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小麦赤霉病 植保专家来支招

日前,市植保站发布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我市冬春以来气温显著偏高,小麦生育期提前7-10天,抽穗扬花期在4月中旬后期。预计小麦赤霉病在萧县、砀山县中等发生,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偏重发生,全市需防面积719万亩。

目前,田间菌源量大。据3月中旬调查,全市玉米秸秆平均带菌率为2.3%,其中泗县带菌率为9%,埇桥区带菌率为1.25%,砀山县、灵璧县、萧县未见。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增加。气象条件有利赤霉病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旬有连续阴雨天气,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基本吻合。小麦品种和田间长势有利赤霉病发生。我市主栽小麦品种多不抗赤霉病;部分麦田播量大,造成群体偏大、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性差,均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为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第一次预防(见花打药),5-7天后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预防。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综合考虑药剂对赤霉病防治效果和赤霉毒素控制效果、对锈病白粉病的兼治作用等因素,选择渗透性强、耐雨水冲刷、持效性好的高效对路农药。如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菌唑、丙唑·戊唑醇等药剂。

推广植保无人机、热雾机、自走式施药机械、机动弥雾机等施药机械,保证大面积统防统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次预防要按照防治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配足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飞防助剂,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注重应用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积极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多病虫害总体防治,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兼治工作,实施“一喷三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同时,应做好病菌抗药性的监测,及时指导科学合理用药,要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提倡使用复配制剂,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在安全水分以下收储,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记者 张化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