民炒房的热闹景象,最有示范事例的是当时一个宰相左手托右手,赚的盆满钵满……

这样在当时,就更加的引起了房地产的火爆,于是朝堂之上的那位就看到了这里面闪闪发亮的东西,进行了了政府有组织的参与,下意识的调控房价的行为;他们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国库"挣点外快,但是到最后,成为了一项立国之本,为当时的宋庭创造了不少财富,真正做到了:"无中生有、暗度陈仓……"

咱们再来大概了解下老赵家的调控动作:

政府投身进去,在都城与各州设立"店宅务",专门经营官地与公屋的租赁。设"店宅务"经营公租屋目的有三:一是分割房屋租赁市场的利润,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将公租屋的租金设为专项基金,用于维持当地的公益事业;三是为城市中的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


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几千年保留下来的“宋”房

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廉租房、公租房之类的,不过,宋朝政府能够插手确定房租的多少,换句话来说,房租的多少在除去市场因素影响下,左右其多少的还有宋庭,所以,宋朝政府还拥有一项之后被滥用的职能:就是可以"隔三差五"的将房租减免,比如西北受灾?免房租;关中出现疫情?免房租,过元宵节?免房租,反正是能有理由减免房租的都毫不手软,所谓的"宏观调控";不过似乎这里面的"度"没有掌握好,南宋末有位官员表述了这样一段话:政府老是将租金"打"下去,房东们谁也不愿意将房子租给别人居住呢?即使租出去了,房子没人修,租户没处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把宋朝的灭亡归结于楼市的崩盘,但是楼市崩盘作为灭国的原因之一绝对是有的;

在两宋的租房市场绝对比得上今天欧美方面的租房情况,所不同的是两宋时期的仅仅更加一个类似试点的东西,租房的风靡仅仅是在大城市,甚至可以用手指头扳着数出来的几个大都市;其他地方的发展程度都和这几个城市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当然,还有思想层次上的不同;

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各个阶层的代表

根据当时的施工技术等多方面情况,在这数指头能数出的几个城市里建房的地,因为人们的快速集聚,很快将库存的用完,换句话来说如果不在当时所居住的城市外面继续开展

征地圈地运动来造城,那么就很少会腾出来新的盖房修新房的地方,而根据常年战乱,宋朝"官家"的脾性,文人的上怼天下怼地的实际情况,所谓的"大兴土木"这个罪名绝对不是他们所想要的,宋朝老赵家的几位皇帝的宗旨就是能节省就节省,能和平就和平,哪怕赔款;宋朝的御史大夫是无事都能给你找出茬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给无比的夸大,给自己赢得所谓的"美名",自己怼过谁谁,如果能够怼过皇帝,估计会更高兴的,根据上面的因素让有能力修城盖房的大人物们有点束手无策;

租房市场与卖房市场的“短命相接”最激烈的朝代——宋代

圈地运动势必造成影响

那么,回到最终的"征地圈地"运动这一说,"征地、圈地"是破坏当时农村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的生态平衡手段,在那个由士大夫地主阶层把持朝政的年代,如果用一两个试点为风向标蔓延整个国家的话,会造成国体动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上层人"很有默契的把目光投向了次级市场——租房市场;

而且还为自己这些阶层提供了很多便捷的东西,比如类似今天称之为"宿舍楼""政府大院"的东西;从最开始出现十几年宰相租房住,苏辙告老还乡之后才自己出资盖了三间瓦房的情况,到官员们无需为住房而伤脑筋的情况来看,租房市场在这几个"中心城市"是相当吃的开的;

至于在其他"城市",发展不一,共同构成了一个两宋时的期租房市场和卖房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