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中,作家蒋方舟分享了她儿时的一件事:小时候当大队长,有一项任务是在校门口检查红领巾,没戴红领巾的就扣两分。于是永远能看到有小孩儿在校门口哭天抢地。

在大人看来这多大点儿事儿啊,可对小孩儿来说,却非同小可。这也是不少家长的困惑: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矫情了?屁大点儿事,至于吗?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然而,事实却是:扣分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来说,扣这两分就意味着他可能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集体的排斥,而这足以引发他内心巨大的羞耻感和恐惧感。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我们小时候,也曾有考试成绩公布前的坐卧不宁,也曾在老师办公室门前惴惴不安,但成年后的我们轻易就忘了那些感受,一味要求孩子力争上游。难怪孩子会说:你们根本不懂我!

当下正火的一些综艺节目,就把目光聚焦到了孩子身上,让我们重新体验了一把当孩子的感觉,同时也在提醒我们:孩子的世界,并不容易。

孩子也有自尊

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一位高一女生冲台下的妈妈喊话,希望妈妈能够关起门来教育自己,不要总在外人面前对自己发脾气。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妈妈却不以为然。她问孩子:“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父母都希望孩子给自己挣面子,却总是忽略了孩子的面子,总是教育起孩子来不分场合,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损害、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他们甚至有抱怨孩子自尊心太强、脸皮薄爱面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孩子常常被大人深深地伤害,在别人面前抬不起来头。

几米的漫画《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里有句话:“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凡事过犹不及,自尊也一样。对自己评价过低会导致低自尊,反之,也容易盲目自大,然后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内心。一位心理学家曾经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孩子闯祸犯错要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时间场合,对事不对人。孩子表现好要夸奖,但不用“你真聪明”“你真棒”这样虚夸的字眼,而是应该夸赞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正确的夸奖和批评都能让孩子的自尊心健康良好地发展,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

孩子也会孤独

在综艺《我们长大了》中,3岁半的双胞胎姐妹大毛二毛同时降临地球,个性却不相同。大毛很爱放飞自我,二毛则像小唐僧爱念道理经。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进入集体生活,乖巧懂事的二毛很快赢得了好人缘儿;有些任性的大毛则遭到了小伙伴的嫌弃,连妹妹都和别人打成一片而“抛弃”了她。

孤独的大毛一个人跑去荡秋千,虽然拼了命地自我安慰,努力保持着灿烂笑容,但内心早已落叶飘零,萧瑟如秋。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想象一下,当你看着别人亲亲密密、热热闹闹,却发现自己独自一人,没有朋友,无人理解,无处诉说,是什么样的悲凉感受?究竟是错在自己还是别人,你想不出来,只觉得那一刻就是透心地凉,从里到外地丧啊!

你以为孤独颓丧是中年人才有的情绪?错!3岁甚至更小的孩子就经历和体验过了。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如果做家长的你,人到中年尚不知该如何从这种被孤独颓丧所淹没的情绪中游走出来,那又如何忍心在一个孩子落寞难过的时候斥责他活该、软弱呢?

孩子有很多恐惧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萌宝们当了一次小大人,确定了动物园为外出旅行目的地,孩子和妈妈们对这次的旅行充满期待。但计划中的欢乐惊喜,在现实中似乎变成了惊吓!

看小男子汉七宝躲进妈妈怀里的样子,好像在问:宝宝好怕怕,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而且,害怕的可不只是七宝,混血双胞胎兄弟被骆驼吓懵了。可爱的小蛇更是让萌宝瞬间变身表情包!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你永远猜不到一个孩子会怕什么:海浪、风声、蚂蚁,甚至一朵花……但大人的反应总是这样定格的:

“别怕,没什么好怕的!”

“男子汉大丈夫,勇敢点!”

“你怎么这么胆小?”

“真没出息!”

实际上,恐惧是人正常的心理反应,孩子在某个阶段害怕特定的事物是很正常的。

比如:

婴儿害怕陌生人(陌生人焦虑);

幼儿害怕与亲近的人分离(分离焦虑);

4~6岁的孩子害怕“假想”出的事物……

这些可能都是一个人自我保护机制的进化过程。

就算长大成人,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有人怕高,有人怕水,有人怕猫狗,有人怕蛇虫,各不相同;而相同的却是,所有的人都怕不被爱,都怕失去自己的所爱。

在爱和失去面前,谁不是“胆小鬼”?你又怎么忍心在孩子表现出害怕的时候不耐烦地怼上一句“有什么好怕的”,甚至斥责他的哭闹、忽视他的需求?

想要成为好家长,回到童年试一试

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孩子一犯错就该“教育”一顿,美其名曰“历练”“成长”,却很少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孩子的表现也许不尽如人意,但这原本只是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去引导,甚至有的时候不需要行动,问题也会自行消失。

但这时候如果大人强行干涉并斥责孩子会怎么样呢?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问题不仅没有解决,亲子关系还弄得紧张了。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如果让我们回到童年,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生活并非我们想象中那般无忧无虑:

从婴儿时起,光是学走路,每天就不知要摔多少跤,不是磕破了膝盖就是撞破了头,走不稳时迈一个小坎儿就像爬一座大山。感冒发烧、生病打针也是常有;

学说话时怎么都发不出准确的语音,屎尿屁总是憋不住拉自己一身……那份懊恼、那份着急、那份羞惭,绝不轻松;

上了学就有课业,就有考试,就有竞赛,就有来自老师、家长、学校不计其数的要求和不论程度的期待……那份紧张、那份压力、那份焦虑,也足够沉重;

再到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如何面对攻击、面对冷落,如何消化孤独、消化难过,如何在本能愿望和社会角色之间寻求平衡、找到出路……

所有这些,当时的我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孩子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他们的世界,也没有“容易”二字

孩子的确需要成长,但他们是需要饱啜父母的爱才能长大的,这份爱不是训斥、苛责和惩罚,而是理解、宽容和懂得。心理学家尹建莉老师是《小王子》的中文版翻译者,她在译者序中写道:

“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年人是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成年人回归为一个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极致——生活的烦忧在消失,生命的喜乐在呈现。”

长大后,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做孩子时的心情呢?如果忘记了,要努力地回溯和体味啊!那些心情和感受,正是亲子关系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