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一心二用會導致注意力轉換損耗,降低工作效率

一心二用不是一個好的習慣,因為人在一個時間段內只能有一個“注意焦點”,同時做兩件事情就要求我們在任務A和任務B之間不停的轉換。為什麼這種轉換會損耗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原因之一是任務A留下的認知慣性,也就是之前已經習慣了的認知情境和反應方式。這個慣性會對完成任務B造成干擾。

打個比方,你正在寫一份工作總結,突然領導要求你提交一份數據分析報告。任務A是文字處理,任務B是數字處理。從碼字到做算術的轉換一定會讓你有一瞬間的不適用,你需要時間讓大腦重啟,進入數字處理模式。


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原因之二是開始任務B的時候需要對B進行認知重構,重新回憶起B的相關背景和信息,這個重構也需要時間,而且可能不完整。

如果你正在打遊戲,忽然想起來論文的提交日期臨近了,得趕緊完成剩下的部分。你能夠在一瞬間就進入狀態嗎?恐怕不行。因為你要花時間思索之前寫到了哪裡,還需要準備哪些材料才能繼續寫下去。

不同任務間的相互轉換會不可避免的造成的注意力損耗,降低工作效率。所以,最佳的行動規則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然而現實世界中,這樣完美的行動規則是很難實現的。我們做不到完成一件事以後才去做下一件事。總會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突發情況出現,打斷我們手頭上的工作。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這種轉換帶來的損耗,提高行動的效率呢?


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多線程工作法,助力高效工作

雖然人的注意力一次只能聚焦於一項任務,但是我們可以將不同的工作任務串聯起來,通過穿插的方式實現多項任務的同步推進。

怎樣穿插?如何選擇各項工作最適合的中斷點?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夠將注意力轉換的損耗降到最低。

方法一:選擇適當的中斷點,找到核心任務。

每一項任務都會有一個最關鍵的“硬核”。一旦搞定了這個“硬核”,任務基本就完成了大半。

例如寫一篇文章,這項任務包含了好幾個可分割的部分:選題,構建邏輯框架,填入文本,潤色修改和添加配圖。在這幾項分解任務中,最艱難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找到合適的選題並構建出文章的框架。如果能夠開闢出一個完全不受干擾的時間段解決了這個“硬核”,那麼剩下的部分即使被打斷了,我們也能很容易的重新開始。

對寫文章來說,選題和構建框架就是“無法容忍中斷”的部分,而碼字和配圖就是“可以中斷”的部分。掌握了關鍵的任務點,中斷就並不可怕,注意力轉換的損耗就自然可以降到最低。


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方法二:分析認知類型,批量處理同質任務

認知類型指的是指頭腦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語言文字時是一種模式,處理視覺圖片時是一種模式,進行數值計算時是一種模式,判斷空間和位置時又是一種模式。當不同認知類型進行切換時,人需要重新進行模式調整,這樣任務的轉換損耗就會比較大。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在並行處理多項任務的場景中,我們可以儘量將不同任務的同質化部分安排在一起處理。

還是以寫文章為例。在寫一篇文章時,我們需要查資料,需要碼字,需要配圖,需要排版。如果按照文章的自然進程來工作,那麼可能寫不到幾個字就要去翻書找數據,再寫幾個字又要停下來找配圖,這樣的工作效率自然不會很高。

如果我們按照同質化任務批量處理的方法來寫文,碼字的時候就一路往下碼,碰到需要插圖或者需要查閱資料確認細節的地方,先做一個簡單的標記。等到整篇文章全部完成了,再根據這些標記來逐一翻資料或者找配圖。這樣的工作效率無疑會提高許多。


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像PS軟件一樣工作

每一張精修圖都是由很多不同的圖層組成的。這些看不到的圖層共同構成了看得見的精美畫面。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要學習PS軟件,學會將一項複雜的任務分解成多個圖層。

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每張圖片的核心圖層,學會集中處理不同圖片的同質化的圖層,那麼同時完成多項任務,成為高效人士就不再是夢想。


一心多用,高效能人士的多線程工作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